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明朝的宦官制度

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

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

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宦官

历史上明朝的宦官制度,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

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更好对于国家进行统治,将国家的统治权力进一步收归到中央,因此采取了宦官制度的方式,这也是为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宦官制度达到高潮的时期。我国的宦官制度起源较久,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在长期的发展中,宦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同时由于明朝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明朝的宦官制度呈现出三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宦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权。

宦官制度的出现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才能够形成的,并且宦官的本质作用就是为了皇权服务,因此宦官所掌握的权力也都是来自统治者的赋予,宦官的权力一直是受到皇权的制约。不管宦官自身的权力多大,但是始终低于皇权的统治,宦官集团在朝廷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也都必须要在皇帝同意的范围之内进行,绝对不能逾越皇权的界限,同时皇帝能够随时的对于宦官的权力进行调节和控制。冷东同样在《明代政治家与宦官关系论略》中认为:“皇帝对宦官的势力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收放自如。”

明朝时期宦官集团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宦官集团在明朝时期的势力逐渐强大,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统治者对于当时的许多外部的大臣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统治者对于国家中的重要官员,尤其是丞相进行了分权,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作为监督机关,实时的监视着国家官员的各种行为。

但是宦官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国家朝廷的一部分,他们只是皇帝个人所设立的机构,在社会中处于底层,属于皇帝的个人奴隶,因此即使皇帝赋予他们的权力再大,他们在法律方面是不被承认的。同时宦官由于自身都是阉人,所以宦官都是没有后人的,大部分的宦官也都是出身贫寒,他们也无法进行仕途,参与朝政,所以宦官集团中很少会出现统治集团中结党营私的事件。

宦官集团中,如果出现部分不受皇权统治的宦官,皇帝也能够直接地将其进行撤职,剥夺他所有的权力,在这种绝对的控制之下,统治者自然能够放心地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宦官手中,让他们帮助统治者对朝廷中的官员重臣进行监督,从而减少朝廷统治中所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

第二,宦官与朝廷官员关系较为复杂。

宦官本身作为代替皇帝监督朝廷官员的特务人员,在读物的利益方面是存在对立关系的,但是随着宦官制度的长期发展,许多宦官集团中会存在宦官与朝廷重臣相互勾结,谋取私利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国家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限制。

孙成泽在《山书》中记载明朝法律规定:

“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

虽然明朝所针对宦官与朝廷官员勾结的状况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是这些措施在实际的实行中并没有发挥其警示和惩罚的作用,也并没有减少因为宦官权力过大而造成祸患事件的数量。

宦官按照皇帝所赋予的权力进行监督工作中,必然就要与朝廷中的官员产生直接的联系和交流,而产生联系的内容除了宦官自身和朝廷大臣之外,其他人员则难以知道,这些针对于宦官和朝廷官员勾结的规定也就无法进行实施。按照皇权赋予宦官的权力来说,宦官对于官员的监督,严重的威胁着朝廷官员的权力,甚至一度出现双方争夺权力的现象,这必然会引发宦官集团与朝廷官员之间的矛盾,所以从宦官制度建立以来,宦官集团与朝廷官员之间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斗争。

此外,宦官集团和朝廷官员之间除了斗争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合作的关系。宦官集团一直监视着朝廷官员的行为,而朝廷官员要想更好地进行各项工作,就需要与监督自己的宦官集团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宦官一定的利益,通过多种方式,让宦官能够对自己支持,从而保证宦官在向皇帝进行各种事件的汇报时,宦官所说的言语能够有利于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集团与朝廷中许多的官员都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既存在斗争又存在合作的状况下,使得明朝时期宦官集团与朝廷官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化。

第三,出现了许多贤良宦官。

一提到宦官,许多人对于宦官的普遍印象都是不好的,确实,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许多的奸诈宦官,他们随意的干预国家的朝政,比如著名的奸臣宦官魏忠贤,这些不良的宦官存在,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但是在明朝时期,宦官集团中除了存在一部分比较奸诈的宦官之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面对宦官集团中所存在奸佞之人,这些贤良宦官是十分不耻的,并且这部分贤良的宦官还积极地与同为宦官的奸佞之人进行斗争。在国家的许多朝廷大臣进行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贤良的宦官还积极的与朝廷大臣合作,为明朝的顺利改革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帮助。这些贤良宦官人员的存在对于明朝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明朝时期的政治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宦官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并且逐渐被统治者所重用,充分的体现除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的宦官干政的事件,但是也出现过贤良的宦官辅政的良好局面,所以说,宦官制度的存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最主要的还是宦官的人选。

为何明朝宦官如此嚣张?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是怎样的?

明朝宦官是明朝君王加强君主制,压制其他官员的得力助手,才导致他们如此嚣张。明朝宦官制度机构膨胀,宫廷中有司礼,御用等十二监,设有宝纱等四司兵仗等8局,总称二十四衙门。他们设立专职来掌管,导致明朝末期的时候任职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君王也与宦官为伍,形成党羽。

一、明朝统治者的压制与提拔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特别反对官宦制度,还曾设立驻铁牌制宫门外,铁牌上的意思大概是内臣不能管理干预事情,只要犯了这种罪的就会被斩头。还不准官宦读书认字,对他们的压制特别深,而且宦官那个时候的地位特别低,只能做一些劳务事情,无权无位。到后面明成主继位的时候,他就发起夺权,得到大部分宦官的支持。等到明成祖继位的时候,他就大力扶持宦官,给了他们身份地位,还重用他们。在君王身边,接触最多的就是宦官,由于前朝的压制,他们就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想要得到更高更好的权利。所以他们开始用心的帮统治者做事,君王也更加相信他们的能力。

二、封建君主制

宦官得到了重用以后就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利用厂位实行特务统治,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就杀掉了宰相,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锦衣卫,锦衣卫就是君王最贴身的卫队,表面上是由别的军官来指挥的,实际上是君王亲自指挥,他们还设有专门的监狱和酷刑。君王把自己的皇权得到加强以后就为放肆,也不管百姓的怨声载道,后面又增加了西厂扩大规模。随之而然的宦官人数越来越多。

宦官嚣张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皇权在背后为他们撑腰,有人撑腰他们就可以私底下任意妄为的欺负百姓,导致宦官制度越来越腐败不堪,让人岌岌可危。

明朝时期宦官为何会如此嚣张?明朝宦官制度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宦官猖獗的时代,如我们熟知的英宗时期的曹操吉祥、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思宗时期的魏忠贤。他们的权利很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甚至杀掉皇帝,因此明朝时期宦官才会如此嚣张。

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在中央设置内阁、都察院、五军都督府,还设立了特别的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替皇帝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别掌管民政,刑狱,军政,虽然这种政治体系有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在后期皇帝的权利被内阁所限制以至于形成的文官治国的体系,皇帝为限制内阁的权利,提拔身边的太监到内阁中参政议政。思宗时期魏忠贤打乱明朝的文官治国体系,在他疯狂的杀戮和迫害下,行政权转移到宦官,大臣权利被剥夺。

我们也知道,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专门机构。内设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其中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各宦官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最初宦官不得干政,从事宫廷的礼仪与生活 器械制造等。但到后来由于皇权被大臣们所限制,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提任身边能干的宦官到内阁中学习参政,后来皇帝疏于政务,沉迷于后宫之中以至于大权落于官宦手中,而掌印太监则成为了实际的皇帝,这便是明朝时期宦官权力达到顶峰的由来。

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是什么样的 宦官为何能如此嚣张?

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宦官,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因素,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大了,而且都是为着一己私心,为了自己的私利,铲除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而且很多时候皇帝还根本不去管,或者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宦官更多的机会。那为什么明朝时期,宦官会比其他朝代都要嚣张?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中国的历代王朝而言,如何处理好宦官问题,是一个颇为费脑筋的事情。君不见,强如汉唐,也因十常侍之乱和甘露之变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然而,与汉唐相比,明朝的宦官问题颇有特色。在明朝,宦官们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和晚唐时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巨大权力和嚣张气焰。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之久,巨监权监数量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为其他王朝所不及。

为什么明朝宦官势力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你来我往,得势如此之久呢?

要想探究明朝的宦官问题,首先要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为了让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祖训,朱元璋专门在宫中铸造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碑,以警戒后继之君们。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宦官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太监。在这二十四个衙门之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司礼监专管内外奏章,御马监专管皇帝兵符。宣德时,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他们一个负责提皇帝代笔批红,一个负责盖章。这两个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凡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监都出自于此。

到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振颇受英宗信任,权倾朝野。肆无忌惮的王振甚至将明太祖当年立在宫中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碑直接盗走,可见其气焰嚣张。而英宗时,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染指到了兵权。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明朝宦官势力扩张完成,太监们玩弄权术,监视大臣,干涉朝政和军事成为了常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宦官势力存在之久,权监巨监数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于皇权的加强。太监虽然干涉朝政,但是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较量之中,太监始终是皇帝的一个助手,帮助皇帝压制文官集团。其次,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严厉禁止宦官干政,但恰是其加强皇权的诸多措施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隐患。最后,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们多荒于朝政,将宦官作为亲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