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两广总督胡宗贤含冤自杀而死;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等罪名弹劾胡宪宗,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罢免胡宪宗的职务,嘉靖四十二年春天,胡宗宪回到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罗龙文被抄家,家中发现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世宗闻听此

明朝军事家、抗倭英雄胡宗宪是怎么含冤而死的?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胡宗宪是死于党争, 嘉靖四十一年严党倒台,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扶持,所以自然受到牵连,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谈何胡宗宪,世宗下令罢免胡宗宪的一切职务罢免,并逮捕押解进京,但世宗最后还是放他一马,嘉靖四十二年,胡宗宪回到故里绩溪县的龙川。嘉靖四十四年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被抄家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结局是什么?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并没有明确的结局,其最后一次出场剧情是:

台州九捷,肃清了浙江的倭患,胡宗宪重病缠身告假回老家养病,途径淳安,与海瑞深谈。跟随胡宗宪的齐大柱和齐妻也来到了海家,恩义情重,两家人其乐融融。

在历史上胡宗宪的结局是: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被押解进京,仅仅过了一个月,胡宗宪在狱中不堪受辱,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笔后,自尽而亡。朝廷党派的争斗此起彼伏,到了隆庆六年(1572),胡宗宪终于得以平反了,在万历朝时,还为其追谥襄懋。

胡宗宪的结局分析:

作为严嵩的得意门生,胡宗宪很难驳了情面而致老师于死地,但“改稻为桑”对自己来说又是一步死棋。推行“改稻为桑”一是会得罪徐阶张居正集团;其次会导致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让老百姓无地可耕,早晚会造成民变,自己到时也是个死。

胡宗宪尚属既有良知又有智商的官员,不想坑死老百姓,也不想坑死自己,采取了“拖”字方针,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改稻为桑”的政策。最终,“改稻为桑”的政策黄了。

朝廷的亏空自然没有补上,严嵩最终也倒台了。虽然胡宗宪蒙混过关了,既没有造成民变,也没有得罪徐阶张居正等人,可他的好日子还是到头了。没了严嵩的庇护,胡宗宪再也没有靠山了,也就成了别人宰割的对象。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最后为何冤死狱中?

胡宗宪之所以会冤死于狱中是因为他曾受过严嵩义子的举荐而被划分为严党,再加上新任首辅以及其余政敌的针对,胡宗宪最后被冤死。明朝嘉靖年间,沿海一带倭寇十分猖狂。其中汪直以及徐海这二人长期盘踞东南沿海的海上,给当地百姓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扰以及威胁。胡宗宪知晓这个情况之后不顾其余朝臣的反对,开始制定清剿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徐海被逼自尽,而汪直则被逼归顺于明廷,长期困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就此得到解决。

胡宗宪为官期间一直恪守本分,对于底下官员也是赏罚分明。就胡宗宪的为官表现来说他其实是一个好官,但是他后来却因官场斗争而未能善终。众所周知,嘉靖帝在位期间十分宠信严嵩父子。不过在嘉靖四十一年的时候严嵩因一位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而遭到嘉靖帝的厌恶,以至于日渐失势。最后严嵩被罢黜内阁首辅一职,他的儿子则被捕入狱。

严嵩父子的倒台让朝中局势发生巨大转变,早前依附于他们的严党也纷纷遭到打压,其中胡宗宪因为多次遭遇严嵩义子的举荐也被冠上严党身份。话说严嵩下台之后,徐阶被嘉靖帝提拔为新一任内阁首辅。徐阶上位之后开始处处针对胡宗宪,后来还授意其他官员弹劾胡宗宪。这之后没多久胡宗宪便被收回职务,并被押解上京。最后嘉靖帝虽然听信了弹劾之词,但是因剿灭倭寇之功而未将胡宗宪处死。

逃过一劫的胡宗宪本想就此不问政事,但是他的政敌却不愿就此放过他。就在他被革职回乡大约两年之后,曾与他一同抗击倭寇的罗龙文因犯事被抄家,结果负责抄家的人于此人家中发现一封贿赂严世蕃的信以及一道假拟圣旨。这封信涉及到了胡宗宪,故而嘉靖帝将闲置在家的胡宗宪又给抓回了京城。最后胡宗宪在辩解无果的情况下于狱中自尽身亡。

明朝大臣胡宗宪是什么人?他的结局如何呢?

胡宗宪,汉族人,是明朝著名的一位抗倭大将,嘉靖年间,考中进士,曾在现今的山东益都任职,也曾在现今的浙江省当县令,后来被提拔为巡按御史,此人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曾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因在政治党派中,他与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走得比较近,其他大臣就将它归结于严嵩一党,所以当严嵩被捕入狱时,他受到了牵连,最终被皇帝处死了。

一、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出生于名门将后,是明代著名将领,在山东益都任职时,曾屡破悬案,为百姓造福,后来得到了朝廷重用,将其官职连晋三级,后来又被朝廷任命为浙江省余姚知县,上任没多久,他就被晋升为督查御史,后来又被任命为巡按御史,直到升至总督,也就是所谓的封疆大吏,至此他开始一展宏图,联合各大将领抗击倭寇。胡宗宪也有其缺点,他善于结交权贵,生活挥霍无度,对于达官贵人屈原复视,所以他的人品遭到了大家争议。

二、胡宗宪的丰功伟绩
胡宗宪最大的功劳就是抗击倭寇,造福百姓,刚开始与倭寇进行交战时并不顺利,屡次失败,但他积极总结教训,渐渐地展现出了自己的胆略和智谋,他将穷凶极恶的倭寇徐海绳之以法,打败了保靖、河朔官兵,后来倭寇为报沈庄惨败之仇侵犯会稽,吴宗宪亲自上阵打仗,充分体现了他身为统帅的风范。他另外一件事情做的也非常好,那就是提拔了倭寇名将戚继光。

三、后人对胡宗宪的评价
胡宗宪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不过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也贪污了很多钱财,他贪污的钱财并非全部用于自身或是贿赂大臣,而是将一部分钱财贡献出来抵抗倭寇。总的来说,胡宗宪这位抗倭大将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与严嵩走得近,但是也不能磨灭他的功绩。

明朝胡宗宪简介 关于明朝胡宗宪简介

1、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钦,一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县人。明代名臣。

2、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授益都知县,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三级。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余姚知县,次年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宣府、大同巡按御史。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北直隶。嘉靖三十年(1551年),就任湖广巡按御史。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抗击倭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绝倭寇内应。历经数年,弭平倭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四十四年(1562年、1565年),两度因“严嵩案”入狱。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胡宗宪死于狱中。隆庆六年(1572年),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追谥襄懋。

3、胡宗宪为官二十余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是书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另有《海防图论》、《三巡奏议》等传世。

明代,胡宗宪为边防做出很多贡献,为何最终被处死?

胡宗宪确实是个对朝廷忠心的人,为边防做出很多贡献,可是得罪很多朝廷官员,于是皇帝对胡宗宪的信任也在这个小人的谗言下日复一日被消磨掉了。胡宗宪是个很刚正不阿的人,可以说他既生活在对的年代,又生活在错误的年代。前者是由于当时倭寇放肆盛行,这让胡宗宪有了用武之地,确实他也为明代的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后者确实也是有道理的,错就错在朝廷中那些只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争东抢西的官员,也错在当政的皇帝听信谗言误会忠贞之士,错在这个时代太黑暗,人心所向的尽是些乌合之众,君子之辈少之又少。有些小人啊,你不去讨好他,不去贿赂他,那么他就会把你当做自己的敌人,尽管完全没有触碰到他的一丝利益。

而胡宗宪开始是知道去讨好这些人的,可是人也是有尊严的,明明是自己为国家为朝廷立了功,却还要巴结这些只会说三道四、不干一点实事的言官,在军队在倭寇面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回到本应人人敬之爱之的皇城却还要饱受欺凌,低三下四地过活,这让哪个将军受得了。

于是渐渐的胡宗宪就不再同他们吆喝,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胡宗宪立了大功,有些位高权重的人就感到威胁和不安,于是联合众人一起排斥,皇帝就在这些乌泱泱的污言秽语中把胡宗宪推向了地狱。也可能这不见光的朝廷才是人间炼狱吧。

明朝抗倭战争的民族英雄胡宗宪,为何最后会背负污名自尽?

这是因为胡宗宪参与到了党争当中,最后皇帝想了个办法把他杀了。对于任何的将军大臣一旦参与到党争当中,被皇帝发现一般都没有好结果,不是被罢免还乡,就是被杀头,而胡宗宪就是其中的一个。

胡宗宪在当将军的时候,可以说成是别有一番作为,他把整个东南地方折腾得惊天动地。在中国沿海城市是一位带来和平的英雄。他在抗击倭寇的历史上拥有着很高的成就他一心想着济世救国,最后也完成了他的梦想,不过却落得了一个被皇帝杀了的结果。

在当时的大明王朝整整有着100多年被倭寇侵扰的历史,满朝的大臣都没有任何的办法去改变这一点。到了胡宗宪的时代,倭寇的侵扰已经变成了有规律的侵扰,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头痛的一件事情。胡宗宪自己却找到了制胜的方法。自己通过自己的方法,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沿海城市打仗了几年之后,把倭寇深深的打败了,给沿海城市带来了和平。他也因为这件事情在朝中的威望颇高。

胡宗宪的威望在朝中虽然很高,但他却涉及了自己不应该去涉及的事情,也就是党派之争。党派之争涉及到了国家大业,涉及到了日后国家的发展,任何皇帝都不希望由谁来干预党派之争。但胡宗宪却自己犯了这个事情,最后皇帝也是把他想了个其他的办法杀了,虽然他是一代英雄,最后却没有落下一个好结果。

明代抗倭第一功臣胡宗宪,为何最后狱中自尽?

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了: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甚至那位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也曾为抗倭事业立下功勋。而这些名将名士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胡宗宪。

抗倭名将戚继光

胡宗宪是徽州人,考中进士后从知县调任御史。他的胆略和见识在巡按北方边境时就已经凸显出来:大同守军因为换防而要哗变,胡宗宪单枪匹马直入军营,告诉他们换防令取消了,大兵们自然就不闹了。不久停止换防的诏书才下达,同僚都对他刮目相看。

胡宗宪

表现不错的胡宗宪被派去巡按浙江,而此时来浙江已经不是美差了:倭寇已经把浙江给搅和得鸡飞狗跳,而尽管地方官张经、李天宠尽心尽力地防守,中央来的特派员赵文华却还在处处掣肘。野心颇大的胡宗宪看到了机遇,在浙江处处都对赵文华没好脸色的情况下主动依附了赵文华,两人遂结为至交。

赵文华

此时张经指挥了几个胜仗,胡宗宪也稍有功劳。而在赵文华那里,功劳全部给了胡宗宪,张李二人反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被押往北京听候发落。但是这哥俩实在也不是个打仗的料,带着人去收拾残兵败将被打的大败,赵文华也只能悻悻离开浙江。

没曾想,坏事变好事。赵文华仗着干爹严嵩的势力,在京城再次翻案,又为他那个好朋友胡宗宪说情。结果短短不到一年,直浙总督换了两任;而仅仅是个六七品御史的胡宗宪,居然就坐到了直浙总督的位子。

严嵩

胡宗宪的上位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他和赵文华、严嵩那种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不同,他到底还是个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员。担任总督以后,他广泛提拔得力干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都在他手中得到重用。但有能打的将领还不够,正确的战略才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根本。

胡宗宪需要面对的倭寇,大体可分为汪直系和徐海系。汪直和胡宗宪是同乡,具有徽州人天生的经商的基因,他打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和后来侵华的列强颇有些相似)。而徐海自幼被日本人掳去,对中国没什么好感,他抢劫就是为了抢劫。

倭寇入侵

在详细地了解了这两个人的出身及战略目的以后,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的战略规划也就确立了下来:对汪直是以退为进,暗中孤立;而对徐海则是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徐文长

胡宗宪先是将关在牢里的汪直的家人释放并且好生招待,又派出使者前往汪直盘踞的九州招抚。汪直表面同意,并派养子毛海峰去见胡宗宪。胡宗宪诱使毛海峰去攻击一伙无名倭寇,在事实上使得汪直的船队与其他倭寇间有了嫌隙。

有心归附的汪直还将徐海入寇的消息透露给了胡宗宪,胡宗宪立刻派人前去迎敌。两军不分胜负,而在此时胡宗宪派人将汪直的那封泄露徐海行踪的信带去徐海船上,要他投降。徐海以为被日本人尊奉为“老船主”的汪直已经投降,大惊失色,其军心也大乱。

倭寇

趁着徐海举棋不定的时候,胡宗宪又派人前去其合伙人陈东、麻叶那里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劝降。这一下徐海的海盗部众就彻底离心离德了,徐海只得硬着头皮与朝廷谈判。胡宗宪告诉他在吴淞口有倭寇,要他去拿个投名状。

徐海只能前去收拾那伙倭寇。当他全歼敌人、准备返航的时候,等待他的却只有俞大猷的船队和火炮。已经彻底丧失战意的徐海被俞大猷一顿哭丧棒打得抱头鼠窜,只好乖乖向朝廷投降。但是胡宗宪并没饶过他,早就被授意拿徐海做礼物的陈东麻叶趁着徐海睡觉的时候对其发动偷袭,徐海投海自尽。

俞大猷

徐海一死,汪直也不想再生什么事端。他带着船队准备来投降胡宗宪,而胡宗宪也准备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扰乱东南数年的倭乱,似乎终于要平息了。

然而由于日本船只的大举来临,浙江人民惊恐不已。一个迂腐不堪的御史认为胡宗宪有通敌之嫌,坚决要处理汪直。在汪直上船以后,他绕过胡宗宪将其逮捕并送往北京处死。汪直临死前留下遗言:“我死以后,浙江必大乱十年!”

汪直的话没有错。失去他的节制以后,那些打着为其复仇名号的各色倭寇在第二年春天齐头并进,大举内犯,浙江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然而胡宗宪就是胡宗宪,在他和戚继光等一干得力干将的努力下,这一次倭寇进犯被成功打退。又过了几年,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倭寇宣布全部肃清。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反击终于获得了胜利。

倭寇来犯

而作为这一次伟大反击的领导者,胡宗宪却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胡宗宪是靠着赵文华上的位,搭的关系正是严嵩,前期仗打得不好也多亏严嵩为他撑腰。而在抗倭事业快要宣告结束时,严嵩也倒了台,朝中再无奥援的胡宗宪立刻就陷入危险之中。

明世宗朱厚?/p>

偏偏胡宗宪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浙江干了不少他认为是“小节”却足可以治罪的事情。飞鸟尽而良弓藏,抗倭战争的结束,也就是他灭顶之灾的开始。

嘉靖皇帝对胡宗宪本来还挺有好感,但随着严嵩的倒台,对他也就渐渐冷淡了起来。而当严世蕃被指勾结倭寇时,胡宗宪由于和严家交往甚密也被牵连其中。尽管皇帝并不想杀他,胡宗宪却似乎对人间已然了无牵挂,在狱中他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五十三岁。

徐阶

胡宗宪是能吏,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他凭一己之力保卫了浙江乃至整个东南人民的安危,但其手段实在不可谓不肮脏。当他对徐海出尔反尔、一再变卦时,不知他可曾想过这世上,也许真有“报应”两字?

胡宗宪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为何他最后冤死在狱中?

嘉靖年间,两伙日本朝贡的使团,在东南沿海发生争贡之战。此时明朝的一帮文臣,尤其是以贤名著称的夏言,请求朝廷海禁,这真是贤名是从狗身上捡的吗?

争贡之战的发生,因为明朝上下,尤其是以夏言为首的清流的添乱作用。明朝在此事上处理得极其蹩脚,最后导致沿海的倭患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就这水平,夏言死在严嵩手上,一点也不亏,死得活该!



善于钻营,出任直浙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在边疆各地溜了一圈的,出任巡按御史的胡宗宪,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被皇帝御批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因为此时倭患已经极为严重,浙江的巡按御史是一个要提着脑袋的差事。

就是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胡宗宪就接了,多年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他,看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扶摇直上的机会。

胡宗宪到了浙江以后,此时的浙江一片混乱,倭寇势力强大,明朝的抗倭组织更是错综复杂。原本主持抗倭工作的总督张经、巡抚李天宠,均是清流,和严嵩不对付,所以严党处处掣肘。




正巧这时赵文华以巡海提督的身份,提嘉靖来浙江祭海,一下子把严党的势力插入浙江,整得浙江一下总督、提督两个领导了。整个组织一团乱麻,令出多门,相互使绊子。

这时胡宗宪冷静分析局势后,决定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搭上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这条线,成为赵文华的亲信。

这个决定对于抗倭来说是绝对的英明伟大的,因为不论严嵩是好人还是坏人,浙江的抗倭必须得到他的支持。有了这层支持,抗倭战争才能没有绊子地进行下去,但是这也为未来胡宗宪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搭上严嵩后,机会也就出来了,嘉靖三十四年,王径江大捷成为严党和清流相互攻击和倾轧的导火索。最后因为严党的诬陷,张经和李天宠双双被罢官斩首,浙江的势力经过了一轮洗牌。

同年,胡宗宪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浙江总督的职务暂由赵文华代理。一年后,赵文华在浙江捞得差不多了,祸害得也差不多了,于是推荐胡宗宪出任总督。

主持抗倭,平定倭患

嘉靖三十五年,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成为天下第一总督。

胡宗宪获得抗倭的大权后,摩拳擦掌,一展宏图,大胆任用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等大将,鼓励将领练兵。此后威震海疆的俞家军、威震南北的戚家军等精锐力量,就是在他手里成军的。




根据倭寇的情况,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胡宗宪以罗龙文等人为间谍,与徐海等海盗取得联系,进行分化瓦解,最后诱捕陈东,击败徐海,逼迫徐海投水而亡。

胡宗宪接受幕僚徐渭的建议,对大海盗汪直进行劝降行动,为了让汪直看到诚意,将他的母亲和妻儿从牢狱中放出,好好供养。同时派出使者蒋洲、陈可与汪直的义子毛海峰进行交涉,进行招降事宜,经过多番的交涉,最后终于擒获汪直,平息浙江的倭患。


牵连严嵩案,两度入狱冤死

嘉靖四十一年,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藩被抓进大牢,严党彻底垮台。而作为与赵文华交好,屡屡被严嵩庇护和提拔的胡宗宪,他的仕途也走到了终点。

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

于是胡宗宪被罢免一切职务,抓捕进京受审,到了北京后,嘉靖皇帝因为胡宗宪平定倭患的功劳,决定网开一面。




下旨说“宗宪非嵩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疾。且初议获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其释令闲住。”

胡宗宪在严嵩倒台后,逃过一劫,被罢官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

严嵩虽然倒台,但是徐阶没有就此放过严党,依然在想方设法置严党于死地,尤其是严世藩和胡宗宪。

终于在罗龙文处得到了置胡宗宪于死地的东西,查到了一封胡宗宪请求后来作为严嵩谋士的罗龙文,贿赂严世藩,为他开罪的书信,在信中查到胡宗宪自拟的一道圣旨。



徐阶一党凭借这一证据,令嘉靖大怒,将胡宗宪问罪下狱,胡宗宪在狱中写下《自辩疏》为自己辩解。殊不知徐阶控制下的朝堂,怎么会让这个奏疏交到嘉靖手中,最后胡宗宪等不到等不到结果,自杀而死。

徐阶为什么一定要杀胡宗宪呢?

首先,在胡宗宪第二次下狱之前,他一直在给嘉靖进献祥瑞、秘术等讨嘉靖欢心的物件,嘉靖已经准备再度启用胡宗宪了。这是徐阶万万不想看到的结果,以胡宗宪的资历,徐阶的地位将会大打折扣。

而且胡宗宪可能会成为一面旗帜,接受严嵩政治遗产的旗帜,胡宗宪虽然不是庶吉士出身,谁能保证,三五年后不会出现一个胡阁老呢,未来他会不会像徐阶清算严嵩一样,清算徐阶呢?




其次,倭寇的后台是东南的大海商,而徐家作为江南最大的棉布生产商,能干净得了吗?而且徐海和汪直都是出身于徽州,这里可是有名震天下的徽商的,和徐家恐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另外,胡宗宪在江南靠什么供养军队,靠着“提编”法,这个收税方法就是吃大户的。同样的,徐家作为整个松江府最大的地主,估计没少被胡宗宪“提编”,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徐阶能不恨得牙痒痒吗?当然惦记着徐阶的不止一个胡宗宪,高拱也没少惦记。

至于说罗龙文家的那封信,只不过是一个抓胡宗宪,挑起嘉靖不满的一个借口罢了。胡宗宪在浙直总督任上,可不仅仅是巴结严嵩,嘉靖也是没少巴结的,他在皇帝跟前是挂上号的。




而且他自己和严党都清楚一点,在倭寇没有捋清楚之前,皇帝是不会动他的,他用得着干这种画蛇添足的事情吗?再说了,罗龙文能被他推荐给严世藩当谋士,脑子会不够数吗,这种事情写信点一下,谁还能不明白,用得着自己还附上圣旨,这不是嫌脑袋不够砍吗?

最后,就是胡宗宪自己身上的污点也着实不少,虽然说他贪污财富,大部分都用在了军费开支上。但是他个人的私生活也着实奢靡,据说他的妾室就不计其数,每天的饮食也奢华至极。

但是这种污点,在明朝其实不算什么,就看掌权者追不追究了,严嵩倒台后,胡宗宪在朝中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盟友或者靠山,最后被徐阶陷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