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哀而舍之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吕蒙的母亲不希望吕蒙从军,觉得太危险,但是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亲只好放行,意思是母亲伤心地放儿子去从军。

吕蒙,一七九年到二二零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的母哀而舍之的舍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应该解释为:吕蒙的母亲伤心地放吕蒙去从军。

因为吕蒙的母亲不希望吕蒙从军,觉得太危险,但是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他母亲只好放行。

锲而舍之的而什么意思?

“锲而舍之”的“而”的意思是并且。

“锲而舍之”语出荀况——《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谓如果不坚持做一件事,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可以无法折断。引申为:如果不努力,即使再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道理:

就个人而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上许多不明白的疑团或解决不了的烦恼。如果我们把问题轻轻放下,或者在寻求答案时半途而废,结果青春的岁月只会留下一片空白。

此外,更可能因为无知或固执己见而铸成大错,贻误终身。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世上许多道理说出来都很容易明白,可是知易行难,要专心致志落实地去做,总要付出一些代价。许多人就因为不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肯付出代价,只沉迷于无所作为的小事上,最后蹉跎岁月,悔之已晚。

锲而舍之的而的意思。

锲而舍之的“而”是表假设的连词,翻译为:如果...就。

出自:战国 荀子《劝学》

原文选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释义: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舍,停。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作者成就: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吕蒙传翻译

一、译文

吕蒙传,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他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征伐山越。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地跟随邓当的队伍去袭击山越反叛者,邓当回头看到了吕蒙,大吃一惊,大声呵斥制止他,但他不听。

回来后邓当将此事告诉吕蒙母亲,他母亲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这贫贱的日子难生活下去,说不定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再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怜惜而饶恕了他。当时邓当部下的官吏以为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小子能干什么事,不是送肉去喂虎吗?”过些日子碰到吕蒙,又嗤笑侮辱他。

吕蒙十分愤怒,当即抽刀就把那个小官员杀死,随即拔腿就逃走,逃到同乡郑长家。后来又自己出来通过校尉袁雄向上面自首,袁雄趁机替他求情,孙策于是召见他,感觉到他非同一般,便留在自己身边。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举荐吕蒙接替邓当领兵,被任命为别都司马。

孙权统领国家事务后,考虑到那些小将军兵员少而费用不足,打算将这些部队合并。吕蒙暗中借贷,为将士们做了大红衣服和绑腿,等到检阅那一天,他的部队队列齐整威武,全军人人都能操演,孙权见了非常高兴,于是给他增添兵员。

他跟随孙权进讨丹杨,每战都立有功绩,被提升为平北都尉,兼任广德县县长。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孙权。吕蒙率领先锋部队,亲手斩下陈就的头,全军将士乘胜进击攻城。

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活捉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的成功,起因于先击败了陈就。”于是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同年,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向乌林击败曹操,在南郡包围曹仁。

二、原文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坚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

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三、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二、作品赏析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三、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瑜鲁肃吕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