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温调控。中华鲟是一种对水温适应性相当广泛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大概在14-24℃左右,最佳的生长水温在21℃,水温对中华鲟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低水温的环境下会导致中华鲟摄食量的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而温度超过33℃,也会对中华鲟造成影响。所以最好把温度调控在20-25℃。

2、水源含氧量。中华鲟对水的溶氧量要求极高,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以上。如果水的溶氧量下降的话就会导致中华鲟的食欲下降,低于3毫克的时候会导致摄食量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中华鲟鱼苗对于溶氧量十分敏感,对于溶氧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水质,不应该做鱼培育鱼苗的水源。

3、盐度控制。由于中华鲟是洄游鱼类,所以对水的盐度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4、光照强度。中华鲟在幼苗阶段,有着很强的趋光性一般来说光照对于鱼苗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要注意光照导致水温变化的问题。

5、饲料选择。中华鲟属于动物性杂食鱼类,主要以虾蟹或者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幼鱼时期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者昆虫幼虫为食。所以喂食时主要选择动物性的饲料,也可以选择合成饲料。喂食时根据天气,水质,鱼的密度灵活把握。

鲟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是什么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那我们要如何养殖鲟鱼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鲟鱼的 饲养 方法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鲟鱼的饲养方法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立春 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 清明 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 游泳 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鲟鱼的外形特征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鲟鱼的生长繁殖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鲟鱼的病害防治

一、卵霉病

1、病症与病因 卵的表面长有黄白色的毛状絮状物,严重时鱼卵在水中像一个个圆球。发病原因是卵上寄生有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绵霉等。这种病多发于受精卵的人工孵化阶段。

2、防治方法 主要是提高卵的受精率,清除坏卵及未受精卵,防止其腐烂后污染水质;其次是可以用50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孔雀石绿浸洗鱼卵15分钟。

二、水霉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是因鱼体受机械创伤后,患处感染水霉而致。严重时病鱼行动迟缓、体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防治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浓度为35-50克,每立方米水体的孔雀石绿和1%的食盐水混合溶液浸泡20-30分钟,有一定疗效;二是在苗种发病期间通过提高水温加以控制,水温范围为25℃以上,最好是28-50℃。

三、出血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 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四、细菌性肠炎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为细菌引起的。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 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五、肿嘴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六、锥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其中第一二天用药量为40国际单位,第三天后用药量为20国际单位,约7天左右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七、车轮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八、斜管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 措施 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九、小瓜虫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征是: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外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十、三代虫病

1、病症与病因 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过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 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十一、拟马颈鱼虱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 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十二、肝性脑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多发于鲟鱼苗种阶段,鱼体重在15-20克、体长15-20厘米之间。发病原因是饲料中的添加剂有毒。发病鱼体色、体表均正常,无明显病症,偶尔鱼的头部前端和吻部前端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部呈粉红色,患病鱼初期有跳跃现象,散游或独游,食欲下降;后期则处于昏迷状态,停食,而后陆续死亡。解剖发现肝脏呈紫色、褐色、灰色,肚糜烂,胆囊正常,肠内无食物,肾脏、脾脏和心脏正常。病鱼的脑组织坏死,糜烂。

2、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乳果酸或乳梨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尚不严重的病鱼,可在饲料中添加对鱼肝损害不严重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

十三、心外膜脓肿病

1、病症与病因 鱼的体色正常,体表除心脏部位外无其他症状,肝脏的外型略显肿大,其颜色受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程度的淤血点影响,个体较大者呈黑色 ,小的则为红色,或局部出现灰红色。心脏外表呈不规则凹凸瘤状,腹面由白到红,动脉球红色。个体较大的鱼体心脏前端为灰色,后部为紫红色;稍小的个体心房肿大。患病鱼体前肠空,后肠食物较多。肠壁、肾脏、鳃、脾、脑等器官外观无异常。病鱼患病初期适量下降。散游或独游,后期则游动缓慢,停食以致死亡。

2、防治方法 因病原不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投喂人工养殖的水蚯蚓或减少饲料中添加的药物。

十四、心外膜脂肪织炎

1、病症与病因 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理变化,解剖可见有严重的脂肪肿,心脏表面颜色为灰褐色到黑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可见受损坏的细胞在血管周围向中心集中,或呈带状沿心外膜边缘脂肪组织分布,严重时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组织增生,脂肪被炎性细胞和增生组织所代替,而脂肪组织下面的心肌层未见异常。脂肪组织细胞坏死。此病仅见于高首鲟。致病原因可能是营养失衡或过量摄食脂肪所致,也有人认为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等所致。

2、防治方法 主要预防措施是提高饲料质量,满足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量

十五、黑体病

1、病症与病因 病鱼身体发黑,瘦弱无力,腹部瘦小。解剖可见胃内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充满淡黄色黏液。病因是代谢不正常或营养不良所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规格为8-12厘米的幼鱼阶段,危害不大。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条件,采用流水养殖方式;或将病鱼移至另一池内,改投线虫或营养较好的饲料。

十六、大肚子病

1、病症与病因 病鱼腹部腔膨大,腹部向上浮于水面,游动无力,。解剖可见胃中食物较多,有气,肠道内有气泡。有人认为是营养不良或气单孢菌引起。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条件,降低养殖密度,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或干酵母8%-12%、或大黄3%,5天为一疗程,若发现鱼粪便变稀,应及时减量用大黄。

十七、红斑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多发于仔鱼阶段。病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及背部、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鱼上浮水面,游动缓慢,一般从发病开始到死亡时间仅10天左右。发病原因可能是水蚤、虾类咬伤所致,或在孵化过程中水流过大所致,无传染性。

2、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时的水流速度,避免仔鱼受伤。

鲟鱼怎么养 鲟鱼养殖方法

1、水域和网箱选择

目前养殖者养殖鲟鱼主要以网箱为主,网箱一般为双层,大多采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制成,网箱的规格根据养殖者的规模而定,长宽高通常有10米×4米×4米、6米×4米×4米等。网目根据鱼的大小来定,鱼不会逃跑即可。为了保证水体的水质,一般放尾重30~50克的鲟鱼,网目大小1.5cm左右即可,网箱的箱底要用绢纱缝上,避免饲料流失。

网箱一般是框架浮动式,可根据水温波动而自由升降。网箱应在养殖鲟鱼前提前放入池内,让藻类附生,这是为了防止鱼种进去时损失身体。鲟鱼应养殖在水域宽阔、水深5米以上、水质无污染的水域中。这样使鲟鱼达到最高产,为养殖者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

2、合理放养

鲟鱼一般适合在春季和冬季放养,放养的鱼种必须是体质健康、无伤无病、规格统一的。一般每平米网箱放养的密度为:体重在40g左右的鱼种放养80尾左右,放养时用食盐水对鱼体进行浸洗,保证鱼体干净无污染。

3、科学投喂

鲟鱼的饲料应选择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饲料需达到以下标准:蛋白质的含量要达到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的含量要在15%以上,脂肪要在9%以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30%左右,还需要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饲料投喂根据鱼口裂的情况投喂1/2为好。

鱼种在放入网箱2天之内不要投喂,让其适应网箱环境。2天之后进行投喂,日投喂量6次左右。进入正常饲养阶段,日投喂量3次,时间分别是早、中、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保证每尾鱼都可以吃到饲料,而快速生长。投喂还应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科学投喂。

4、加强管理

网箱需要配备专人进行看护,坚持每天几次巡箱,并做好气温、水温、投喂等日常记录。仔细观察鲟鱼每天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当个体大小差异明显时,要及时分箱进行养殖,避免鱼体大小不一而两极分化。

网箱的安全要及时关注,严防风浪、泥沙杂物压沉网箱,箱底要勤检查,以防破洞而使鱼逃跑。定期冲洗网箱,一般10天左右清洗一次,在有洪水发生的情况下,应立即清洗,以免有病毒感染。

在有死鱼的情况下,要立即捞出,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每20天左右用石灰进行消毒,保证鱼体在安全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