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明朝靖难之役事件简介

“靖难之役”是明朝 历史 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决定 削藩而引起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靖难之役,希望大家喜欢!

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是一次也被人们称之为靖难之变,这是在建文帝时期发生的一次内战。当时的燕王朱棣认为自己的才能比建文帝要强上许多,所以带兵谋反背叛了朱允炆,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建文帝或许真的不适合做皇帝,而且为人并没有多少谋略,而燕王就不同了,非常的有谋略而且十分机警,后来更是反叛 成功 成为了明太祖,这就是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其实就是燕王因为建文帝所提出的削藩表示不满,而且他自己又觉得才能比建文帝强上千百倍,于是联合了各个藩王,当然还是打着清君侧的借口组织的反叛内战,靖难就是扫平祸乱、扫除奸臣的意思。当时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其他的儿孙都被潜到了藩王的封地去,朱棣本来就有些不满意,这次更是因为这些削藩动作而刺激了朱棣的心,在这种情况下靖难之役开始了。

在明朝的靖难之役中,朱元璋生前曾经说过如果遇到有野心不恭敬的大臣和奴才,那么久一定要派兵镇压,从而来达到清君侧的目的。而朱棣所用的借口也是这个,觉得齐泰等人就是奸臣,定要全部绞杀消除。而朱允炆本身也并不是十分的有魄力,反而有时候会温吞吞的,而且也并不拥有皇帝应有的头脑和气势,本身就不让朱棣更有战斗力,再加上在明朝靖难之役中用错了将领,这样一来朱棣对于建造自己的王朝就十分的有意义了。

靖难之役死了多少人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面有一出十分著名的皇位争夺的戏,历来中国古代的帝王都会十分严格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进行皇位的传递,而在大明王朝中,朱元璋却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可以说朱允炆当上了皇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血腥的皇位争夺战,被后人称为“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死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可以说靖难之役的死亡人数是十分庞大的,可以用一个天文数字来形容了。那么靖难之役死了多少人呢?

靖难之役由于是一场十分残酷的战争,因此在这场战役中真正死去了多少人也一直都是一个未知数,根据相关的估算,靖难之役中大概死伤过五十万人,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的任何一场战役相比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靖难之役中主要死亡的人是朱允炆的明军和朱棣的靖难军,其中朱允炆的明军死亡的人数可以说是极为的惊人的,根据不科学的推算明军大概死亡人数高达五十万人之多,可以说朱允炆是彻底的大败,而朱棣的靖难军死亡人数则是十分的乐观了,只有几万人而已。

靖难之役死了多少人,可以说一直都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至少可以说在靖难之役中有绝大多数的人们都遭受了战争的迫害,其惨痛的代价远远不是伤亡人数能够衡量计算的,靖难之役中的伤亡人数的多寡也暗示了明朝江山的易主。

靖难之役路线

靖难之役路线主要是燕王的军队从北京南下最终打到南京城的,其中经过了多起战争,可以说靖难之役路线出现了反反复复的调整。起初,燕王朱棣的军队主要是集中在北方的,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谋反叛逆的时候,有很多的响应者都加入了燕王朱棣的军队,可以说是让朱棣如虎添翼。

朱棣得到众多的支持,随后便开始南下,一连攻打了多个城池,并且顺利占领了通州、蓟州等。随后朱允炆便开始与燕王朱棣进行了大战,在雄县的时候,朱允炆的明军却遭到了朱棣军队的袭击,可以说是惨败。然后又在真定开始大战,结果一如既往,朱棣的军队大败明军。然后,朱棣的军队开始进一步南下,等到到了大宁的时候,朱棣的军队曾返回到北平,与明军进行恶战。

次年,朱棣的军队开始于明军再次于白沟河作战,明军再次大败,然后朱棣便又进一步向济南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成功地占领了济南城。后来,朱棣一直顺利南下,终于占领了沿途的大小城池,而同时得到了相关的情报,最终攻下了南京城。这就是靖难之役的主要路线。

1. 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监国了几次

2. 明初三大治世永乐盛世

3. 朱允炆为什么不允许任何人杀朱棣

4. 朱棣与铁铉的故事

5.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故事

靖难之役的谎言——燕王朱棣被迫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府,随即皇太孙朱允炆旋即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叛变,明朝南北方大战历时四年,最终以朱棣攻破南京得以告终。

登基后的明成祖为正得位之名,迅速编写颁发官方史书《奉天靖难记》,此书中大肆篡改史实,营造出朱棣谋反是因建文帝削藩逼迫太急而不得不反的印象,因此后世史学常为之疑惑不解。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早在朱允炆被封为太子之时,朱棣便有意夺位,甚至一度引起朱元璋的怀疑。今天笔者将探询还原这段史实。

一、朱标死后朱棣对储君的觊觎

朱棣乃至其他藩王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从懿文太子逝世之时便已有之。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便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新兴的大明帝国的继承人。然而时运不济,洪武二十五年,正当壮年的朱标却因病逝世。

朱标一死,朱元璋其他四位嫡子如秦王、晋王、燕王、周王便纷纷有意争夺太子之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朱元璋是否有意从余下四位嫡子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这点我们无从得知。但经过多番全面考虑之下朱元璋决定尊崇 “立嫡立长、仁君守成” 的宗法,同年九月便将朱标在世的嫡长子朱允炆确认为皇太孙。

朱允炆皇太孙地位的确立距朱标病逝仅四月余,可见朱元璋此举之雷厉风行,是为断绝其他藩王觊觎之心。至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朱元璋有意将皇位传于朱棣,则大不可为信,史学大家谈迁就曾说过,此事为“永乐所裁定,未遂确也。”

而此后诸位藩王觐见成为东宫储君的朱允炆,心中不快、多有不满,深知此事的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再次确定藩王见太子礼制,规定“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此才缓和朱允炆和叔王间的关系。

可知,朱棣对于皇位垂涎已久,自朱标死后便有意参与皇位争夺。

二、朱棣在靖难之前的准备

纵然时为燕王的朱棣对朱允炆有再多的不满,但在见识朱元璋为维护朱允炆而铁腕除去功勋将臣的手段后,朱棣也不敢有所造次。然而随着朱元璋的日渐老去,朱棣获取皇位之心则更加强烈,明面上虽未有行动,但私下却小动作不断。

朱棣所做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件事便是结交朝鲜以为后援 。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便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 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 ”此后洪武二十七年,朝鲜王子李芳远押送明廷嫌犯路过北平之时,燕王甚至亲自接见,酒食待遇甚佳。

身为藩王的朱棣是绝无如此外交权限,且生性傲慢的燕王如此善待朝鲜朝臣,只能说他是有心结交、以图他志。

此外朱棣又同时开展另一项极为关键的举措——对建文朝臣的拉拢, 朱棣分别对应天府和北平府两地朝臣收买笼络。

北平周边官员如郭资、许思温、吕震等,朱棣在藩期间便多有联系,靖难起兵之初这些人便立即归附。而对于朝中重臣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佥事陈瑄等人,在靖难之役后,均被朱棣晋官加爵。这些朝廷重臣在靖难之役中于不同时段纷纷导向燕王,虽有时事所逼,但从事后明成祖对他们的大加封爵可知,在靖难之前他们均或多或少的和燕王有所联系。

此外第三点也是对战事影响最关键最直接的一点便是朱棣十分注意军中势力的培植。 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之时,就跟随其岳父大将军徐达以及大将蓝玉、傅友德等人在军中历练。作为藩王的朱棣多次受诏随军出征塞外。,然仅为名义上的大军统帅,但是在不断的军事战争中磨砺逐渐积攒丰富的军事经验,这点是深居宫中的朱允炆远不能及的。

此外朱棣常年统军驻扎塞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扶植忠于自己的嫡系将领。燕王起兵之初所依赖的大将张玉、朱能、丘福、王聪、潭渊无不是一时骁勇猛将,这些骁将靖难之中为朱棣披荆征战、攻城略地,均立下不世大功。

三、朱元璋临死前的察觉

纵然朱棣暗中举措极为谨慎,但始终也逃不过朱元璋漫天的耳目。就在朱元璋病逝前一个月,他便察觉到朱棣私下动作不断,只不过尚无实据而直接处置。

因此,朱元璋下密诏于晋王,命其 “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 可见此时病在膏肓的朱元璋已经察觉出朱棣有不臣之心,只是自己时日无多无法进行确认,因此只能命晋王布兵防范,以防不测。

一个月以后,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便撒手人寰,最终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藩王朱棣这个大隐患。

朱棣继位为明成祖后,便多次下令编纂修改史籍文献,大肆抹黑建文帝君臣,而明中后期出现的大量私修著作才得以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以窥建文一朝始末。

所以可见,藩王朱棣被逼谋反之事只是为其获取帝位合法性的托辞,他早在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便一直隐隐有篡位之心,而建文帝的削藩只不过为其叛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罢了。

无奈中国历史均是胜利者所写,建文帝君臣被抹黑至如此,也只能怨其能力不济,以致失国亡身。

参考文献:

[1] 《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M].

[2] 陈昌旺.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思想研究[D].

[3]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4]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

明朝藩王燕王朱棣挥师南下的事件史称什么

。。 补充: 史称“靖难之役”。 明太祖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燕王扫北发生是哪个朝代

华北地区的民间一直都在传说“燕王扫北”。而燕王扫北到底扫的哪儿,说法不一。那么你知道燕王扫北发生是哪个朝代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燕王扫北是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燕王扫北发生是哪个朝代?

燕王扫北发生是明朝。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因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李景隆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拖得朱棣无法挥师南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朱棣得知朝廷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山东主战场,而南京城防空虚,于是当机立断,决定亲率精锐,直捣南京,并很快便攻下了南京,建文帝赴火而死(也有的说他趁乱逃走,不知所踪)。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有人说,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则俗称为“燕王扫北”。但是,既然是“扫北”,自然是由南往北扫。靖难之役却是从北京往南京打,这怎么能叫扫北呢,应该叫扫南啊! 于是有人提出了“扫碑”的解释,认为燕王打着“清君侧”旗号,去南京“杀奸臣以祭扫皇祖之碑”。由于“北”、“碑”同音,长期以来以讹传讹,便成了“燕王扫北”。然而民间常说的是“扫墓”,没听说过“扫碑”。墓可扫,碑如何扫?再说,建文帝即位后忙于打仗,未来及为其祖父立碑。现在南京孝陵四方城中高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是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所立,在此之前七年无碑可扫。

也有人说法认为“燕王扫北”是指朱棣征讨北方的蒙古部落。元朝失败后退回北方,分裂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对明朝威胁仍很大。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然后趁着大雪天气,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当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等朱棣登基后,为平定北方,又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各部,并在第五次征北回程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享年65岁。

到底燕王扫北扫的是哪儿?

综观燕王朱棣,一生用兵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坐镇北平称燕王期间,向元朝残余势力用兵,先后多次向北出击,出战必胜,使北元再也缓不过劲儿来。显然,华北地区民间说的“燕王扫北”绝对不是指那次用兵,因为与他们无关。第二次用兵是从北平出发向南打,发起的是“靖难战役”,理由是“清君侧”。

有必要说明,此次战役并非以排山倒海之势所向披靡,一举打到南京完成靖难任务。此次战役打得很艰苦,前后用4年时间,在北平河北山东形成拉锯战,时进时退,过程十分惨烈。当燕王率军攻打别处时,北平曾遭南军多次围攻,险情频出。

朱元璋驾崩后,按嫡出顺序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称建文帝。建文帝要消除20多个皇叔的王位,朱棣受到威胁,才发靖难之师清君侧。《明史·成祖一》载:建文元年(1399)8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至讨。己酉,师至真定(正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

可见,燕王够狠,首先拿雄县开了刀。据《明史》后文和其它史书说,燕王屠城不是一地,有很多地方遭屠,原因是当地兵民都骂他大逆不道,认为他的靖难之师是叛逆,是为夺皇位。这激怒了燕王。

耿炳文讨伐燕王的30万大军很快被打败,建文帝又急忙派曹国公李景隆上阵,合兵至50万,再讨燕王。

《明史》载,建文二年夏4月,李景隆兵包围燕王,燕王险遭不测。“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燕王多谋善战,且总是身先士卒,最终反败为胜,而后返回北平。

建文三年(1401)春正月,燕王再次出兵,又遭失败。二月又挥师出征,过海河三岔口,再夺德州,顺势南下。建文四年六月,终于攻进南京。建文帝失踪,燕王从此成为永乐皇帝。

燕王扫北到底扫的哪儿,至此已经明了,扫的就是南京北平之间,也正是这一区间百姓才有“燕王扫北”的传说故事。

为什么不说扫南而说扫北?史书没有任何评说。但可以推理,关于南北方位问题,应该先确定要点,如果要点在北平,就应该扫北平以北,如果要点定在南京,这就对了,燕王扫的是南京以北。

为什么要点是南京呢?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站在首都说话,燕王扫的是南京以北。若按地理位置说,河北山东一带本来就是北方,燕王扫的就是大明天下的北部,因此只能说是“燕王扫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