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鉴定的特点有:

1、胎质: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乏黄,晚清瓷端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清瓷要显得紧密一些,仿品胎质不仅坚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轻或重;

2、釉面:真品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松软的感觉,缩釉、串烟,但透过紧绷日表面,能看见柔软的釉表仿品光很强,即住经过高锰酸钾处理,其光泽也不会大柔和,一般都有生涩悟硬的感觉,所仿缩神、串烟也不自然;

3、饰管用料:民国青花大致上分两类,一类完全用清代用料,杂质多而色泛灰,精神涣散,一类两料发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并由传统的手工生产转变为现代机械化生产。

机制瓷器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也略显呆板,而且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民国瓷器的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较高。

尤其描金工艺作为民国瓷的一大特色,通常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处进行描金。

二、胎釉

与明清瓷器相比民国时期的瓷器胎质相对疏松,瓷釉与胎骨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釉面上也常出现气泡或是脱釉现象。

民国早期的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而晚清瓷器则多数没有这一特征。

三、纹式

民国瓷器使用化学彩料,因而多数色彩浮艳。

日用粗瓷的绘画为省工力,也常偷工减料,多采用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的最大变化在于贴花纸的使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力。

民国瓷器的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等图案,装饰图案也由山水、人物、花卉图案,转变为一面为绘画,一面为诗词文字装饰。

但这一时期的画风和图案还未脱离清朝的绘画特点。

但是图案、内容还是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民国瓷器的绘画一种是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民国时期的瓷器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由于民国开始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瓷器色彩都比较艳丽和漂浮,用化学材料来绘制的青花普遍都看得出漂浮的样式。

而民国瓷器的特点也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点是清代的祝福纹样还是很常见,还有一点就是瓷器会体现出当时的政治观点和时势。

其次,民国时期瓷器的胎质比明清的瓷器胎质显得更加的疏松。

瓷釉与胎骨之间结合的不是太紧密,釉面上会出现气泡以及脱釉的现象。

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的分别,粗的瓷器胎釉结合部位多数会泛黄,晚清瓷器基本上没有这一特征。

最后,民国初期瓷器的生产方式渐渐地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开始转型。

这个时期机制的瓷器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瓷器的制作也显得样式比较统一,并且更加的规范。

不过这样也让瓷器显得很呆板,这一点在普通日用瓷器上显得更为突出。

瓷胎现在瓷质感很明显,并且有较高的白度和硬度。

另外描金工艺也是民国瓷的特色之一,描金指的是在器口、瓷塑罗汉像、壶嘴、底款等部位进行描金,部分描金瓷器还会运往国外进行出售。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1、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

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2、窑炉通常均已采用名种类型的隧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3、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汽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4、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扩展资料

民国瓷器指的是清朝覆灭的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之间制作的瓷器。民国瓷器现在已经是各大、中型拍卖会的主角之一。民国时生产瓷器厂家众多,内中应特别注意“江西瓷业公司”。

它的前身是明清御厂窑,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因此烧造的瓷器均有相当高的水准,民间戏称其为:“蒋介石官窑”。

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主要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