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剪裾衣,衣服式样和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比较像,这种入襟襦衫前短后长,但跟现在市面上卖的“小曲”完全不是一回事。小曲是现代人在考证直裾时的错误,其实是搭配袴穿的文物图。
曲裾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是平常百姓的衣着代表。
入字型曲裾在历史上有吗
黄能馥 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4)第69页图
剪裾衣,衣服式样和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比较像
这种入襟襦衫前短后长,但跟现在市面上卖的“小曲”完全不是一回事
短曲
小曲
有说法 小曲是现代人在考证直裾时的错误,小曲其实是搭配袴穿的
文物图
争议太大,此处仅供参考
曲裾是哪个朝代
曲裾是汉代的一种款式。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其特点是“续衽钩边”,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以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常见的一种服饰。曲裾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曲裾和直裾从造型,功能和历史上有什么区别?
“曲裾”和“直裾”的区别:
一、“曲裾”和“直裾”的造型不同。
1、“曲裾”是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一圈,有的则层层缠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
2、“直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__,衣襟裾为方直,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二、“曲裾”和“直裾”的功能不同。
1、“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_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2、“直裾”早期的时候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正式礼服,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三、“曲裾”和“直裾”的历史不同。
1、“曲裾”到汉代时,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2、“直裾”汉代的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到了东汉,“直裾”的__出现在宴会等正式场合。东汉的许多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可常见罩住外衣的大袖__的形象。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求古装衣服名称
1、质孙服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
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2、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
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
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3、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曾在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
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曲裾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汉服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5、圆领袍
圆领袍最早出现在商代,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
汉代随着服饰逐渐统一,圆领袍主要作为内衣穿着。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
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魏晋南北朝后,圆领袍开始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不丢失汉族本来的特色。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王国维《胡服考》记载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
宋朝以后,圆领袍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在后来的明朝也被大量运用,明朝的圆领袍、配上补,成为了分辨官位阶级的最方便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孙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袍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领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