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下一句为:衡阳雁去无留意。此句诗出自《渔家傲秋思》作者是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全诗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公元989年至公元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臣诽谤诬陷,数次被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孤城闭。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扩展资料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

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

1、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 李白《关山月》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

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 李白《关山月》

6、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唐 李白《关山月》

8、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唐 王维《陇西行》

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 杜甫 《前出塞》

10、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 王昌龄 《从军行》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出塞》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15、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16、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王贺.《南国》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19、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2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2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2、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唐.马戴.《出塞》

2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5、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唐 李白《关山月》

26、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唐 王维《陇西行》

27、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2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9、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 王维 《使至塞上》

3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 李白《塞下曲》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5、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6、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8、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个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斜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10、剥啄敲村舍,丫叉揖主人。新墙拆龟兆,疏瓦断鱼鳞。红粒炊畲粟,青烟郁涧薪。得床思熟睡,寒犬苦狺狺。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2、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13、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14、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15、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16、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17、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8、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9、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0、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2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2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洛花灯。

24、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25、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目前南涧波,昨夜西川雨。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

2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27、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

28、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9、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30、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乱流发通圃,腐叶着秋枝。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3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3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4、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35、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3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9、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0、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41、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42、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4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4、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

45、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描写乡村风光的诗句

1、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5、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6、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1、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1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4、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

1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8、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

21、红粒炊畲粟,青烟郁涧薪。得床思熟睡,寒犬苦狺狺。

2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2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4、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25、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26、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27、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句

1、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个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5、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洛花灯。

10、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2、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1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14、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15、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16、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17、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目前南涧波,昨夜西川雨。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

1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

21、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斜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2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23、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24、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25、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

26、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27、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8、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29、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0、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3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3、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34、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35、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6、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37、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38、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39、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40、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41、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42、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43、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44、剥啄敲村舍,丫叉揖主人。新墙拆龟兆,疏瓦断鱼鳞。红粒炊畲粟,青烟郁涧薪。得床思熟睡,寒犬苦狺狺。

45、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4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出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出处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释义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三、重点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7、长烟:荒漠上的烟。

8、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9、羌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谁的诗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白话译文:

看到秋天即将到来,西北边境的景色与长江以南的景色截然不同。 头顶上的鹅飞回南方的衡阳,一点没有停留的意思。 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想起想家的感受。 黄昏时,军队的中角爆炸,随之而来的是周围的声音。 层层叠叠,木筏重,山脉固定,孤独的大门关闭。

喝了一杯浑浊的酒,我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亲人。 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平坦,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长笛的哨声来自远方,天气寒冷,军营已经充满霜冻。 深夜,我仍然无法入睡。 为了操持军队,我的头发变白了。 边境一侧的人们想念他们的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 有多少次他们的梦里流下了眼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 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各位大侠帮帮忙,关于四季的整首古诗有吗

有关四季的古诗词
 带“春”字表现春天的: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⑤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带“春”字表现春天的: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⑤烟花三月下扬州。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⑦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8竹外桃花三两枝。
 带有“夏”字表现夏天的诗句:
力尽不知热,便惜夏日长。
不带有“夏”字表现夏天的诗句: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带有“秋”字表现秋天的诗句:①日暮秋风起,屈子怨何深。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不带有“秋”字表现秋天的诗句:①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②古道西风瘦马。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带有“冬”字表现秋天的诗句:且似今年冬,走休关西率。
不带有“冬”字表现秋天的诗句:①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②水落而石出。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离愁别恨是人生一大主题,古诗词多有名句细致刻画。李煜《相见欢》“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写出了愁之味,请按要求从不同方面写出“愁”的诗句。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比离苦。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之重: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默写出古诗词中写“花”的诗句: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④烟花三月下扬州。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⑦花木成畦手自栽。⑧一枝红杏出墙来。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默写出古诗词中含“山”的句子: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山外青山楼外楼。④西塞山前白鹭飞。⑤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默写出古诗词中含“月”的句子: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月几时有。④明月别枝惊鹊。④月有阴晴圆缺。
 默写出古诗词中含“树”的句子: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花木成畦手自栽。③千里莺啼绿映红。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⑥枯藤老树昏鸦。
 默写出古诗中写“长江”的句子: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 思乡、念友人、思亲人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9、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9、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 黄河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 默写出古诗中写“水”的句子: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③桃花流水鳜鱼肥。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⑤小桥流水人家。⑥春江水暖鸭先知。
 默写古代诗词中写“莲”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枝头。 ③唯有绿荷红菡萏(hán dàn),舒展开合任天真。④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雄心壮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之一)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诗中夕阳(落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忧愁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诗中树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诗中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诗中塞外风景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用》)
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6、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诗中山河(江山)
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这》)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春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
诗中夏景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秋景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这》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民《己亥杂诗》)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雪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之一)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年羊。(敕勒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村居》)
诗中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游山西村》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云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诗中湖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
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之一)
诗中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中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维》)
5、浊酒一杯千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中乡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诗中不明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渔家傲所写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在当时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词的上片写塞上秋天的景色。边塞地区本来就较落后,又遭到长期战乱的破坏,春夏两季国有绿杨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它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雕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然改变了。作者是江南人,对西北之秋特别敏感。他觉得这里和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不同。不用说人会思念家乡,连长空不时飞过的雁群也显得那么匆忙,它们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离开这里飞回到衡阳去,因此,又说“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倒装句,正常的词序应是“雁去衡阳”。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飞,衡阳城南有一座回雁峰,传说大雁到此为止。作者大约是巡视归来,在途中望见了南飞雁。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边城的军营中响起了召唤部队的号角声,即所谓“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的乐器。角声应和着四面八方的边声在耳畔鸣响。“边声”,指形成边地悲凉气氛的声音,如风吼、马嘶、少数民族的音乐声等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象屏风一样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叠叠,所以词里用“千嶂”来描写。“长烟”,形容雾气一大片。这时一大片雾气弥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边地戒备森严,城门已经关闭了。词的上片所写的凄凉景象,显然是染上了作者当时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转入直接抒写作者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他长时间镇守西北,不免动了思家的念头,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浊酒一怀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就是江米酒一类的酒。因为这种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浑,所以习惯上叫做浊酒。万里,是形容相隔遥远。他思家,但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他的职务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走。他认为在还没有赶走敌人之前,是“归无计”的。“燕[yān]然未勒”指抗击敌人的大功还没有完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这里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窦宪打败匈奴,乘胜追击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颂汉朝威德和记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喻,写他优国思家的矛盾心情。“归无计”等于说无计可归。“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他正在这心神不宁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音乐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于是他放下酒怀,踱出室外,只见繁霜满地,夜已深了。细听,那悠悠的乐声原来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这里是形容音乐声音飘忽不定。羌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兄弟民族,传说他们用竹管制造了羌笛。他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寐[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将军是作者自称。他的苦恼前面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所以这里只刻画他白发苍苍。白发自然也是长期忧思的结果。“征夫”,远征的士兵。他们离乡背井被宋王朝征来打仗。由于政治、军事上积弊未除,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他们的痛苦更深于将帅。词中说他们流泪,不一定是范仲淹当时看见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诉的羌笛声,使作着想到了他们的不眠、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眼泪。作者不是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所以他能关心士兵的痛苦。

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秋思
开放分类: 文学、古诗
《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