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曲子词证明了词源于民间的说法,盛唐流行的民间歌词即曲子词。晚唐温庭筠等大量作词的专门人才出现,词开始以不同于诗的面貌发展。敦煌曲子词除语言的俚俗质朴外,还保存着词初起时的“原始”状态,即体制的不稳定,如单双叠并行、字数不定、平仄不拘、韵脚不限等。

2、早期文人词主要是吸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来从事创作,形式比较短小,一般具有清新、明朗、活泼的特色,如张志和的《渔父》、韦应物的《调笑令》、韩罖的《章台柳》等。加上后来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他们较多以写诗的手法写词,词大多带有绝句风格,较少在

图表形式比较唐五代文人词的异同

唐五代词

词兴起于唐五代。唐代有民间词和文人词。民间词有代表性的为敦煌曲子词,题材广阔,风格清新爽朗。唐中叶后,文人填词者逐渐增多。词的内容贴近民间生活,意境风格和辞句形式,与一般诗歌较为接近。有代表性的如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这时写词的文人皆以诗名,写词不过是作者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所以数量不多。五代的词坛中心在西蜀与南唐。西蜀当时为经济文化重心,统治者寄情声色,文人词多表现男女燕婉之私,合欢离恨,文字富艳精工,人称“花间词派”,代表词人为温庭筠和韦庄。南唐偏安江南,曾一度为经济文化重镇,一片歌舞升平,词人多写闲情离思、登高怀远、宫廷享乐,比之“花间词派”,意境更为深远广阔,代表词人为冯延已、李璟等。国破后则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情真挚悲切,最有代表性的词人为李煜。

敦煌曲子词与唐五代人文词的区别

敦煌曲子词

本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它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可以肯定,当时流传在民间的词一定是很多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词绝大多数都已亡佚了。19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敦煌鸣沙山第288石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几百首抄写的民间词,为研究词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敦煌曲子词已整理成集者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辑词164首;饶宗颐的《敦煌曲》,辑词318首;任二北初编《敦煌曲校录》,兼及《五更转》等俗曲佛曲,扩大到545首;任二北后又编定《敦煌歌辞集》,扩大到凡入乐者概采录,计1200余首。但一般论敦煌曲子词者,仍以具有调名、合乎词体的为主,即以王重民收集的曲子词为研究对象,以便与乐府歌辞及其它俗曲歌辞区别开来。就现在发现的敦煌民间词来看,其内容是相当广阔的。其中“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见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其中最突出的是歌颂爱国统一这一内容的作品。如《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献忠心》(“生死大唐好”)等。这些词表达了“安史之乱”以后边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热诚盼望国家强盛使大唐帝国再获统一这一强烈愿望。此外,有的民间词还反映了商人游子的旅况与艰辛,反映歌儿舞女的恋情生活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有的词还抒发了征夫思妇对不义之战的厌倦情绪,等等。现存的敦煌曲子词,不仅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上也保留了民间作品那种质朴与清新的特点,风格也较为多样。正是这种流传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民间词哺育了文人,促进了文人词的创作和发展。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曲子词中写得最好、最多的依然是言男女情爱的作品。配合公私宴饮等娱乐场所中流行之燕乐歌唱的曲子词,必然会受到创作环境、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一个大概的创作倾向,即多言男女艳情以侑酒助乐。可以想象,在花前月下酒宴歌舞的环境里,唱小曲劝酒助兴的妙龄歌女突然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者沉重端庄地缓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多么地与周围的气氛不协调,一定会大杀风景。这时,如果唱艳曲小调以助酒兴,则与气氛非常和谐。所以,在敦煌曲子词中,言闺情花柳的虽不及半,但却是被表现得最为频繁的。如果将《敦煌曲子词集》做一次分类归纳,就能发现言闺情花柳的作品占三分之一以上,所占比例最大。市民阶层喜欢谈论俗艳的话题,敦煌曲子词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的多言男女艳情相思的创作倾向,便迎合了他们的欣赏口味与审美习惯,这类作品也写得最为生动活泼,艺术成就最高。

唐五代人文词

唐五代关中诗人的律诗中存在着不少失律现象,从其类型及其分布来看,与唐五代关中方音声调密切相关.不同的失律特征反映出唐五代关中方音声调的不同层次。

这些了解了,区别便知道了。

让我加点分吧

敦煌曲子词

这组《长相思》词共三首,出自《敦煌曲子词》。《长相思》反映了三种客商的不同命运:笫一首写发了横财的客商,沉迷酒色,恣意寻乐,不愿再回家乡;第二首写经营破产的客商,手中无钱,被人欺侮,遥望家乡,欲归不能;第三首写本利折光的客商,贫病交加,衣食无着,最后竟病死异乡。三首词的内容互有联系,在对比之中揭示了古代商人生活的一些片断,透露出当时社会上的不平现象。

那么何为曲子词?何为敦煌曲子词呢?

曲子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属于诗的一种,当时一般称 “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

“长短句”等,词来源于民间。文人词产生的时代大约是中唐,以李白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

敦煌曲子词 :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音乐文学,敦煌曲子词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故称之。它是民间词,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感情与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敦煌曲子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唐代歌伎所作,体现了女性词的审美特质。

上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编》等。

《敦煌曲子词集》分上中下三卷。卷首有阴法鲁序。卷末除5首补遗外,还有王国维、朱孝藏等跋语作为附录。上卷所收曲子词最多,除残者外仍近百篇,系北宋前唐五代之作。多为长短句,调式有〔菩萨蛮〕、〔西江月〕、〔浣溪沙〕等20多种词牌。内容以离情恋语为多,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卷所收《云谣集杂曲子》,共30首,多为寄征夫、思远吏之作。反映了荡子他州,少年负信,怨妇伤情等生活内容以及征夫旷女的心绪。下卷为乐府,多是五、七言乐府诗,共15首。内容比较广泛,多系抒情之作。

《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与文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主题丰富'题材广阔的敦煌曲子词的编著特点;从形式上看,构实自然,流利清新,富于表演性和故事性。艺术特点,一是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而语言通俗生动,具有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共同艺术特征;二是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臻完全成熟。

敦煌曲子词(上)

敦煌曲子词有那些特点?

敦煌曲子词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特点如下:

1、敦煌曲子词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主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2、这些词具有质朴自然、清新明快的风格,感情真挚、直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3、敦煌曲子词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主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和要求,如对战争的不满、追求爱情幸福等。

4、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如:大胆的想象、真切恰当的比喻、生动有力的夸张等。在遣词造句、写景造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敦煌曲子词的起源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些可能是盛唐作品,那么在此之前必已有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由此可推断民间曲子词大约出现于唐高宗时。盛唐时期,文人开始作长短句词,但保留下来的不多,早期的文人词出自中唐,故词产生于初盛唐,中唐以后方开始流行起来。

敦煌曲子词中的优秀作品总是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与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颇多共同处,所不同的是在格调方面已明显看出近体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