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瓷。如果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釉含铁量在1%到3%之间话,那么釉色就主要呈现青黄色或青绿色,这种青瓷最早出现于东汉,主要的品种有秘色、粉青,梅子青等,越窑、宋宫窑、汝窑、龙泉窑它们的烧制的青瓷都非常知名。

2、黑瓷。黑瓷为釉的含铁量在8%左右进行烧制的,它的主要品种包括毫釉、油滴,玳瑁釉等,其中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烧制的黑瓷最为知名。

3、青白瓷。青白瓷又可以叫做影青瓷,它烧制时釉中的铁含量大概在0.6%到1%之间,因此它的釉色在青白两色之间,非常精美,江西景德镇窑是我国知名的青白瓷场地。

4、白瓷。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如果在烧制时釉的含铁量在0.63%以下,那么烧制出来的就会是白瓷,含铁量越低,烧制出的瓷器也就越白,它的主要产品包括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邢窑、定窑、德化窑都是著名的白瓷场地。

5、彩绘瓷。彩绘瓷又被称为彩瓷,它在器物中加以彩绘,从工艺上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相结合彩三种,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窑的彩绘瓷非常知名。

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瓷器总体分两大类:单色釉瓷和彩绘瓷.1、单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和色釉瓷.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类冰类玉.色釉瓷 : 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2、彩绘瓷 : 表现为瓷上功夫,不以釉色取胜,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而斗彩则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瓷器的种类大全 带您领略中华瓷器魅力

古代瓷器的种类,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瓷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它的性能和外观都远远超越瓷器并有了质的突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抟土成金,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那么关于古代瓷器的种类,您是否了解呢?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下有关古代瓷器的种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如果按照瓷器的器形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下面我将简明扼要的阐述一下古代陶瓷的种类: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一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碗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 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 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 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 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二盘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盘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 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 高足盘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三杯


1 高足杯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 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 压手杯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 高士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 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 爵杯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四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五盒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六罐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七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在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八尊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九匝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都是稀世珍品。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一炉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二灯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三枕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真的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啦!中国是瓷器大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多不胜数,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就不以已说明了。虽然瓷器的使用从来不曾像青铜器、铁器那样因制成生产工具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它也只是用于辅助性和代表性的工作和材料。但瓷器的发明是为了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在众多拍卖会现场,瓷器成为拍卖会必不可少的专场,这样标志着瓷器的收藏价值不断的升温,小编建议各位收藏爱好者在够买前一定要多加观察,因为古代瓷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鱼目混杂的古玩市场,多加小心总归是好的。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瓷器有哪些种类 ?

我国是瓷器大国,以前就有很多瓷器出口了,一直享誉全球,很多人把能够拥有中国的瓷器作为骄傲,尤其是中国的景德镇生产出来的瓷器更是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普通的瓷器,可以用来插花,当修饰品。贵重的瓷器,可以用来收藏,可以增值。那瓷器到底有哪些种类呢?现在就跟大家科普一下。

瓷器主要是分成两大类,即彩绘瓷、单色釉瓷。

1、单色釉瓷又分为白瓷、青瓷、黑瓷、青白瓷、色釉瓷。

白瓷,它的含铁量是比较低的,所以在制作完成之后它颜色很浅,所以可以被用来做画,很多文人都曾在上面画过山水水墨画,非常的漂亮,哪怕不画画,单纯地放着,也是很有质感的。

青瓷,也被称之为绿瓷,是因为它含有比较高的氧化铁,在制作之后就变成了青绿色,好像是大自然的馈赠一样,非常的有生机。

黑瓷,也被叫做天目瓷,它的颜色比青瓷的深原因就是它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加了更多的铁,所以制作出来的陶瓷就更加的有质感。

青白瓷,因为他的釉色在清和白之间,颜色比较的淡雅。

色釉瓷,有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它里面有着不同含量的氧化铁、氧化铜并且烧制的温度也不同,所以它就显现了各式各样的颜色。比如绿釉、蓝釉、红釉、黄釉等。

2、彩绘瓷,顾名思义,它就是通过彩绘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有人在上面画花草树木,有人在上面画龙凤,或者是画人。精美程度不输于在白纸上作的画,反而立体感好像更足了。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能力选择陶瓷种类,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青白瓷,因为我觉得它表明了人生的淡泊和素雅,好像告诉我们生活平淡才是真。

古代瓷器的种类(历史的见证)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让我们来认识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黄色、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以上介绍的古代瓷器的种类你清楚了吗?更多请持续关注。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瓷器的分类

  学习锔瓷以后对瓷器产生了兴趣,谁先来了解一下瓷器的分类.

  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

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瓷器按照窑口分类:

窑口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窑名、型制以及工艺。
那么窑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之类的。

第二是按地名来划分的,这个是最常见的的取名法,瓷窑以其辖属州县来叫的,例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由于它属于越州管辖的因而称之为越窑,内丘瓷窑由于它原属邢州而将之称为邢窑,另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一样。

第三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各的窑厂,当初官衙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由于它处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

第四是以经营方式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成的某种“臣庶不可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成皇室专属陶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

第五是以姓名来起名的,比方说有宋朝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五代郑州的柴窑、或者是清朝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之类的。

如今关于很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命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隶属县名。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之类的,这样的起名方式已经差不多趋近相同。

这般命名,既明确又切合实际情况。史上沿袭过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考虑到大家早已习惯这些说法,也就不会再改了,如定窑事实上没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事实上没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之类的。
 

陶瓷的种类

陶瓷的种类:

按照产地可分为:越窑、邢窑、汝窑、钧窑、定窑、南宋官窑、哥窑、建窑、景德镇窑、宜兴窑、德化窑;

瓷器的种类按照材质可分为:骨瓷、高白瓷、白瓷、高白玉瓷、玉瓷等;

按照颜色可分为:单色釉瓷和彩色瓷;

按烧制时间可分为宋瓷、明瓷、清瓷等。

按照装饰手法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

瓷器简介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瓷器种类都有哪些

从装饰手法来说分三类:
1、胎装饰
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
2、釉装饰
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纹的那种啦~像哥窑)
3、彩装饰
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