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背诵兴趣,拓展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2、树立信心,激发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或动作、表情等手段媒介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思考着问题。

3、创设情境,趣味背诵。背诵时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

啊,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布置背诵之前,先范读,给学生正音。接下来是同桌互读一遍确保读音句读正确。然后让他们自己熟读。读对了,读熟了,背诵就比较容易。

学生之间完成互背一次,开始提问。除了个别孩子,都能背下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背诵

先读3遍,学生自己概括其文章意思,了解意思后,分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做事逻辑顺序在脑子里留下前后关联,然后再背诵。事半功倍,比死记硬背强多了。例如朱自清的《春》

有时间有空间,只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其他科目也一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怎样指导小学语文背诵

背诵精美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传统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背诵一定量的优美课文。从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熟读,背诵,对于词汇的积累,语言的形成,甚至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说明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

既然背诵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如此高的地位,我们应该大力地提倡背诵,但现今小学的教育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一派景象:一群依偎在书包旁的孩子们,蹲坐在各教室门口,手里捧着一本语文书,含糊不清地朗读着优美的诗歌、文章。这群被所谓的关晚学的孩子是他们不愿背书吗?不是。他们知道没有把该背诵的课文背诵完成将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们也不愿意晚上留下来继续受折磨。但为何却有那么多学生遭受如此待遇呢?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背诵方法,老师没有教给学生这些必要的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总结了以下几点背诵的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熟读为了记忆,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熟读便是通向背诵最直接的方法。有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熟读课文,就会有所进步,所以,熟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熟读课文,要做到边读边思考,这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些一开始难以领会的词句在读的过程中将慢慢理解消化。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语言优美、描写入微、含义深刻的课文,更应该通过多读多思的方式,将课文理解透,在此基础上,就算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你背诵,你也会出口成章。熟读成诵法,对于平时带有点口吃的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福音。记得我们班级当中有一位带有口吃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交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的缺陷。我要求他每天必须熟读一篇优美的课文,直至能流利背诵为止,不到一个学期,那位学生竟然会在课堂上大胆地举手要求来朗读课文,并且我发现他的口吃已不复存在,替代那的是一口标准流利地有感情朗读。

二、摘抄式背诵法

“摘抄式背诵法”不是让你把课文拼命地抄下来然后再背诵,而是要求把重点的,难写难记的关键词,摘抄下来,可以抄每段的开头几个词语,也可以抄录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边背边想,为背诵提供了很多方便。

如在让学生背诵《草原》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摘录每句的开头几个字,以便于背诵。如“那里的天”、“在天底下”、“四面”、“羊群”、“那些小丘”、“这种境界”等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都要求学生写下来,背的时候就看着这些提示性词语,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把第一自然段背诵完。

三、提纲式背诵法

顾名思义,要求在有课文提纲的前提下,进行记忆背诵。这个文章的提纲,可以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的课文结构非常清晰,环环相扣。如游记型课文《记金华双龙洞》,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板书:

金华――罗店――路上(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洞口(突兀森郁)――外洞――孔隙(泉水的来路,孔隙的大小,进出洞的办法)――内洞(光线,双龙,石钟乳,泉是上源)――出洞

这样的一个提纲,很容易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找到路,为提高背诵的质量创造了一定质量的条件。如果没有了提纲,学生的背诵便无从下手,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区段整篇法

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难以面对大篇幅的文章而整篇背诵的话,“区段整篇”背诵法将是最好的选择。看到一篇优美的文章而需要背诵时,我们不妨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背诵,等把你喜欢的背诵完了,再时把那些分开的段落再联合在一起来背,这样可以节省很多背诵的时间,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分成若干个层次去背,然后连接成段;而篇幅较长的文章可分成一段一段加以背诵,最后连缀成篇。这样的背诵,提高了学习效率。

班级中总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妨让他们先背几句试试,等能流利地背诵这几句时再连起来试试,这样地层层递进背诵既减轻了学困生的背诵负担,又消除了他们面对大篇文章背诵的心理恐惧。

五、逐句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知道会背出一整段,进而延伸到会背出整篇课文。

六、歌曲吟唱法

这个方法运用在古诗词背诵,我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通过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求学生会唱诗。“古诗吟唱”即以唐诗宋词为内容,将古代诗词以优美的歌声展示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化表现形式。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对于唱诗存在着十足的新鲜感,学生乐意学,也乐意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学唱中,学生早已将古诗熟记在心了。就算“背”不出,照样能“唱”出来。

这种歌曲吟唱法在学生的演绎中变的鲜活起来,传统的文化慢慢地熏陶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并且营造一个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