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理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亲密,和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社会对于哲学的依赖性远大于对自然科学。宇宙浩翰,人类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人类大脑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具有很大的差异。然后地球完全可以为将来这类事的发生提供场所,它年富力强,在过去的10亿年中,我们从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进化成了现在的模样。在未来的十亿年它可继续成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最后人类实际上已经成了为地球的主宰,但人类自身并重视爱护地球,人类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同时,必定会引起地球的巨大变化。如果有其它生命形式,即掌握着宇宙更丰富的规律和事实。
如何阅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已处于结论性或是终极阶段,从任何方面来看都已是最大限度的或最佳的。我认为这种情况极不可能。我这样讲的意思并不只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在哲学和宗教上的努力可能会发展和改变我们目前的世界观。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人类的大脑是反映世界的所有思维器官中最高级的。很可能某个物种拥有类似人脑的器官,将反映的世界与人类脑海中的相比,就如同把人脑中的意象与狗相比,或相当于把狗反映的世界与蜗牛相比。
读薛定谔的这段话,让我第一次感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亲密,和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社会对于哲学的依赖性远大于对自然科学。宇宙浩翰,人类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人类大脑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具有很大的差异,我相信我及我儿子脑中的,我同事及家人与霍金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古代哲学家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和思考的方法。可惜很多人都已经自以为是的不稀罕祖先的东西了。
作为人类,我们想知道是否我们自己的后代,或我们中一些人的后代会在地球上遇见任何这类事件。薛定谔的论据是,地球完全可以为将来这类事的发生提供场所,它年富力强,在过去的10亿年中,我们从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进化成了现在的模样。在未来的十亿年它可继续成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但人类自己又怎样呢?如果我们接受进化理论,那么很可能我们的进化发展已接近停滞。····我们可能正在接近或许已经到了一条死路的心头。这并不是一个例事件,乌龟和鳄鱼就是非常老的种群,是远古的遗物。而昆虫在百万年来它们的形态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听起来是很可怕的事情,人类实际上已经成了为地球的主宰,但人类自身并重视爱护地球,人类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同时,必定会引起地球的巨大变化。如果有其它生命形式,掌握着宇宙更丰富的规律和事实,到时它要灭了这些直立行走的自以为有着了不起所谓文明的两足动物,岂不是易于反掌。而进入高度文明的人类是很难进化的。以下是他的证据。
至今没有比达尔文理论更好地了。但那是以牺牲绝大多数没有有益变异的个体为代价的,这在文明人中有些不适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朝相反的方向运作。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同类承受痛苦以及消亡,于是我们有了法律和社会制度。这能保证第一个病弱的人生存。而且另一方面,它们替代自然选择将后代的数量控制在生计允许的范围内,即通过计划生育来达到。而战争则使无数的万年男女儿童因饥饿毒气传染病而死。(想起了快要结束了伊拉克的战场和正在发生的利比亚战场,双方牺牲的都是成年的有绝对适应力的个体)
遥远过去的部落、氏族间的战争被认为有积极的价值,在历史上它是否真正有积极作用尚令人怀疑,但毫无疑问,现在它根本没有这种作用。它意味着不加选择地杀戮,正如医药和手术发展不加区别地挽救生命一样。虽然我们认为两者在道义上全然对立,但无论战争不是医术,都不具有任何选择价值。
今晚就到这吧,时间很晚了,反常的气候让春天迟迟不能完全露面,海南的朋友来电话说现在海口也要穿 上毛线衣,这个世界看不懂了。每个人都要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和生命本质。不知道爱思考一些常人看来不靠谱的事件,对我自己作为人类种群中一个个体有何意义。但与巨人的对话,确实让人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浅薄。
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成了人类自身进化的一个阻碍,这在群体为单位的生存斗争中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弓|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 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如何评价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
1944年,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出版。这本不足100页的小册子在科学界再次引起了“薛定谔轰动”,极大地推动了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生命是什么》一书引起的轰动,不亚于18年前的波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提出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生命的本质,预告了生物学革命新时代的黎明。《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物理学家进入这个充满胜利希望的前沿阵地。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埃尔温·薛定谔。
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但同书名一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似乎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悖?”薛定谔当时给出的答案现在看来颇具预见性。他指出,生命的特征在于“密码本”,这个密码本不但可以指导细胞组织和遗传,还能让有机体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
薛定谔的这些观点对于公众和一些杰出的科学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也让另一些人感到非常不满。虽然这些原理并非原创,但这一出色的构想启发了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沃森(James Watson)在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是如何编码基因的。克里克同年致信薛定谔,称他和沃森“都受到了您的那本短篇著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2
分享者:王同学
第一部分:
第一、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
第二、思想只能是建筑在一定秩序性的知觉或经验之上的。
于是便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思想必定是与相对应的躯体组织紧密相关,鉴于思想的秩序性,躯体组织也一定是十分有秩序的,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一定遵守着某些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其二,与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相对应,外界物体对于具有良好组织的躯体所产生的反应,是我所说的思想的资料。由此看来,这个躯体系统和外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理学的秩序性,即它们必须遵循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
大家前面对这本书也分享了很多,而我好奇和恐惧的是病毒和生命系统之间的搏击过程。埃博拉一旦找到合适的宿主,就可以侵入细胞体内,快速繁衍,从打破一个细胞的微系统,到摧毁整个生命体的大系统。生命看似强大,其实又如此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有序、无序和熵
一、书摘:物质的有序和有规律的行为在生命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因为生命从来都是部分地保持现有的秩序,而不是直接地从有序转向无序的自然倾向。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过程、事件以及突发事变等等,它们在发生的过程中意味着在其中的与之相对应的那部分熵在增加。因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着熵或者是在增加正熵,同时它们不断趋近熵的最大值,在这一缓慢过程之后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危险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
二、阅读思考
本周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触及到“熵”原理,很早之前就听过,一直非常好奇,”熵“是什么,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1.熵是什么?
书中给出的描述:“通过可逆的、微小的、迟缓的变化,物质进入另一种不同的状态,其中自然分裂为两个或多个物理学化学性质不同的部分,或者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或物理学性质,这个时候熵的增加量就可以这样算出:发生在过程中的每一小步,物质都会吸收一定的热量才可以使得变化维持下去。在此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除以热量时的绝对温度,最后把每一小步的结果加起来就可以得到。”
这段话挺抽象。用公式表达:比如熔解固体,熔化时所需要的热量/熔点温度=熵增加量。(卡/摄氏度)
2.熵和序之间的关系?
熵=KInD
K-玻尔兹曼常量
D-物体的原子无序性的定量量度1) 热运动的无序;2)不同原子或分子的没有规律的随机混合。
一个在均匀环境里的系统或者一个孤立的系统,由于它的熵值在不断增加,因为它会越来越趋近于最大熵的惰性状态。
“生命以负熵为生” –生命有机体借助于外界的负熵来消除它体内的正熵的增加量。
如何理解 负熵 和正熵?
负熵=kIn(1/D)
有机体使其自身维持在一个有序水平的办法,无一不是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这样的序。
本来对这个熵增理论,感觉一知半解,通过晚上的读书分享、探讨,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从生命体类比到市场竞争、组织发展,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而生命体本身,要维持持续发展,也需要从外界汲取序,使混乱的体内逐渐变成有序。
第三部分:人类到底有没有进一步进化的可能性呢?
1.综述
达尔文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的进化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导致那些有很多后代的物种只有很少一部分存活下来。作者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过于悲观。作者认为行为会影响选择,强调个体行为在进化中的作用。
虽然行为本身不能遗传,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加速生物体进化的过程;只要生物体在这种过程中能够顺应于天赋的器官功能以及外部的环境,并且能够随着两者中任意一个因素的改变而进行有效调节。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恰当行为的产生源于缓慢的选择过程,换句话说,改错和试验可以造就恰当的行为;而高智商的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行事,于是便可以有效地克服诸如过程缓慢、生育较少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
简单的逻辑:
器官(a)经历了偶然的变化;
(b)积累了有利的变异或至少有利的变异总是被选择;
(c) 一代一代继续下去,被选择的变异形成了持续的进化。
如何理解,先从动植物的两个例子来看,
多毛的树叶的变异,在海拔高的地区它生长得非常好,而在低谷中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于是它被高山选中。结果好像是多毛的变异使得迁往高山这个环境对它进一步的变异更加有利。
鸟儿凭借自己的飞行能力在高高的树梢上筑巢,这样它们的幼仔就不会被其他动物吞食掉。习惯于在这种高度飞行的鸟儿就具有了选择性优势,而这样的高耸住所也必然会选择幼鸟中那些能够飞起来的鸟儿,因此,环境由于这样的飞行能力而有所改变,或者说使得个体的行为不断朝着有利于这样的飞行能力的环境改变。
2.从“危险”和”需求”的角度进行阐述:
环境是不利和有利环境的总和。不利的环境包括来自其他物种的威胁、毒药和恶劣的环境等;有利的环境包括食物、水源、房屋、阳光及其他。
第一种称为“危害”,第二种称为“需求”。
并不是每一种危害都可以避免,每一种需求都可以满足。一个物种为了生存往往采取在获取资源满足最迫切的需求和避免最致命的敌人之间的一种折中行为。有利的突变可以减少来自某些敌人的威胁,或者使资源更易于获得,或者是这两种优势都有,因此它提高了个体的生存概率。此外,由于有利突变改变了个体接受需求和灾祸的相对比重,因此它还改变了最佳的折中点。于是,选择更青睐于那些能够通过智力或机会改变它们行为的个体,因而它们也更容易被选中。
多毛突变型的高山优势使得它们将种子播散到更多的“山坡区域”,这样可以有利于它们的下一代整体上迁,会更加促进它们的有利突变。
危害和需求总是一起到来,只有在勇敢地面对敌人时紧急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正是由于危害和需求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一个减小危险的特定突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波及到那些挑战危险并且能够避免其他危险的突变。于是,一种未曾频繁出现但是却很值得注意的选择就会出现,不仅与遗传特征有关,还与使用这种特征的技能有关。后代通过学习或示范就可以学会这种行为,同时行为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在这个方向上的有利突变。
父母的身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择改变它们的行为;行为的变化又通过示范、讲授或者其他更为原始的办法,与基因携带的形状变化一起传给了后代。“通过教授”为迎接未来遗传上的突变敞开了大门,并且能够随时最好地利用那些变异,使其更容易被选中,因此这种方式的传递行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进化因素。
作者给出的结论:人类是否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进化取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事。
当聪明工人和迟钝工人的生存机会伴随着手工业的衰退和生产线单调而枯燥的工作的普及而变得日趋相等的时候,聪明的脑子、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眼睛就成为多余。
而对于一个不聪明的人来说,枯燥乏味的苦干、生存、安家、养育后代似乎更适合于他的天性。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天赋和才能方面的负面退化。
扪心自问,拉长生命的广度和宽度去看当下的行为,我们是在为物种的发展做出贡献吗?
2、关于感知的奥秘
智慧说:“表面上有甜味,表面上有苦味,表面上有色彩,但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感觉不同意智慧的观点,说:“智慧啊,你真可怜!你这不是在利用我们的论据来反驳我们吗?其实,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
(a)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
(b) 科学的知识中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
作者反对很多理论创始者,估计省略发现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常常伴随观察,而观察不可避免需要感知。
其他摘抄:
在神的力量的作用下,每一种生命或事物都是一种无限实体,以其自身的每一种属性尤其是思维属性和广延属性来表现自身。实体在时空中的有形体的存在就是广延属性,就实体的意识而言则是思维属性。
在生物学上,单独的一次且不重复的经验是微不足道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有机体对情景的适当反应的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当这种情景周期性地一再出现时,如果有机体能够保留在同一个场地中,那么相同的反应就会发生。
作者提到了拉马克和达尔文最为相同的地方在于同样认为:
真正的突变并不是引发过程的最初变化,也不是那种可以遗传的类型。但是如果这种突变是有利的,它们会被所谓的“器官选择”所作用;当这些突变朝着“理想”的方向作用时,它们就会为真正突变的到来提供服务。
新特性的产生常常源于突变或突变外加一点选择,它很容易使得生物体与环境发生作用,从而使生物体朝着对自身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由于拥有新的变化特征,个体便具有改变它的环境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具体的改造或是迁移,或者根据环境的需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