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简介:是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末那识是什么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直觉为6识,第七感成为末那识

请问末那识是什么,第九识又是什么?

末那识即第七识,也即我执之识,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第九识的说法,为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一语,则确有典据可寻。如《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云(大正9·370b)∶‘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入楞伽经》卷九(大正16·565b)∶‘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16·734a)∶‘心有八种,或复有九。’皆为其例。

关于阿摩罗识之名,《金刚三昧经》、《大乘密严经》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决定藏论》卷上、《三无性论》卷上、《转识论》、《十八空论》、《大庄严论经》卷六等均有记载。不过将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而提倡九识之说,则始于梁·真谛三藏。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卍续34·719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为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

可知真谛依据《楞伽经》及《决定藏论》等经论立九识义。其中之第七阿陀那为唯烦恼障我执,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有解性、果报、染污三种义,其中之染污阿梨耶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阿梨耶缘十八界,解性阿梨耶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故名为识。

又,慧远《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30c)∶

‘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之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 一真妄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与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辨。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辨。共为本识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九也。’

此二义中,真妄分别义是约阿梨耶不失真而摄属于真,真妄离合义是因阿梨耶等为真妄和合,故此二义系相对于阿摩罗的唯真离妄所作的分别。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大正39·4a)∶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呵恶生死欣羡涅盘。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大正33·744b)∶‘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皆与慧远所论同义。后来静嵩、道基等摄论师亦用九识义,法砺、大觉等师则在八识外另立第九庵摩罗识。

不过,玄奘等新译家则依据《瑜伽师地论》等书而立八识说,认为阿摩罗无垢识是兼述第八阿赖耶的识性,或取第八的净分而命名,并非有一第九的识体;并破斥真谛将阿陀那作为第七识。因为玄奘认为阿陀那是阿赖耶的异名。

另外,《显识论》卷一另有与真谛之九识义不同的说法,其文云(大正31· 878c)∶‘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

此中,所谓身识是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的识;所谓‘尘识’是转作色等六尘的识,又名应受识;所谓‘用识’是转作眼识等六识的识,亦名正受识;所谓‘世识’是转作过现未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断的识;所谓‘器识’是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的识,又名处识;所谓‘数识’是算计量度的作用;所谓‘四种言说识’是指见闻觉知的识;所谓‘自他异识’是指转作六趣身自他各异的识;所谓‘善恶生死识’是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的善恶,即转作此等诸事的识。

什么是未那识于阿赖耶识?

1,末那识可理解为阿赖耶识之习气种子。

阿赖耶识(第八识)之中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末那识是八识心王中的第七识,是与阿赖耶识不同的心体。因此,末那识不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而是阿赖耶识出生的一个心体。乃至前七识都不是种子。但是,前七识的出生,都有因为阿赖耶识流注前七识的种子而导致。

2,阿赖耶识可理解为末那识与如来藏之和合体。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有经为证:《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末那识或者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体,各具功德,不能合二为一。所以,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不可能合为一个心体。菩萨论中说:“一心通八识”,是说八识心王都是和合运作的状态,不会是某一个心体单独运作。

3,如来藏可理解为去除习气种子之阿赖耶识。

“如来藏中藏如来”。这个如来藏,就是佛法第一义谛,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就是永不生灭的真心。这个真心,还有诸多名称:心、如、佛、真如、如来、涅盘、唯心、唯识、如来藏、非心心、无念心、无住心、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涅盘本际、一真法界........

真心本体,一切有情无差别。但是,其中种子的污染性却有差别。完全修除污染性,即是佛地。这时的真心,不叫阿赖耶识,叫做“无垢识”。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以上菩萨,已经不叫阿赖耶识,叫做“庵摩罗识”或是“异熟识”。

另:末那识随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流转运作。这些习气都是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初地以上菩萨开始一分一分修除阿赖耶识中种子的污染性,则诸根随之由染转净。

末那识即是六根中的“意根”,除无余涅盘断灭外,一切时中不灭;末那识不能自证自知,凡夫及二乘人皆不能知末那识在何处?如何运作。末那识与“我执”相应。若是修除意根的污染性(自净其意)。让净念善念熏染末那识,则净念善念变为习气。比如念佛法门,长久修习,能令念佛之净念善念成为习气,从而排挤无始劫以来所积贪嗔痴等习气。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各是什么?

众生都有八个识,

末那识是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

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