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样品在溶剂中溶解良好,能达到必要的浓度以得到吸光度适中的吸收曲线;

2、溶剂不影响样品的吸收光谱,因此在测定的波长范围内溶剂应当是紫外透明的,即溶解本身没有吸收,透明范围的最短波长称为透明界限,测试时应根据溶剂的透明界限选择合适的溶剂;

3、为了降低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少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应尽量采用低极性溶剂;

4、溶剂挥发性小,不易燃,无毒性且价格便宜;

5、 所选用的溶剂应与待测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在选择测定紫外吸收光谱曲线的溶剂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溶剂在紫外光区有吸收,截止波长:就是溶剂吸光度为1

AU时的波长,紫外检测器分析时的波长要在截止波长之上。当小于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此辐射产生强烈吸收,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

溶剂会影响吸收光谱的强度和溶剂分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般说来,溶剂的极性增大会使溶质的精细结构清晰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而呈现一个宽峰。所以,在溶解度容许范围内,应选择使用极性较小的溶剂。

另外,溶剂本身也有自己的吸收光谱,该光谱如果与溶质的吸收光谱有重叠,就会影响对溶质吸收带的观察。

因此,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的溶剂都有一个波长限度,低于此限度时溶剂的吸收必须加以考虑。

在进行紫外光谱分析时,所选用的溶剂都要知道它的最低使用波长限度,为什么?

在较低波长处,紫外吸收就会增加,所以规定溶剂的最低使用波长极限。

如果检测溶液是混合物,那么紫外光谱显然是无用的。这就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紫外光谱(UV)的区别,高效液相色谱实际上是在紫外光谱之前的一个附加程序,是分离不同物质的程序,然后用紫外光谱对分离出的单一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紫外光谱中,波长单位用nm(纳米)表示。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380 nm,它分为两个区段。波长在10~200 nm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工作,故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很高,在有机化学中用途不大。

波长在200~380 nm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这一区域的吸收光谱。波长在400~750 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长

不同溶剂对物质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溶剂对物质吸收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平滑,有时还会改变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选择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的溶剂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尽量选择低极性溶剂;

②能很好地溶解被测物,并形成良好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的溶剂;

③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无明显吸收。

测定一种药物紫外吸收光谱用什么溶剂最合适

近紫外区有吸收的溶剂最好不用。

一般UV鉴别浓度不用太高,10ug/ml应该足够了吧,甲醇、乙醇、水、乙腈应该能应付了,要是这些都不行,可以试试稀酸、稀碱溶液。

要是以上方法都不能溶,那你可能发现新化合物了。

-

-

-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