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就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但同时它不排斥重视局部,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使局部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从结构的方面着手研究问题能使思维清晰、有条不紊
我们如何应用好系统思维
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原子,只要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是一组彼此有关系的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电脑、超市、人际关系、个人成长、问题解决、一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当做系统来看。
那什么又是系统思维呢?系统思维就是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系统, 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他不同于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系统指的是一堆关系,而思维指的是如何重构这些关系。
领域,行业,组织,或有不同,但背后的逻辑却是一样的,找出关系并拆分里面的关系,并认清里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然后俯视全局。
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你推倒第一张牌就知道最后一张牌一定会倒。当然搞清楚一种关系永远不够,你还得搞清楚所有关系,并知道如何用杠杆原理来处理好这些关系。
所以高手解决任何复杂问题都分上,中,下三策。下策定制度,中策给刺激,上策凝结新的共识。
那我们又该如何用系统思维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觉得为什么别人那么优秀,是不是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秘诀?最近我在不断回味李一诺讲的一句话“没有系统思维,秘诀没有用:秘诀本身是有用的,我们得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我们去看待名人名言一样,名言没有错,可是她有她的时代背景,也有名人说出来的环境,如果单纯的就信了,并且那样做了,那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比如“只要努力就有收获”这句真理,现在看来她其实也只是一个安慰剂,你愿意低水平的勤奋不求回报?努力了就真的有你期望的收获?真的未必!
遇到一件事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先思考外部环境,其次思考自己这个内部系统,最后综合外部和内部一起考虑,全面的理解这件事,然后做出分析找出原因,做出一个最适合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带给我们最好的改变。
在这里李一诺的套路挺好的,可以借鉴,其实也就是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外部环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接受,心里不要抱怨,去做我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终实现改变和内心的平和舒展。还有李开复讲的“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良好的心态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是能用智慧区分二者”都是打通一致的。
只有不断的理解学习好系统思维!才能真正让自己不断成长
什么是系统?如何通过系统思维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这需要我们学会透过表象看系统。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有系统,上面提到的钟表是一套系统,电脑是一个系统,汽车是一个系统,一家医院是一套系统,城市路网是一套系统……
系统无处不在。
系统=要素x连接关系
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我们洞察一件事物,就是透过表象,去看清系统背后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的连接关系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要素”,但是未必看得到“连接关系”。
再细化,系统可以由5个模块组成: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
变量,就是“要素”;
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就是“连接关系”。
1.变量
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
如你的身高、体重,公司的月销售额、一条路的车流量、店铺的人流量等等。
把这些变量放入时间轴,变量就会呈现出两种状态: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某个时间点里的状况。如3点30分,店铺有30位客在店内闲逛。
流量,是一个时间段内的流入量+流出量的情况。如3-4点期间,店铺有60位客人进入,50位客人离开。
精明的店铺老板,不只是关注店铺客人的存量,而还会关注流量的优化,提升客人的购买体验和效率,接待更多的客人,提升业绩。
流量,能够改变存量,存量,能够改变结果。
2.因果链
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的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例如:
增强的因果链:工作时长和疲劳程度,工作时长的增加,导致了疲劳感的增加。
减弱的因果链:工作时长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长的增加,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
因果链只有增强和减弱两种。
3.增强回路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两者之间构成了单向的关系,如果因果的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回路”。
回路分为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分为正向增强回路,以及负向增强回路。通俗讲就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因”增强“果”,“果”增强“因”。反之,“因”减弱“果”,“果”减弱“因”。
例如:企业信用越好,越多人想和他们合作,越多人想和企业合作,企业的信用不断增强。
4.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减弱“因”,能够平衡增强回路的极端。
有增强回路的地方,必然有调节回路。
5.滞后效应
滞后效应,指的是一个时间差,由于连接关系不是瞬间建立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都有一个时间差。
例如,今年高考后,学生们报热门专业,但是在3-4年后,他们毕业的时候,今年热门的专业,也就不一定是那时候的热门就业方向了,商业世界一直在变化,让你的因(报专业),与你的果(毕业就业)产生了时间差,形成滞后效应。
懂得了系统运作的分析方法后,我们便能够更深入洞察事物背后的规律,找到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找到核心的存量
2.找到关键的因果链
3.找到增强回路
4.找到调节回路
5.充分考虑滞后效应
通过以上五步分析,可以洞察问题的本质,从而对关键节点采取措施,从而推动系统的运转,影响核心的变量的改变,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365天思考 / DAY100
系统思维
在公众号永澄老师看到关于系统思维的三篇文章。收益很大,觉得有再复述的必要,以加深理解。
系统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
那什么是思维方式呢?永澄老师引入一个例子。进行了很好地阐述,比单纯的定义表达出来的效果好很多。
例:当他人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你怎么看待某某课程?
你要如何回答呢?
你要把自己假想成拍电影的导演,坐在监视器前看着这个画面:某人向你提问,你在思考。那你如何思考呢?是否有一些固有的套路呢?比如说:
*使用5W2H的方式回答:这是什么课what、为什么要开这个课why、课程适合谁来上who
什么时间段在哪里开设?when、where。
*使用六顶思考帽来回答: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的判断、从中获得什么利益、缺点是什么。
上述的5W2H、六顶思考帽都是一种思维方式。
按照思维方式所规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观念,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价值。
思维方式其实是一个有规则的套路----先考虑什么,再考虑什么等。
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 系统思维必然也有其套路 ,从最简单的角度看,系统思维只需要关注 3个要素:输入、系统、输出 。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用获得系统思维的 2种视角:黑箱(盒)视角和白箱(盒)视角 。
黑箱视角就是把系统当做一个整体,而里面试什么样的,你根本不需要关心。你只需要知道这个黑箱可以实现某功能就好了,至于它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们把黑箱视角成为用户视角,用户只关心这个系统好不好用,不关心究竟怎么发挥作用的。
对于的白箱视角,恰好是反过来的,相当于你把系统这个箱子打开,看看里面究竟是如何构成的。白箱视角也成为专家视角,如果你对某一个领域的系统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白箱视角,你必然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系统是一组彼此有关系的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系统的3要素。
•系统的元素。简称 “ 元素 ” ,即构成系统的各部分;
•元素之间的关系或结构。简称 “ 关系 ” 或 “ 结构 ” ,即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关作用形成的构架;
•系统的功能。简称 “ 功能 ” ,因为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某种结构,系统就形成了功能,比如计算器的加减乘除、行政主管组织会议等。
究竟什么是系统呢? 只要是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都是系统 ,比如说计算器、大型超市、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创业、问题解决、投融资、城市规划、企事业单位、一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当做系统。再说一次,只要可以看做成一个整体的就是系统,你可以想象系统的应用范围得有多么广泛。
复杂系统是当今时代的前沿研究学科,它衍生出大量其他学科,例如博弈论、群体性行为、网络分析、进化论、模式形成、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等。持续了解复杂系统,可以让我们获得观察事物更加真实的视角。
自组织系统是复杂系统研究的重点,大量的系统元素在一起彼此发生关系,进而形成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全新功能,也就是“涌现”现象,是自组织系统的特点。常见的自组织系统有:鸟群、沙丁鱼群、体育场的人浪、免疫系统、气象系统、人类大脑,甚至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中有 四个要点 必须要加强关注:
• 涌现。 系统整体具备系统局部所不具备的智慧/能力,永澄老师推荐一本书:《完美的群体》大量介绍涌现现象。
• 长周期时间视野。 一个自组织系统之所以可以涌现功能,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行。这一点很有启发,当你在复杂系统中,真正高价值往往来自涌现出的结果,如果你追求短期收益,很有可能无法获得真正的高价值。
• 自适应关系。 一个复杂系统背后有着极简的规律,在《完美的群体》中提到Boids三定律,用三条非常简单的规律,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鸟群飞行。体育场的人浪,看上去很有气势,但其实每个人遵守的规则是极其简单的。
• 极大规模的元素。 只有大量元素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出现涌现现象。这点的启发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下,我们要尽可能融入到更大规模的社会系统中去,才能享受系统变化的红利。
我们通常使用系统思维来分析和判断问题、做出决策,其实是广泛使用自组织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原理 。永澄老师推荐一本介绍复杂系统的入门书《复杂》。
价值,指的是当你掌握之后可以获得的收益。那么,掌握系统思维之后能获得什么收益呢?
思考问题需要模型支撑,引用科学理论的四个价值点来理解这个问题,分别是:理解、判断、决策和改变。 掌握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找出原因、正确决策和获得相应改变 。
任何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都是系统,这句话本身就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在遇到任何事情时,我们都可以想办法将其理解为三个部分:输入、系统、输出,通过整体打包(封装)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快速获得对事物的理解。
如果要开发课程,怎么使用系统思维来思考呢?先把系统的图画出来,然后输入端画上一个小人,中间的系统上写着黑箱,然后输出的时候再画一个小人,并给小人画个笑脸。这时候,你就可以思考,一个人通过这个黑箱系统能得到什么呢?这就是用户收益。然后,再考虑把黑箱一层层地打开,看看里面都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设置黑箱可以让用户变成输出端的样子呢?
这是创造的例子,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用系统思维来理解。比如说,老板给你了一份Q2的报表,问你对市场行情的看法,面对这样开放式的问题怎么回答呢?依然可以把报表上的数据当做输出,上个月的情况作为输入,因为系统的因素导致了输出的产生。那么,如何分析市场呢?只要使用白箱视角打开箱子就好了。虽然问题还没解决,但是,可以把复杂的内容找到一个极简的切入点入手了。
如果说系统思维可以帮助你简单、快速地理解事物,那么,系统思维可以帮助你快速判断出问题的关键点。系统为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呢?这源自于系统的三大要素:元素、关系/结构、功能。
还拿前面的例子来看,在我们理解事物时候,已经知道输入通过系统之后产生输出,接下来就要打开黑箱了。来看一个课程的设计,既然课程是个系统,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元素呢?元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但是一旦找到之后,就不至于瞎搞课程了。比如说,用户、知识、模型、工具、授课过程、服务……这都是元素,然后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找寻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将其形成结构。这里加一句,系统思维是高级思维方式,上手容易、精深难,如果能做到分析系统结构,至少要训练3—5年吧。但是,一旦养成,就会瞬间拉动自己的发展速度。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的第四章里,提到了多层次系统的控制点问题,建议阅读书中NBA的案例,可以理解系统思维对判断的价值。
我们通常会把判断和决策作为一个整体,将其称之为决策。但由于把判断分开之后,原来“决策”的概念范围就变小了。
决策是一种做出决定的能力,虽然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但是,决定一个事业体发展的决策者是极为孤独的。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分析、判断出重点,但是,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只有决策者自己承担。站在系统的角度来看,输入进入系统之后,会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对于自组织系统而言),而系统在输出之后,对于输出的结果基本没有掌控,换句话说:系统输出后,输出会处于失控状态。那么,一个决策者,如何面对失控的结果呢?但凡你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就会感受到这个孤单。另外,再到自组织系统的角度上来看,系统的输出会重新进入系统,产生并不知道何种可能的系统功能,而这种改变是延时的,决策者只能承受这种压力。
所以,对于决策者而言,多维度的系统思维的价值是无穷的,它会给决策者带来稳定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更有决心做出决策,并耐心等待改变的出现。
掌握系统思维之后,对改变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还是那句话,因为所有可以看做成一个整体的对象都可以嵌套上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基本上所有关于改变的方法都可以和系统挂上钩。
这里只把一些比较关键的方法做下简单介绍。
Point 1:第二序改变。在自组织系统中,有一种叫做序参量的变量,序参量的改变会对系统产生巨大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就是对系统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调整改变的方式,相应的第一序改变,通常只是在元素的小范围上做出改变,或者对系统的功能做表面上的调整,改变也是低效的。关于第二序改变,强烈建议阅读《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是一本关于改变的神作。
Point 2:三层系统。
Point3:复杂系统自影响。复杂系统的输出可能就是输入,某一个结果可能是原因的原因(例如复利)等,所以,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输入、系统和输出彼此之间还会产生效应。输入可以通过系统驱动输出、输出可以倒逼系统来调整输入。
所谓的维度,在狭义角度来看,我们将其定义为时空坐标系坐标的数量,比如说有x和y坐标,那就是二维;如果有z坐标,就是三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维度指的是允许某种东西自由变化的范围,每多一个维度,这个事物就可以在全新的范围上进行变化 。
广义的概念需要反复理解,每次提到升维、降维的时候,就可以去好好对照概念去理解,因为它很常见、很重要。
关于维度有一些推论,这里只给出结论:
•高维信息密度高、信息量大、抽象程度高。在问题解决中经常提到的“升维思考”、创业里的“跨界打击”,都是增加维度的意思,当维度增加了,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囊括更多的信息。
•低维是高维的切片。二维平面是三维立体的切片,三维立体是四维的切片。因为我们对“切片”的认知,都是基于三维转二维的,所以很难理解“三维是四维的切片”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内含性”、“超越性”来理解,低维包含着高维的信息,高维超越低维所包含的信息。
•高维在低维展开,会在低维空间中无限扩张。想象圆柱体的压缩,当压成一个没有高度的饼的时候,面积是无限大的。《三体3》中提到了歌者的武器二向箔,可以把三维世界压缩到二维平面,那个平面会无限展开,就是同样的概念。此外,“降维打击”、“降维碾压”等概念,都是指向这个推论的。
•高维比低维拥有更多的视角。比如说你去动物园看猴山,你就可以拥有猴子和观察者的视角;不知道你看没有看过美剧《西部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更高维度的系统拥有低维系统所不可见的视野。
面对任何生产环节,都去尝试思考进入更高维度,不仅仅可以带来自我突破,更能产生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当理解维度之后,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如何刻意练习系统思维了。
1、基础方法就是将一切都用系统思维来理解 。既然一切可以当作整体都是系统,那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问问自己:“这个对象是否可以当作系统来思考呢?如果可以要如何思考呢?能够将哪些原理应用上去呢?”
2、高级的方法就是刻意训练维度感并增加思考维度 。所谓的维度感,就是尝试着使用白箱视角去打开系统,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使用多层次系统解决大型问题,通过把大型问题不断细化成小问题,来进行训练。第二个办法是制定中长期目标并确保实现,所谓中长期,指的至少是年度目标,通过年月周日的方式进行多维度分解,来帮助自己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获得对不同维度的认识。这两种方法都是属于短期不见效,但是长期训练极具竞争力的方式,切记慢就是快!
对于“增加思考维度”的训练,方法就非常多了,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 不要评价 !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情感、评价是非曲直,而是逻辑。所谓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前后两条推理之间必须要有因果关系,而不是通过感受得到的结论。评价他人是最简单的,没有比张嘴提出善恶、美丑、曲直、长短更简单的事情了,可是,那不是思考。
所以,增加思考维度的训练,其实是允许不同的观点、立场同时存在于自己头脑中,自己只是客观描述,而不做价值判断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可以选择多跟高于自己的人交流、听到不同的观点、不断降低获得信息的重叠度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处于冲突的观点中,而不是因为自己知道某一个观点就要显摆,遇到不同观点冲突导致认知紧张就要随便给出自己的立场。
刻意练习,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上面的方法可以多尝试、多验证,有一天(之后)突然通过一个拐点,获得一种打通感,就会有一个全新世界为你打开。
1、六顶思考帽定义:德·波诺帽子方法,或称为六顶帽思考方法,是一种将群体讨论和个体思考相结合的思考方法。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观。白色思考帽代表客观的事实与数据。我们需要得到什么资讯?
红色思考帽:暗示著愤怒与情感。红色思考帽代表情绪上的感觉、直觉和预感。现在你感觉这个怎么样?但你不必刻意去证明你的感觉。
黑色思考帽:负面。黑色思考帽也就是考虑事物的负面因素,它是对事物负面因素的注意、判断和评估。这是真的吗?它会起作用吗?缺点是什么?它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做。
黄色思考帽:耀眼、正面。黄色思考帽代表乐观、希望与正面思想。为什么这个值得做?为什么可以作这件事?它为什么会起作用?
绿色思考帽:草地的颜色。绿色思考帽代表创意与创造性新的想法。有不同的想法?新的想法、建议和假设是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的过程是什么?其他可能的选择是什么?
蓝色思考帽:天空的颜色。蓝色思考帽代表思维过程的控制与组织。它可以控制其他思考帽的使用。
2、永澄老师关于个人的有效成长的推论建议
Point 1: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千万不要用单因果、线性思维去思考世界,比如说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就是”某某某某,这种句式会把你深深锁死在幼稚和无能之中。问题因果关系不明确、不清晰、不直接,这就是绝大多数问题的现实,更多使用自组织系统的4个启发来理解世界,会让自己看得更清楚。
Point 2:系统内生动力会让自己呈现递弱代偿的状态,我们会努力想要“做多”来解决问题(比如某一个文件夹很常用,但是层次很深,每次打开很麻烦,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人是希望在桌面上增加一个快捷方式,这就是做多)。做多是一个深坑,繁花似锦的深坑,越做多越可怕。
Point 3:做事情要先思考、再抓重点。很多人做事情首先考虑是自己有没有资源,然后就开始做,但是,在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找到系统的结构,然后根据结构找到可以以一带多的重点/抓手,把所有力量聚焦在抓手上,可以做少得多。
Point 4:标准>数量、质量>范围。做事情要做少、但是要提高标准,少就是多,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
Point 5:尽可能干掉自己的傲慢。杀死我们的永远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傲慢,你在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上,在任何一点你看向两边,都是正无穷和负无穷,也就是说,无论你多厉害或者多悲催,总有比你牛逼到要死的人和蠢得要死的人。
Point 6:耐心等待一记好球。既然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系统,那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一个输入之后,输出要很久之后才会产生,也就是所谓的延时反馈。那么,你要充分寻找自组织系统的自适应规则,也就是复杂背后极简的规律,做几个关键的长周期的行动,耐心等待系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