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每学期刚开学时,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对学习有较大影响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动脑、会动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教学策略的选择,在编制学案或者提出问题时候,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注意随时生成新的问题,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
3、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整合教材和知识点的能力;
4、注重过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或者是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原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
二:深度学习的特点:
1: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2: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3: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这些表明,深度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设计出学生学习可以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好小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深入的去思考,并且注意时时生成新的问题;如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尽量的让任务情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更利于学生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再来,就是评价环节应该注意对过程的几个环节。
三: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简单对比:
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
概念:批判性的学习新知识,新思想, 非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孤
试图将他们纳入到现有的知识体 立记忆学习内容。
系中。在概念之间建立联接。
特征:寻找意义,关注解决问题所需 建立在机械的学习上,关注解决问
的核心店和概念的积极互动。能 所需的公式和外在线索,被动的接
区别观点和论据,在不同的模型 受信息。不能从实例中辨别原理。
间建立联系。将以有的知识和先 没有意识到新知识是建立在先前工
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将课程内容 作上。简单的把课程内容作为考试
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的一部分来学。
概括起来说:学生要达到深度学习至少实现三个目标。认知结构的重建、学习策略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发展。
四:引导学习者将想法与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当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上,而且又高于旧知识时候,是人类最感兴趣、最有求知欲的时候。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以前,不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的,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基础或者经验,老师要善于调查或提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的知识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学工作,这样对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深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每学期刚开学时,学校、老师、班主任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对学习有较大影响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编制和开发了对以往知识回忆的题目;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从小学知识和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引入,让学生感觉水到渠成,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提高学习效果。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动脑、会动脑;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策略的选择,在编制学案或者提出问题时候,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注意随时生成新的问题;应该设计出学习可以积极参与地学习活动,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
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他的思考和动脑。多关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眼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要有整合教材和知识点的能力。
4、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最后的一个分数。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每个哪怕微小的一点进步而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学生把深度学习持续进行下去。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于他们能反思和自我管理。 “了解自己”,这种观点有助于终身学习,在一个对成年学习者开发档案袋来证明优先学习的研究中.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每个学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练习,我们相信,把这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必然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学习是自我导向的终身的学习,掌握深度学习的方式,终身受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学生深度学习是什么以后,但是还有一点是,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度学习。这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引导?如何去引导?
要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取得最大效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是关键。
一、追问引导的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带着人向着某个目标行动。很显然,对于教学而言,引导取后一种解释比较合适。从广义上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一种引导活动。引导一词不仅表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即教师带着学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学习活动,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引导的教学要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不包办代替,不束缚甚至干扰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它决定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同时应该竭力避免那些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是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无端发散的现象出现。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目的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学生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促成目前学生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进行思维。因此,从本义上看,引导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双向互动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包括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等,它直接指向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
二、解读引导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学生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和教师引导两者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试着从教师的角度挖掘和剖析引导所蕴涵的价值。
1.引导是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不敢引导,不知如何进行引导。显然,有效的教学,一定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只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才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然要把引导作为一种策略选择,从教学目标上整体把握学生该“学什么”,明确自己该“导什么”,让引导有正确的方向,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2.引导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
由于受教师教学经验、教学预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引导方式。有的教师引导得恰如其分、灵活巧妙,而有的教师则机械生硬。如果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思维的领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显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引导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可以说,教师引导水平的高低是其教学能力的直接反映。
3.引导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有效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其间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引导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教学智慧。当教师的引导具有了智慧的技巧,课堂教学将显得张弛有度,意趣盎然。
三、探索引导的设计策略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展现的仅仅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而失却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必然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加强教师引导的设计研究,也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必然诉求。
1.主题切入的引导设计。
现行小学教材的编排,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些主题的统领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简洁有效地切入主题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比如:在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目标开始就要把每一课的所要表达的主题设计出来,让学生明白每一课要学会什么,要明白什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入研究的主题,为接下来学生的深入探究作了孕伏和铺垫。主题切人的引导设计是一种在有限时空内追求最大效益的艺术。
2.新知建构的引导设计。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眼等方法,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特征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事物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可以说,在学生建构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能抓住学生认识的困惑和关键,具体到位。教师适时提问和追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这一经验。在学生建构新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直观的学习活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在观察、操作、实验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形成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3.难点突破的引导设计。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它是由教材内容的规定性与学生学习水平的现实性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对于教师而言,巧妙化解和突破教学难点是衡量其引导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而言,在把学生推人思维的旋涡后,应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同化或顺应新知的基点,通过适时、适度的提问,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4.思维提升的引导设计。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着眼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目标,教师的引导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重组相关知识经验,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应该避免让学生在低思维层次水平上的重复,引导学生在已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向较高思维层次递进。
总之,有效的引导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摆正自身角色,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境界!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课堂中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关键,作为数学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结合本人的教学,我想这样操作也许更好些?
一、 课前预习是实施深度学习的基础性前提。让学生们课前学习,通过读书、勾圈画知识点,明确课文知识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基本精神,这是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强化要点知识达成的基础。然后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做题练习,进行巩固、强化、提升的工作,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同,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同向强化。这个环节是关键,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基本技能的熟练,甚至强化。这些工作为我们开展深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以进行选择兴趣点,开展深度学习。
二、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的课题。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例如我在教授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时,让学生自制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试一试那个图形的东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的问题,学生做出不同材质的图形实物,通过给不同实物的外力,观察那个图形的实物容易变形?有的同学还把圆形的东西参与了比较,最后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排列出相同材质的不同实物,三角形是最为稳定的结论。
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其现实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带学的目的。
三、 教师设计深度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变成学生自身发展技能。因此,我们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可以看得到,想得出、用得上的知识技能。这样我们就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应用探索之旅,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也就能够坚持下去,一切的困难也就变得轻松,变得自如,他们不再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教师设计题目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再次一点的是:借助仪器能够达到以上标准;最为差点是,借助网络能够达到以上标准。这样就能够让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能达到最佳化的程度。
以上几点,是我对深度学习的思考和工作开展中的点滴认识,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斧正。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凉深度学习
一、利用创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创新思维是学生思维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个人思维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在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下,更加倾向于对学生自身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掘和养成。小学数学以其典型的、独特的思维训练,成为启蒙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对世界的认知与数学思想的建立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与语文和英语相比,数学的逻辑思维性要求明显的要高于它们。加强数学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真正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就尤为重要。因此,在促进它们深度学习的课堂中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有兴趣去多思考,鼓励他们多思考,并且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去穿插与生活相关和相联系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联想,虽然有时可能会发现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和错误,那都可以忽略,最终以一个活性的正确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给予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里以10以内的连加运算为例,对于1+3+4=8,学生不仅能够以(1+3)+4=4+4=8进行计算,也能够以1+(3+4)=1+7=8来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以1+3+4=(1+3)+4=4x2=(1+3)+(1+3)=(1+3)x2=8等多种计算方式。可能有很多同学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当然有的比较“笨拙”,我们千万不要去批评他的思维,而是去鼓励,说他那样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让他去换换别人的思考方式看一看,看他喜不喜欢,那样是不是更快更简单了呢,如果他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关系,在多次实践过后,他自己会有所体会,那样速度比较慢而且比较繁琐,而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举办游戏竞赛,分组回答,最快最准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或者荣誉鼓励。这样学生自己会去自然的转变自己的思维,并在自己内心得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结果,激发他的思考和去想新的解题思路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再例如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从最简单的步骤入手,将四边边长相加,然后发现长边2倍加短边2倍的周长关系留给学生自己,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以引导,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际测量,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形成自我发现的培养过程。此外,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长加宽再乘2,也可以是长乘2加上宽乘2的多种方式。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最佳的方案,结合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周长的深度学习。
二、增加实践操作,促进深度学习。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需要通过实物造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实物操作或者试验检验的过程中,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为后阶段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在学习完整除以后的一节新课。如何让孩子们很好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课前做了很多的尝试,最后还是选择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为什么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是怎么得到的?并且让孩子们自己体验本节课的难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选择的学具为中型的扁豆,这样的豆子大小适中,并且形状也合适,不容易滚落。操作一:8粒豆子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孩子们很快得到了结果:每个盘子里有4粒豆子。操作二:9粒豆子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开始动手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在操作结束后交流时,他说:老师,这个题目不对。我忙追问他:哪里不对了?他说:我分完后,还多1粒豆子。我问:多的这1粒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往下分吗?他说:不能再分了。其他的孩子们也都同意他的观点。多的1粒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可以用算式9÷2=4(粒)……1(粒)来表示。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的豁然,仿佛在说:题目没错,原来是这样呀。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分豆子的过程中,他们体验的余数的由来,并且还自己发现问题,这也就是深度学习指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再例如三年级的《面积》一课。学生在生活中没有“面积”的概念,但学生有比大小的经验。全课以小胖和小丁丁的一个争论开始,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手中的图形大。让学生来当当小老师,帮助小丁丁和小胖解决这个问题。当直接比较不能操作的时候,我提供了一些工具给学生,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在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很用心的在想出好方法。在最后的交流过程中,有些孩子用大小一样的小方块纸去铺在两个图形上,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那个图形铺的小方块纸多,哪个图像就大。还有的孩子选择了我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去比,哪个图形占的方格数多,哪一个图形就大。这些都是成功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动手操作、最终成功解决难题,这一过程就是深度学习。也为后面的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的知识打下了伏笔。所以在合适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利用多样化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来讲,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一个问题使用多种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构建,也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解决问题时要采用多种方法,并且在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以及实践中也在大力推行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我们教《退位减法》的横竖计算时,我出示了小鸟树的情景图,以孩子们熟悉的情景引入。树上原来有9只鸟,飞走了5只鸟,现在还剩几只鸟?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的减法,孩子们都能立马给出算式:9-5=4(只)。随后改变情境图:原来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鸟,现在还剩几只鸟呢?谁会列算式?板书:12-5=?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孩子们积极举手,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生1:如果是10只鸟的话,飞走5只,还剩下5只。现在是12只,比10只多了2只鸟,所以答案是7只。根据这位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板书:10-5=5, 5+2=7。生2:如果原来有12只鸟,先飞走了2只,还剩下10只;再飞走3只,还剩下7只。我立马追问:你的意思是把小分成两次飞?能再说一遍怎么分的吗?生2:也就是把5分成2和3。根据生2的意思,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二种小算式的方法:12-2=10,10-3=7。生2交流完后,生3举手说:也可以一只一只飞走,12倒着数,11、10、9、8、7。孩子们的思想在碰撞,他们积极主动的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在努力的寻找方法,并且在不同的方法中不断的思考。这就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另一个主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高阶思维能力。
四、投其所好,促进深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小学教学工作的对象是6至11周岁的儿童。游戏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较多,它会让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给本来乏味的课堂增添趣味。小学生本来天生就好动和活泼,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尽量会多组织各种小游戏,将数学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我也觉得做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所以在执教一二年级低段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
例如在三年级上的教学重点是用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有一次的数学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一位数乘99、999的积的探究型文章。让我想起了学生们最喜欢像巧算一样的简便方法的计算,碰巧在练习册上也碰到了一题6×99,学生们喜欢用竖式去计算。随后我便问他们:谁能不用竖式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我有像巧算一样巧妙的方法,明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巧妙。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好方法,其中也有几个孩子想到了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快速的计算方法,6×99=6×100-6。孩子们一致认为这个是他们最喜欢的巧妙的方法。于是我立马就问那如果你碰到6×999呢?你会快速的计算出答案吗?当我话音刚落,底下的小手都已高高举起。
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投其所好的进行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我认为这也是“深度学习”中的另一主旨: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变相培养。他们得到了知识和锻炼,也得到了自己和别人的认可。
深度学习基于学生需要,重视学生心灵的感知,学习过程既是可视的,更是“触及心灵”的,即使在离开课堂和学校之后,学习者仍能继续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学生需要的学习经历,让不可或缺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价值。
简述深度学习的基本方法。
深度学习,需要怎么做到?
最佳答案
1、深度学习,首先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小学英语不同学段的深度学习
1.低学段的深度学习
在低学段开展深度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中英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鉴于低学段的学生还处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对英语的认识和掌握都不够,学习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设计深度学习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指令明确,对活动要求的说明也应细节化。例如,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活动的各项指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一般可以用“One, two, go!”表示开始,用“One, two, stop!”表示活动结束,或者有节奏的拍手也可以成为一项指令等。该阶段的深度学习应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如果要求太高,就会增加活动开展的难度。
2.中学段的深度学习
在设计中学段深度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活动。这一学段的学生拥有初级英语知识,想要去探究未知的事物,并且他们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针对中学段学生开展的活动可以侧重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合理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特殊疑问句提问,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本内容,如用“When...?”来问故事发生的时间;用“Where...?”来询问故事发生的地点;用“Who...?”来询问故事里的人物等。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会因为这样的深度学习而产生良性循环。
3.高学段的深度学习
高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因此对于该阶段的深度学习,教师应该以辅助学习为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以各种形式围绕主题自主开展活动,通过查找资料,整理分析,最后归纳深度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讨论整理资料的时间,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总结深度学习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得以运用。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教育学生的方式。该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若能和学生以亦师亦友的方式相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1]。
初中语文课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要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师深度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和策略,创造一系列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浅层学习变为深度学习,使语文教学有更大收获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这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转变教师角色,才有可能开展深度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助推语文深度学习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一)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经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集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的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探究学习应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探究前的自主学习,那小组探究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阅读是小组探究阅读的基础,小组探究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升华。小组探究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教给学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比如课文《背影》的探究教学,通过学生认真阅读《背影》这篇文章后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本文主要写什么?”其次再探究“怎样写?”然后再看“从哪些方面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发挥其个人的聪明才智,探究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或独特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小组探究阅读之前要设计好具体的问题和明确阅读任务,阅读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探究中的交流与分享。如进行《爱莲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小组内个体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发表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根本所在。
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的麦·莱德尔所说:“他应该通过我的眼睛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在他没有使我看到能触动我心弦的东西之前,他不可能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解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其个性。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这个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于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赚钱,想偿还哥哥,说明他有良知,与菲力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落魄后不愿回家,说明他有骨气。有的认为于勒是个很可怜的人,但是他很善良,是有良知的人。当然还有很多同学的看法和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应该鼓励的,肯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总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讨、表达的状态,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度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高效。
怎样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以兴趣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说深层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处于一种厌烦的状态,他们是不能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地方,并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沉浸到学习中去,真正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环节来抓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在课文第二课时前的复习生字词语阶段中,在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时,可以用有趣的游戏来取代单纯的朗读,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教学课文时,以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为例,在教授丹顶鹤的形态美时,可以用一幅空白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为丹顶鹤涂上颜色。还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在激趣的过程中也能扩充学生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2、教学目标化繁为简,寻找切入口。
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每一点都想要说明清楚,就导致了课文内容非常的分散,讲得越多,越不详细,每个知识点都是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应该突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一些花哨的形式,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空间,让一堂课做到简洁充实。要做到化繁为简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师在课文呈现的众多内容寻找到一个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种感情等等,但它要能够起到串联整篇课文的作用。以《孔繁森》一课为例,这个切入点就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切入点来深入教学,而且这个切入点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认知水品以内。多并不意味着好,只有“精”才更能够带领学生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