1、看。好的养殖水质一般都是呈现油绿色或红褐色,这类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浮游生物比较多,所以会表现为朝红夜绿。如果是这种水质的话,养殖是非常不错的,而且饲料的利用率也非常的不错。但如果水质看起来很肥,浮游生物特别多,水面呈现绿色,水体比较浑浊,就说明是老水。还有就是在晴天如果水面出现云块状,那么这种水体也是不适合养殖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臭清水。

2、摸。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用手去摸的方式来判断养殖水体是否正常。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水质,我们用手去出没是没有异样的,就和我们平时在洗手的时候的感觉一样。但如果用手摸水后,感觉滑滑的,或者是黏黏的,那么就说明养殖的水体很差,不适合养殖。

3、闻。正常的养殖水体,一般是没有异味的,有的话也就是泥巴的味道。但如果你闻的时候发现水体发臭,有腥味或者是臭鸡蛋的味道,那么就说明水体严重受染,水质老化。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就是隔很远就能闻到水体的臭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臭清水,这类水对养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养殖的损失惨重。

4、测。对水质进行检测这是最正规也是最标准的一种判断水质正常的方式。我们在检测的时候主要是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总碱度、总硬度等,看这些是否达到养殖的水体的标准,如果各项指标都表示正常的话,那么这类水体就是好水,适合进行养殖。

如何判断养鱼水质的好坏的方法



观赏鱼

养鱼最闹心的就是水质问题了,有时候突然的水质变差还会引起鱼类的大规模死亡。影响水色的原因是多方面,如有浮游生物、悬浮颗粒、溶解物质、天空及土质反射等因素综合造成。但是浮游生物数量及种类又是决定水色优寡的主体部分。根据池水水色可把水质划分几个类型。



1、瘦水:水色呈淡绿色或清澈见底,透明度在1250px以上,水中浮游生物量少寡,但有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此水质若迅速施肥,终属差水。



2、肥水:一般水色呈黄褐色、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在25-1000px之间,说明水中浮游动、植物种类较多且易被鱼类摄取,而且水中溶氧又丰富,应正常的施肥。



3、老水:一般水质呈暗绿色、蓝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水质的混度大,透明度在20-625px之间,水中含有较多鱼类半消化及易消化的物质。此水质若不及时采取注水、换水措施,就会使水质缺氧变坏;

绿水形成有很多的原因,喂食大量的食物,而鱼的排泄物或残渣累积增加,使的这些东西溶解出大量的有机物,并分解成很多的氮化合物,而且更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使的水质产生优氧化,产生大量的浮游性藻类。我们知道绿藻需要阳光(植物日照灯),二氧化碳及有机物,当这因素形成后,便很容易发生绿水。使用紫外线杀菌灯,除藻剂或澄清剂是最下策的办法,既伤财又不能除根本,这些原因都是因为饲养不当发生的,所以先检讨自己的饲养管理方法。



4、坏水:当水质变成红棕色、褐色或黑色,具有腥臭味,这是水质严重污染的反映。它是浮游生物在肥水基础上进一步繁殖而成,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花”。如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全池缺氧浮头,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同时水色的变化,还与投饵施肥的种类有关。



养鱼是科学,养鱼是艺术,养鱼是不怕累,养鱼是不怕苦,养鱼是责任心。所以长期不换水并不是最好的养鱼的方法,各位主人可要注意了哦!



怎样判别养殖水体中水质的好坏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和完整的养鱼技术。在淡水养鱼过程中,对于池塘内水质的把握是至关重要好的,如果不是活水养鱼,很多都会出现水质上的问题,因为水不流通,有些废料或者杂菌会不断堆积,容易起来水质方面的变化。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1.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但一旦天气突变,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四季安或季胺盐碘等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双氧氯、强氯精等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次。

3.白浊水 当池水呈白浊色时,表明池塘有机耗氧物质过多,相对而言,将大型有机质分解成营养盐类的微生物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营养盐类而大量死亡,从而使池中物质循环被破坏,池水接近老化,且严重缺氧,这种池塘内的鱼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阳升起前易出现浮头。发现池水为白浊色时,第1天施用“水宝加氧包”,使有机质在絮凝后得到及时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循环。

 

4.氨氮含量过高的水 投喂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鱼塘,如螃蟹池、对虾池、乌鳢池、鳜鱼池等,如果在平时养殖管理中投入较多高蛋白的饵料后,新陈代谢产物中氨氮含量过高,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生长,使其免疫力降低,极易造成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1次,及时降解氨氮。如果通过水质检测,发现池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时,应及时向池中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第3天再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泼洒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增强水体的物质循环能力。

5.臭水 由于池水腐殖质沉积,动物残体、残饵、粪便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从而极易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极易对生活于中下层的水产动物造成威胁,如鲫鱼、草鱼、青鱼、螃蟹、虾类、鳜鱼等品种。情况严重时池塘中下层的水产动物常浮于中上层,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层。如出现上述情况,每隔10天~15天要施用1次好旺农水产em菌,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避免底泥发黑、发臭及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发现池塘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换水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泼洒池塘调节水质。

如何判断鱼缸水质好坏?

鱼缸水质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这鱼儿的生存鱼繁殖。在饲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调节鱼缸的水质,下面介绍四种调节水质的方法。

1.曝晒法,主要是针对需要更换新水的鱼缸。现在人们更换新水都是选择的自来水或者是井水,这类水质中有超高的二氧化氯含量,严重刺激着鱼鳃的呼吸,影响鱼儿的成长健康。所以在更换新水之前,都需要将新水暴晒几天,祛除水中的二氧化氯,然后在进行换水。

2.可以在鱼缸中,养殖适量的水草和田螺,是整个鱼缸的生态环境更加完整。水草和田螺都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都能较长时间的维护水质。为饲养者省去麻烦,也为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水质环境。

3.在不影响鱼儿生长的前提下,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除青苔素,清除水质中的青苔,还鱼儿一个健康的家。

4.鱼缸中必备的增氧设备,这是提高水中溶氧量的最好方法,也是保证鱼儿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如何用肉眼观察养殖水质的好坏?

一看水的颜色。池塘由于施肥品种与施肥季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水色。一般来说,肥水池的正常水色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油绿色为主;另一类以茶褐色为主。这两类池水均含有大量易被鱼类等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是适合于养殖的塘水。

二看水色变化。水色的变化是池水“活”的证明,它有日变化和旬、月变化两种情况。一般易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大多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由此形成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此外,每10~15天水色浓淡呈周期性的交替变化,这就是旬、月变化。凡是水色会变化的池塘是一塘“活水”,否则就有可能是一塘“瘦水”或“老水”。

三看水面有无“水华”出现。所谓“水华”是指池塘水面出现一层云斑状有色漂浮物,这是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致。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好的池水,其中多数浮游生物能被养殖对象(鲢鱼、鳙鱼、鲫鱼和罗非鱼等)摄食、消化,对它们的生长极为有利。但这种水溶氧量低,如遇到天气突变时,不仅易出现鱼、虾浮头,而且长期缺氧易导致藻类大量死亡,使池水变样、发臭,出现泛塘。

四看池塘下风处的油膜。没有水华的池塘,可从其下风处水面油膜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水质的好坏。一般肥水池下风处的油膜多、沾黏、发泡,并有日变化现象(即上午比下午多),上午呈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绿色,俗称“早红晚绿”。如果水面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油膜,则说明池水瘦。

五看透明度。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池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即池水的肥瘦。一般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中等肥度的水,透明度小于20厘米的为肥水,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福利与肉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