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犀牛是哺乳动物,在犀牛繁殖的时节,一对犀牛会在一起生活四个月的时间,然后怀孕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半的时间,生一胎小幼崽。

2、小幼崽出生后的半个小时就可以站起来,然后一个多小时犀牛妈妈就会开始哺乳。木犀牛每隔数年才会生一胎,寿命长达五十年。

3、小犀牛会一直呆在母亲的身边,直到其产下下一胎的小犀牛。

大象犀牛河马属于什么动物

大象是食草动物,犀牛是哺乳动物,河马是杂食性淡水物种,据史料记载,大象很早就成了人类的朋友,并能为人类提供帮助。大象非常聪明,能开辟场地,还能把死去的同伴安埋在落叶枯枝之中。大象寿命很长,一般能活到70岁左右,它在10岁到15岁性成熟,怀孕期长达22个月。大象分布极广,大约在四千万年以前,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各洲都有它的足迹,然而现在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大类。[1]

2020年5月至6月,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数百头大象因不明原因死亡。国家公园救援联合创始人马克·希利称这次大象死亡事件为“本世纪影响大象的最大灾难之一”。犀牛(学名:Rhinocerotidae):是哺乳纲、犀科动物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河马(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河马科、河马属的杂食性淡水物种。体型巨大,体长2-5米,包括一条长约35厘米的尾巴;肩高1.5米;体重1,300-3200千克。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皮较厚,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

生活于热带水草丰盛地区,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不反刍,惧冷喜暖。分布于非洲。

犀牛介绍

犀牛 (犀科动物的统称):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物。犀牛用尿与粪堆区分领域范围。

2、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3、主要饮食:

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

4、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节,一对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个月。每产1仔。孕期15-18个月。幼犀出生后约半个小时才能站立,一个多小时后开始哺乳。一直跟随母犀在一起到下一只幼犀出生。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母犀每隔数年产一仔,寿命可达50年。

母犀牛每4-5年生一只小犀牛,孕期为18个月。小犀牛重达1100磅。犀牛孕期将近两年,小犀牛要跟随妈妈生活3年才能独立生活,而且犀牛每次只能生一胎。因此,犀牛是每4-5年才能繁殖一次。

5、形态特征:

犀牛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

扩展资料:

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过度开发,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年减少;再加上它们头部的犀角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极高,使它们从远古时代便受到人类的大肆猎杀,且被捕杀数量离近代越近越多,就这样它们终于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几乎踪迹全无,并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

1、分布范围: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

2、种类:

中国原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

3、濒危原因:

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

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犀牛

中国网——中国犀牛

为何体型庞大的犀牛会在中国灭绝?哪里还有呢?

就目前来看,犀牛仅分布于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还是某一地区独有的物种。其实,早在20世纪以前,我国就分布着三种犀牛的亚种,而且数量还不少。那么,为什么这些犀牛会在中国灭绝了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现存犀牛的种类以及分布

犀牛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在陆地上,它是体型第二大的哺乳动物,仅次于大象,但是由于大象是哺乳纲长鼻目动物,所以,犀牛是现存体型最大的奇蹄目动物。

犀牛属于哺乳纲奇蹄目犀科动物,在犀科下又分为4属5个种,它们分别是:白犀属下白犀、黑犀属下的黑犀、独角犀属下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以及双角犀属下的苏门答腊犀。

其中白犀是现存野生状态下数量最多的犀牛,数量约有2万头左右。它仅分布于非洲,但是它们在非洲的分布较广,在非洲的中、南、东部都有分布。

黑犀牛是现存野生状态下数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仅分布于非洲,与白犀一样,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广,也是在非洲的中、南、东部都有分布,但是由于黑犀在非洲南部数量较少,所以它的数量不如白犀多。

印度犀是一种濒危的犀牛,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500头,它们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以及尼泊尔。

苏门答腊犀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犀牛,它仅分布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野生种群数量不足300头

爪哇犀是现存犀牛中数量最少,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种,现存野生数量已经不足60头,它们全部在印尼爪哇岛上的国家公园和越南的国家公园中,其中越南国家公园中的爪哇犀数量不足10头,剩下的全部在爪哇岛上。

从上面5种犀牛的分布和数量看,犀牛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野生数量已经达到了极危(CR)的保护级别,如果再没有有效地保护,它们极有可能成为灭绝动物。

曾在中国生活的犀牛们

人们习惯将曾经生活在中国的犀牛称为“中国犀牛”,这让许多人误以为这是犀牛的另一个不同的种,其实,中国犀牛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境内的苏门答腊犀、爪哇犀以及印度犀这三种犀牛的总称。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这三种曾经生活在我国境内的犀牛,在其他的地方依然有存在,这些犀牛的种并没有灭绝,只是在我国境内灭绝了。因此,我们称这种灭绝为:区域性灭绝。

从这三种犀牛的现存分布看,它们依然在我国的东南(印度)以及南(印尼)还有存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三种犀牛应该是曾经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从三种犀牛的历史分布上看,也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大半个中国。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种犀牛在我国的灭绝时间

从1916年开始,在我国的野外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苏门答腊犀,经过数十年的寻找无果后,终于在1970年,苏门答腊犀被认定为灭绝。

爪哇犀早在20世纪以前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印度亚种和印支亚种,其中印支亚种早在1885年就已经从中国消失了,而印度亚种则是在1922年在我国灭绝的。

印度犀则是在1920年从我国灭绝的。

犀牛为什么会在中国灭绝?

从以上三种犀牛在我国的灭绝时间看,大都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灭绝呢?它们灭绝如此相近的时间是巧合吗?

许多资料显示,中国犀牛的灭绝与气候变冷有关。但是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这些犀牛都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而且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地区,而我国的南方地区向来就是以温暖适宜的环境著称,不像北方有着极其寒冷的冬季。因此,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与气候关系不大。那么,与什么关系最大呢?

种种的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人类。

首先就是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我们通过简单的一组数据来看一下,在1866年的中国,当时人口总数约为2.56亿,到了1911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3.68亿,也就是说在55年间,我国的人口增加了1.12亿。这还不算,到了10年后,也就是1921年,我国的人口数就变为4.43亿。

也就是说在19世纪,人口增加1.12亿用了55年时间,而在20世纪初,增加0.75亿人口仅用了10年时间。

人口的增加无疑就需要更大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而增加了人类的栖息地,无疑就等于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是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类的猎杀。翻阅史册,早在宋朝,我国就有用犀牛角入药的记载,也就是说至少从宋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猎杀犀牛。到了清朝,清政府开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策,也就是说只允许官家猎杀犀牛。尽管如此,也难以避免民间的偷猎行为。

之后再到了近代,捕杀犀牛的行为依然存在,最后导致了犀牛的灭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中国犀牛的灭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栖息地减少和为了利益猎杀,而这两个原因的“罪魁祸首”都是人类本身。其实,不止是中国犀牛,原本遍布我国境内的华南虎作为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都在疯狂的“打虎热”下野外灭绝了。

因此,如果再滥杀野生动物,我们的后代了解动物可能就只能通过书本了。

犀牛是恒温动物吗?

是的,犀牛是恒温动物。

犀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奇蹄目、犀科,共有4属5种。

哺乳动物中,除了原兽亚纲的几种动物(鸭嘴兽、针鼹等)外,都是恒温动物。犀牛当然也是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哺乳动物,另一类是鸟类。

除了这两类动物外,都是变温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