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中子死后,女子需要听从一家之主的吩咐,一家之主一般是家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成年男性担任,若家中没有成年男性,则由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正房女性担任。

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三从究其根本是要求封建时期的女子听从一家之主的吩咐。

三从四德中夫死从子什么意思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古代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父亲死了 母亲必须听儿子的吗?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形势。女性往往只是被当做男性世界的附属品而存在着。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让女性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贤妻形象,就要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制定了专门针对女性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从四德”。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认为古人对女性实在是太不公平。“未嫁从父”还说得过去;“既嫁从夫”就明显违背了现代人观念中的男女平等原则;“夫死从子”就更是说不过去了,丈夫去世后,难道作为长辈的母亲还要服从自己的儿子吗?

其实,上述这种理解并不正确,虽然古代社会对女性很不公平,但也不至于到蛮不讲理的程度。“三从”的真正含义是指:女性在待嫁闺中的时候要听从父亲教诲,不能顶撞长辈;女性出嫁后要辅佐丈夫,男主外,女主内,与丈夫一同操持家业;万一丈夫不幸离世,已为人母的女性就要想办法将孩子抚养长大,并帮助孩子成家立业。因此,“三从”中的“从”,并非是表面上的顺从之意,而是代表了“辅佐、辅助”的意思。

在古人的观念中,年龄的权威往往要高于性别的权威。恪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高义务,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都一样,“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在绝大多数纲常有序的家庭中,丈夫离世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高权威,无论儿子是否心甘情愿,他们都要不同程度地服从母亲的安排。

历史上关于女性掌握绝对权威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后,皇后吕雉就成了国家的实际控制人。类似情况在民间也同样存在,现存的一份大约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五年)的民间遗嘱中可以看到,一位寡妇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召集到跟前,她当众把全部家庭财产、家庭成员以及亲戚名单全部罗列出,并规定如何给儿子们分配土地,以及在怎样的前提条件下他们才能够获得这些土地。当地官吏以遗嘱见证人和公证人的身份参与了此事,说明在当时官方是认可这位寡妇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的。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不同表现。汉朝和唐朝的女性地位较高,所以在这两个时期,出现了不少鼎鼎大名的“女强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吕后和武则天。而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而大大降低。《大明律》中规定,妇女故意杀死丈夫,要受到凌迟处死的酷刑。而丈夫杀死妻子,则是被处以绞刑。如果丈夫的杀妻行为被认为有充分理由的时候(比如妻子辱骂公公婆婆),则只需要处以杖责一百的惩罚。类似体现男尊女卑的法律条文在《大明律》中不胜枚举。

因此,如果女性真有机会可以穿越到古代,前往汉唐时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那基本就要凉凉了。不过,无论在哪个历史朝代,长者为尊这个道德标准都是通用的。即便是在明朝时期,丈夫不幸去世后,母亲和儿子谁说了算?当然是老妈说了算!

古代的三从四德,四德是哪四德?三从是不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再次是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最后是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突然想到 一个关于 三从四德的问题

你说的这个问题与"三从四德"没有什么关系,三从四德是指女子,而你说的是"一子",是男子。
当他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话,在过去,他首先应该听母亲的话,或者做通母亲的工作,再找一个合适的媒婆来搓和,因为过去的婚姻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必须遵守的!
而对其母亲来说,虽然说是“夫死从子”,那只是指在经济、家庭事务上听从儿子的意见(必须是在儿子长大成人的情况下),主要是指自己的婚嫁要“从子”,不得随意改嫁。
儿子的婚姻大事是必须经过她同意才行。母亲还是有很大权威的,而且过去一般不止一个儿子,那么一味的听从儿子的,是听哪个儿子的呢。儿子有多个,母亲只有一个呀!

女嫁随父!嫁夫随夫!夫死子从!

这是古代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三从四德之“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说没结婚之前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话,结婚后一切都要听从丈夫的,丈夫死了一切都要听儿子的,否则就是不贤之人。

三从是不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四德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自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是指哪些?

其实这都出于《礼记》中《仪礼》上的记载。而且“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一点轻视女性、或是压迫女性的意思。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或谓老来)从子”,就叫“三从”,那有什么错?你把“从”字换做现在流行的法律术语,变成“负担”或“负责”来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对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应该由父母负担生活,负责教养,有什么不对?结婚出嫁以后,作为丈夫的男人,就应该负担起妻子一切的生活费用,负责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么不对?除非是反过来,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对吗?丈夫死了,当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应,怎么办?
当然啰!从现在来说,可以靠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但真是一个男子汉或好儿女,把父母养老的感情和责任完全推之于社会,也未免有点那个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说,恐怕不是味道吧!为别人、为大众争福利的养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个人自由(自私)主义的什么吧!也许我又错了!不过,你如从上古的历史社会来设想,三千年前,教育并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无法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农业经济社会,女性更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那么,在家不从父,又要从谁呢?出嫁,当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长期饭票的需要,不从夫,又如何呢?至于夫死从子,事实很明显,就不要多说了。但是还要知道,夫死、子小,还要“母兼父职”,抚养子女成人,试想那又是究竟谁从谁呢?如果你把“从”字只当做“服从”、“盲从”的意义来解释,那便是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弄通中国字的内涵,还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师母”那里多学习学习吧!
展开剩余48%
说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这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只适合于女性,男儿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教养。一个人的品德有了问题,不论是男女,当然是不受人欢迎。言语粗暴,或是刻薄贫嘴,或是出言不当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没有口德,那也当然不行。至于“妇容”一项,更不要误解是在选美。古文简略,它所谓“容”,是指平常的“仪容”整洁,不要故作风骚,给人做笑料。“妇功”一项,过去在有的书上,要把“功”字读成“红”字,那是专指刺绣,或裁缝衣服和精工纺织的技能。尤其在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里,这对于充实家庭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古老的妇女“四德”中的这一项,我觉得对于现代和将来社会中的女性,更为重要。简单地说,还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和一位在外国的华侨青年结婚,他们在出国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辞行。我就对那位朋友的女儿说,你出国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还要去求学。我不是叫你去读一个什么博士或硕士的学位,我希望你去学习一种个人独立谋生的技术,如依一般女性来说,学会计也好。因为时代到了现在,尤其是将来婚姻制度快要破产了,爱情是抵不过面包和米饭的。所以现代的女性,从小开始必然要学会一项专业独立谋生的专长,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关系,这就是“妇功”的重要。这位小姐,后来照我的话做到了,固然不负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社会里,虽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规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风俗中,对于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妇功”方面,早已自成为一种当然的行为

古代常说的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南怀瑾老师:“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轻视压迫女性的意思
“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轻视压迫女性的意思
本文摘录自 《原本大学微言》
好了,单说我们过去所要打倒的“孔家店”有关女性的问题吧!“五四”当时,搞妇女运动的人,一听到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就大喊打倒,而且都盲目地归罪到“孔家店”里去。其实这都出于《礼记》中《仪礼》上的记载。而且“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一点轻视女性、或是压迫女性的意思。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或谓老来)从子”,就叫“三从”,那有什么错?你把“从”字换做现在流行的法律术语,变成“负担”或“负责”来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对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应该由父母负担生活,负责教养,有什么不对?结婚出嫁以后,作为丈夫的男人,就应该负担起妻子一切的生活费用,负责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么不对?除非是反过来,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对吗?丈夫死了,当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应,怎么办?
当然啰!从现在来说,可以靠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但真是一个男子汉或好儿女,把父母养老的感情和责任完全推之于社会,也未免有点那个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说,恐怕不是味道吧!为别人、为大众争福利的养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个人自由(自私)主义的什么吧!也许我又错了!不过,你如从上古的历史社会来设想,三千年前,教育并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无法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农业经济社会,女性更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那么,在家不从父,又要从谁呢?出嫁,当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长期饭票的需要,不从夫,又如何呢?至于夫死从子,事实很明显,就不要多说了。但是还要知道,夫死、子小,还要“母兼父职”,抚养子女成人,试想那又是究竟谁从谁呢?如果你把“从”字只当做“服从”、“盲从”的意义来解释,那便是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弄通中国字的内涵,还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师母”那里多学习学习吧!
展开剩余48%
说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这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只适合于女性,男儿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教养。一个人的品德有了问题,不论是男女,当然是不受人欢迎。言语粗暴,或是刻薄贫嘴,或是出言不当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没有口德,那也当然不行。至于“妇容”一项,更不要误解是在选美。古文简略,它所谓“容”,是指平常的“仪容”整洁,不要故作风骚,给人做笑料。“妇功”一项,过去在有的书上,要把“功”字读成“红”字,那是专指刺绣,或裁缝衣服和精工纺织的技能。尤其在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里,这对于充实家庭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古老的妇女“四德”中的这一项,我觉得对于现代和将来社会中的女性,更为重要。简单地说,还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和一位在外国的华侨青年结婚,他们在出国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辞行。我就对那位朋友的女儿说,你出国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还要去求学。我不是叫你去读一个什么博士或硕士的学位,我希望你去学习一种个人独立谋生的技术,如依一般女性来说,学会计也好。因为时代到了现在,尤其是将来婚姻制度快要破产了,爱情是抵不过面包和米饭的。所以现代的女性,从小开始必然要学会一项专业独立谋生的专长,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关系,这就是“妇功”的重要。这位小姐,后来照我的话做到了,固然不负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社会里,虽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规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风俗中,对于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妇功”方面,早已自成为一种当然的行为。长话短说,我们只举南宋诗人范成大一首《田家》诗,便可呈现出一幅江南农村社会教育的真实画面了,诗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国藩,当了那么大的官,但是对家中的女儿媳妇,每天要绩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织多少布,或者做鞋底,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其余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