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功过如下:
功: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过:诛灭十族,朱棣即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祝枝山所著的《 野记》记载,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杀。
明成祖朱棣的功与过 明成祖朱棣的功与过列述
1、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2、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3、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4、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的称号。
5、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朱棣在位期间有哪些功绩?他是一个明君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过无数帝王将相,其中明成祖朱棣不但是一位明君,而且有着许多过人的功绩。
我个人很喜欢《明朝那些事中》给朱棣的极其高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其中的“文皇”指的就是朱棣,这番评价是肯定他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做出的极大贡献。永乐年间,在他的统治下,社会一度繁荣,这种景象也被称为“永乐盛世”。
1,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也就是改国号之后的第一年,朱棣命解缙等人编修一部能够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典籍。据史料记载,当时朱棣曾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可以看出朱棣对此十分重视。相传在第一次编写完毕后,朱棣十分不满意,又派姚广孝等人再次编修,足足五六载方编写完现世所看到的这一步史料巨著。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研究发掘明代的历史提供了极大参考。
2,派遣郑和下西洋。
在历史中,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被后世传颂,而首次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据史料记载,当时明朝国力乃是世界之最,郑和等人所用的大船是南部小国不曾见过的巨物,再加上郑和一路评定许多纷争,让明朝的国威远扬四海,不但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让明朝的疆域扩张极大。
3,建造紫禁城。
朱棣毅然决然迁都北京为后世造福,一手修建出紫禁城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宫殿群。不但解决了当时明朝积累的问题,又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打造出全新的局面。
虽说朱棣在位时的弊端也暴露明显,但是金无足赤,人亦无完人,我们要从整体来评价朱棣的功过。从历史的洪流中捕捉每一点细节,总得来说朱棣功大于过,在历史的明君中可以占一席之地。
朱棣是怎样上位的?有哪些功过?
朱棣铭成为了禹铭的始祖,也是第三位皇帝。 从荆南之战登基到逝世,他在位22年。 他的生机勃勃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功过。 有人说朱棣是个大流氓。 如果有这样的说法,就意味着朱棣生前的所作所为,必定是对后人的蔑视。 谁都知道九族在中国历史上是被指责的,但是自从朱棣之后,九族有了新的打法。 这还要从一个叫方小茹的人说起。 方孝儒是当时建文帝的顾问,也是大学的所在地。 一般情况下,知识分子是很固执的。 朱棣即位后,请大学起草诏书。
方小茹不仅不写,还在金宫里哭闹。 这让朱棣没面子,惹恼了朱棣。 他要惩罚他的九个部落。 方小如说,他要以书生的方式惩罚我的十个部落,我不写,也没有大臣侍奉他。 两位大师。 就这样,方小茹的亲友也被杀了。 “朱氏家族”的故事由此开始。 据说朱棣在位22年做了很多坏事,但也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 例如,如果他迁都北京,在他成为皇帝之前,他就是北京的燕王。 朱棣为安定大明北境,迫于边境压力考虑迁都北京,五次北征。 最终在北征途中阵亡。
它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紫禁城。 故宫今日的意义,绝对不必赘述。 此外,朱棣元年,命介晋等人编撰《永乐大典》。 这是文化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朱棣作为一代帝君,虽然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但对我们今天而言,在玩弄历史的同时,也必须汲取他的智慧,才不会止步于功过的表面。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先后五次北伐。 它们是1410(永乐8年)、1414(永乐12年)、1422(永乐20年)、1423(永乐21年)、1424(永乐22年)。
朱棣是个好皇帝吗?如何评价其在位期间五件大事的功过得失?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之一。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明朝只能选出两位好皇帝,那么有资格入选的也只能是明太祖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了。然而随着现代对明朝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朱棣身上许多负面事件被不断发掘出来,其人物形象逐渐变得模糊。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究竟是不是一位好皇帝?
首先夜读史书在此要明确一点,好皇帝和好人是两码事,在评价一位帝王的时候,不能简单以其个人的道德水准来给出好评或者差评。因此我们在下文中将主要讨论朱棣在位期间五件大事的功过得失。
一、五征漠北
在朱棣的诸多成就中,五征漠北往往被排在最前面,因为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开疆拓土就是最大的丰功伟绩。那么朱棣五征漠北的结果如何呢?《明史》中记载“六师屡出,漠北尘清”。也就是说,明朝大军横扫漠北。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明军横扫漠北并不意味着将漠北纳入了明朝版图。事实上,朱棣五次亲征漠北追击元朝残余势力,虽然这些战斗全部取得胜利,但明朝北部的边患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每次打击完一个蒙古势力后,另一个蒙古势力又开始崛起。直到朱棣去世时,北方的蒙古问题仍和他登基之初的情况几乎一样。
不过,五征漠北也并非完全是瞎折腾,在明朝持续地打击下,漠北蒙古各部无法重新统一。所以朱棣在位期间,北方边患问题虽然没得到有效解决,但也没变得更糟糕。客观地说,五征漠北虽然不能算功绩,但也不能因此指责朱棣劳民伤财,耗费人力、财力。
二、占领安南
朱棣的另一项军事成就是占领安南。不过与五征漠北相比,占领安南对明朝而言就是一次真正的灾难。朱棣原本安排明军出兵安南是承诺扶持当地贵族作为傀儡政权,可是当明军完成得胜后,朱棣却食言吞并了安南。在此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安南各阶层人民不断反抗,明朝方面花费了极高昂的代价才勉强维持住了在安南的统治。后来朱棣去世,他的继任者很快就决定放弃这块让明朝耗尽国力的属地。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的安南政策并不被他的继任者所认同。
三、下令编修《永乐大典》
朱棣在登基称帝后不久就下令由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一身的大成之作,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该书从开始编修到完成共历时五年,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超级百科全书。因此,这件事情确实能算得上是朱棣的一件大功。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乱、火灾等原因,如今《永乐大典》仅存800余卷散落世界各地,一部超级鸿篇巨著仅剩一点凤毛麟角,实在令人感到痛心。
四、疏浚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条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用生命线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元末明初之际,由于战乱等原因,大运河遭严重破坏,河道淤堵严重,许多河段都已无法使用。朱棣当上皇帝后打算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了给北京的紫禁城营造工程提供交通支持,他下令耗费巨资疏浚并扩建大运河,在他的诏令推动下,大运河很快就重现了昔日水波荡漾的景象。虽然朱棣疏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民生,但无论怎么说,大运河的疏浚对当时明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件事也算得上是朱棣的一件功绩。
五、郑和下西洋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奉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舰队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让西洋诸国对大明王朝的国力之强盛感到惊羡不已。用《明史》上的评价来说那就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当时明朝舰队无论是在舰船尺寸、技术水平,还是在舰船数量方面都拥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在各方面都足以令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相形见绌。因此,无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此事都算得上是一件宣扬大明国力以及传播中华文明的重大功绩。可是,令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原本有能力称霸四海的明朝却主动放弃了航海事业。到了明朝中期,大明王朝竟落到了连沿海地区倭寇都难以对付的地步。明朝的航海史就这样成了一片生锈的合页。
结语
纵观朱棣在位期间的这几件大事。五征漠北、占领安南的事迹言过其实,真实意义远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大;下令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所以算得上是功绩;郑和下西洋是朱棣在位期间的最大成就,中华帝国的软实力输出在当时达到了巅峰,之后的万邦来朝盛况就是由此而来。但就事论事,无论上述哪件成就,与历史上那些公认的好皇帝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还是存在很大距离。
此外,上文中提到了朱棣的五件大事,还有一事没有提及,那就是当时明朝的百姓生活状况。朱棣所干的这些大事,每一件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朱棣统治下的明朝百姓生活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位叫邹缉的官员上书,其中写道:“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从这道奏疏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永乐盛世”只是明朝统治阶层的盛世。而在“盛世”光环之下的百姓却是食不果腹,饥寒交迫。因此,如果问朱棣究竟是不是一位好皇帝,恐怕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