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稻子是恶苗病的俗称。形成原因有:种子带菌、浸种不规范、连年使用同一种浸种剂导致水稻产生抗体、栽培管理不当等。

2、公稻子防治方法是用药浸种要规范。浸种药用专用池子,浓度把握好。可用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加水50千克浸种。药液浸泡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供种子吸收。同时,在浸种过程中,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也不能重复使用,以保证闷死病菌。

3、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加强栽培管理,而且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处理掉,避免危害其他健康植株。

水稻里的公稻子是怎样形成的?

恶苗病俗称“公稻子”,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病害。
这种病状从苗期到现穗后都可显现,苗期一般在4~5叶期开始显现症状,病苗黄瘦细高,很易识别,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很少。早期显现症状的病苗,到移栽前后多半枯死。本田一般从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病株颜色淡黄,稍高,另一个特征是在下部节上生有上下伸长的假根。多数病株在水稻出穗前后枯死,少数可以出穗,但不能正常结实,故有“公稻子”之称。枯死病株的下部叶鞘及茎秆上生粉白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期间偶尔还散生黑紫色小点(病菌子囊壳)。谷粒被害时,有的变成秕粒,有的在内外颖的合缝处生一条红线(病菌分生孢子)。
防治措施——带菌种子是恶苗病侵染来源,严格实行种子消毒,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措施。
(1)50%溴硝醇200~250倍,浸种3天,种子与药液比为1∶1.2。每天搅动一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播手中。
(2)45%“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小包装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左右),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一浸到底,方法同上。
(3)10%浸种灵乳油,2毫升加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随即浸种6公斤,一浸到底,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稻苗有公稻子怎么办,公稻子和徒长苗的区别

;     1、人工拔除:人工拔除病株,再将病株带到田外进行深埋,防止病原菌继续扩散。2、药物预防:用50%溴硝醇200-250倍液浸泡稻种,持续3天,种子与药液的比例为1:1.2,浸泡期间每天搅动1次,然后直接催芽播种,或用10%浸种灵乳油浸泡稻种,每2毫升药液兑水10公斤,拌匀后可浸泡6公斤种子,浸泡后直接催芽播种。
一、稻苗有公稻子怎么办
      1、人工拔除
      目前还未出现能够有效治疗公稻子的药物,发现后通常只能进行人工拔除,然后将病株带到田外做深埋处理,避免病原菌继续扩散。
      2、药物预防
      (1)将水稻种子用50%溴硝醇200-250倍液浸泡3天,种子与药液的比例为1:1.2,浸泡期间每日搅动1次,一浸到底,这样可直接催芽播种。
      (2)用10%浸种灵乳油浸泡稻种,每2毫升药液兑水10公斤,待拌匀后可浸泡6公斤种子,一浸到底,浸泡后无需清洗,直接催芽播种即可。
      (3)用45%“901”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0克药物可兑水50公斤,兑水后可浸泡40公斤种子),在室内常温下浸泡5-7天,一浸到底,然后直接催芽播种。
二、公稻子和徒长苗的区别
      1、区别
      (1)公稻子:也叫恶苗病,水稻田内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病原因为种子携带病菌,种子萌发后病菌侵染幼苗,继而形成细长、叶色退绿的秧苗。
      (2)徒长苗:发生原因为水肥管理不当、苗床的水分及温度控制不科学等。
      2、公稻子的症状
      (1)病苗较细,且高于健壮苗,叶色为淡黄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会在移栽前死亡,枯死苗上带有淡红色或白色的霉粉状物。
      (2)病苗的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
      (3)剥开叶鞘后,可看到茎秆上有暗褐色的条斑。剖开病茎后,可看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

公稻子栽在地里行吗,公稻子影响产量吗

水稻没有公母稻之分,只有雄性不育系。针对雄性不育系,若想栽在地里,需要在附近栽培用于授粉的品种,否则不能结实。公稻子还是恶苗病的俗称,一旦出现这个病症,要及时的防治和控制病情的蔓延,否则会影响到水稻的产量。这是因为水稻恶苗病又称为水稻徒长病,当患病的谷粒被播种后常会发生不发芽或者不能出土的情况,若大面积发病则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

一、公稻子栽在地里行吗

1、水稻为雌雄同株植物,没有公稻母稻之分,只有雄性不育系,想要栽在地里,需要在附近栽培用于授粉的品种,否则不能结实。

2、水稻雄性不育系是一类特殊的水稻类型,其自身花器中,雄性器官发育不完善,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雌性器官发育正常。由于不能自身繁殖,因此需要借助于外来水稻花粉才能结出种子。

3、公稻子还是恶苗病的俗称,一旦出现这个病症,要及时的防治和控制病情的蔓延。病轻时会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二、公稻子影响产量吗

1、公稻子会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公稻子一般指水稻恶苗病,又称为水稻徒长病,一般在各个稻区均有发生,当患病的谷粒被播种后常会发生不发芽或者不能出土的情况,若大面积发病则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

2、公稻子稻苗疯狂徒长,基本不能结实。很多农户在水稻育苗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的药剂浸种或包衣处理,就容易导致苗床出现大量恶苗病株(公稻子)。

公稻子能载吗会减产吗

稻子雌雄同株,没有公稻子,只有雄性不育系,需要在附近栽培用于授粉的品种,否则不能结实。
稻雄性不育系是一类特殊的水稻类型,其自身花器中,雄性器官发育不完善,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其雌性器官发育正常。因而不能自身繁殖,需要借助于外来水稻花粉才能结出种子。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杂交(接受后者的花粉),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仍然是不育系。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接受后者的花粉),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杂交稻种子,也就是农民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种子。

水稻得了公稻子怎么办?

恶苗病俗称“公稻子”,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病害。
这种病状从苗期到现穗后都可显现,苗期一般在4~5叶期开始显现症状,病苗黄瘦细高,很易识别,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很少。早期显现症状的病苗,到移栽前后多半枯死。本田一般从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病株颜色淡黄,稍高,另一个特征是在下部节上生有上下伸长的假根。多数病株在水稻出穗前后枯死,少数可以出穗,但不能正常结实,故有“公稻子”之称。枯死病株的下部叶鞘及茎秆上生粉白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期间偶尔还散生黑紫色小点(病菌子囊壳)。谷粒被害时,有的变成秕粒,有的在内外颖的合缝处生一条红线(病菌分生孢子)。
防治措施——带菌种子是恶苗病侵染来源,严格实行种子消毒,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措施。
(1)50%溴硝醇200~250倍,浸种3天,种子与药液比为1∶1.2。每天搅动一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播手中。
(2)45%“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小包装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左右),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一浸到底,方法同上。
(3)10%浸种灵乳油,2毫升加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随即浸种6公斤,一浸到底,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