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牛,对现代艺术视觉设计有以下几点启发:

1、元素的抽象化把一个写实的具象化图像,逐渐通过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简化,最终获得一个最简练的抽象化图形。在当今我们这个工业化社会,随处可见的标识、商标都是以这个思路进行信息传递的。最大程度省略无用的视觉杂讯,获得具备高度可识别性的图形。

2、写实形体的几何化图形概括毕加索所在的时代,人们对视觉审美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追求具象化的写实美感,转变为探寻影响人类视觉审美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拨开那些自然中所具备的天然形体美的外

看毕加索与公牛观后感

对于一部八十年代出品的优秀国产动画,我对现在才看到倍感遗憾。

这是一部有着艺术背景情节的故事,所以难免有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或总云里雾里的一知半解提不起兴趣点,这都不是重点,在社会大发展,全民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及文化素质的时代推动下,这样的故事最终会被大多数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不争的事实,想必这也是本片制作的一个缘由,再次感谢这样的艺术普及。

毕加索作为名声在外的艺术家,如果你看过他早期的素描油画等写实作品,就不难理解其日后鬼都看不懂了的立体主义创作,这倒不是说他的东西太过深奥以至我们无法理解,而是因为你只看到了第一只牛,对的,是第一只,不是第二只,也不是第三只,只是看到了第一只牛,所以你是觉不可能看懂第十只的。从某种层面讲,这样的艺术在图形变换中成为了平面设计的基础课程,成为一个伟大设计的开端。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牛到最后还是牛,就算是一千步的变形它还是牛,没变成马或驴子,但在无所不有的设计生活中,客户会指着第一头牛问“这是骡子么?”,任凭你把第十只牛进化的比毕加索还毕加索,一片狗血。

设计终归不是艺术,即便深有艺术情结他也不是艺术,了解客户操蛋的真实想法显的尤为重要,他要的就是“骡子”这么简单,别自己闭着眼死钻牛角尖,这是我在看本片时所联想到的一点点。

你如何评价毕加索?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出名,是第一个看见自己的作品被收进卢浮宫的画家,所以我认为他十分的有才华,而且他对于中国文化非常的敬佩,非常喜欢齐白石老人的画作。

如何欣赏毕加索的画?

分类: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其画有何特点?

解析:

毕加索的画展最近来到北京,主办方别出心裁地搞了个什么“首接式”。呵呵,这番景致,值得一表:但见,一女一男,着黑色礼服,满脸虔诚,在银光灯噼里啪啦的闪动下,从大木箱子里面,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披裹着绸子被面的宝贝,两个人使一招姿势优雅的“黑狗掏心”,揭开绸子被面,现出一幅毕加索的作品,当下满堂掌声响亮。鼓掌的人,也都不是一般人,既有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有各色上三路下三路的明星(有两个因为刚做了隆胸手术,不顾春寒料峭,咬牙穿上了黑色短袖上衣,在周围毛衣风衣皮夹克的掩映下,显得高耸入云),众星捧月,把个“首接式”烘托得热热闹闹。

俺也凑个热闹,用丹纳的《艺术哲学》理论,拿毕加索开涮,说说“经典的诞生”。

首先,毕加索是个天才,从小就对图形和色彩有天赋,胡涂乱抹很有一套。在别人只会尿床的时候,小毕就能画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简单也可繁琐,随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个特别适合画画的环境里面,老爸是个画师,能给他一定的引导。周围的亲戚们看小毕有这个才能,也帮他。值得一提的是,小毕的数学老师,竟然对他的考试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故而每次考试,这个把“2”看成是只“鸽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这么着,小毕的画参加了画展。而且很有几位画家(大概是小毕他爸的好朋友),对他狠狠地赞扬了一番。嘿嘿,到这个时候,如果按照丹纳的理论分析,小毕已经完成了的准备阶段,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创作啦。

果然,毕加索开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举个例子: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不知道这帮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等等,诸如此类,让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后,毕加索如鱼得水。他可以毫无顾忌地,穿最不搭配,颜色最浓烈,最不协调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红头黄嘴绿身子的大鹦鹉,而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装束有什么怪异之处。他可以通宵达旦地寻花问柳狂欢作乐,而没有人对此横加指责。除了玩乐之外,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并且得到理解和赞赏。嘿嘿,毕加索这家伙命好啊!无论到哪里都有知音,欣赏他,提携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马蒂斯。这个马蒂斯,值得多说两句。毕加索最嫉妒马蒂斯了,因为他有毕加索没有的东西:安静。而毕加索浑身上下只有躁动,只有性冲动,只有破坏一切的欲望,这些与安静截然相反的东西控制住了毕加索,令他永远不满足,永远否定自己,永远创新。

后来,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把毕加索三万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么“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还有什么“立体主义时期”(也叫“黑色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儿的是,在“立体主义时期”里面,还要细分成什么“解构的立体主义”,“分析的立体主义”,和“综合的立体主义”。俺的娘啊,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创造力总是那么旺盛。老天爷不让他们去搞创作,真是委屈他们了。

那么,毕加索的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到底是啥东东呢?无非是他在画了500张同一风格和题材的作品之后,腻了,烦了,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是他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创新——否定——创新”的过程。

具体点说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画人体画烦了,觉得画家们都按照现实的比例去画人体,真是愚蠢透顶,大家都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偏要在画布上让“胳膊拧得过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画得跟大腿一般粗;(《海边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张画,描述的客观存在是静止的,瞬间的。它咋就不能描绘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呢?于是,他就决定创作这么一张前人没有画出来过的画,他要把西班牙斗牛的过程从头到尾描绘在一张画布上面(《斗牛士之死》);再比如,他总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见一个爱一个,恨自己没出息,气得他简直要给这些女人毁容,让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鱼一样全长在脸蛋的一侧,或者索性给女人来个豁鼻子(《多拉-玛尔》);诸如此类,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乱弹这里绘画大师多如猪毛,俺再说下去,恐怕要露馅儿。

还有重要的一点,几乎被人忽视了,那就是毕加索始终如一地保持顽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间的文明和条条框框。毕加索认为:“除音乐需要特殊的秉赋之外,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所有儿童都是天才,只不过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杀掉了。”(大意啊)!呵呵,原来艺术创新的不二法门,就是像儿童那样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靠!幸亏这段话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广为流传。否则美术学院全都关门大吉,后果将极为严重,那就意味着,一个学习美术的人,将从此丧失成为“东易日盛装饰公司首席设计师”的机会和可能。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跳出来反对,指责我亵渎经典。呵呵,如果大家觉得以上的说法不够拽,那咱们就换个说法:

按照古希腊的创作理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说,画家只能画出一张具体的桌子(铁的,或者木头的;方的,或者圆的;);而只有“神”才能画出来不具体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质)。“神”画出来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没有见过的,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桌子。

毕加索,正是一个达到“神”的创作境界的画家。咱们还拿画桌子为例。毕加索领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各式各样(形状、材质),然而用画笔在画布上表现出来,无非只是一些几何图形的组合罢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整体,然而在画家的眼里却是一些零碎的个体。画一张桌子,其实是将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桌子拆分为零件,再重新组装的过程。

呵呵,一般的画家都按现实存在的桌子的形态在画布上重新组装桌子。而毕加索,则喜欢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组装桌子。

毕加索在画布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组装的世界,奇特、混乱、怪异、晦涩、骚动不安,颠覆传统,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通过毕加索,我们体验了别样的欢乐与幸福,迷茫与痛苦,冲动与挣扎。这是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它也不会真实地降临到我们身边。这个世界,只属于毕加索。我们则是一些受邀访问的好朋友,或者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两种说法,说的是同一件事:经典在毕加索的手里,诞生了50%。那么,另外50%呢?

它是靠毕加索的那些个情妇,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个大鼻子……还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赞赏者;崇拜者;抨击者;漫骂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当然少不了理论家和批评家,成年累月地,连篇累牍地,不知疲倦地,共同制造出来的。

最后,关于毕加索创作的各种说法,如果你去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看过他用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做的“牛头”,你就会相信:毕加索确实是个顽童。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和“主义”,跟他本人,还有他的作品,都没什么关系。

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中,牛头像象征着什么?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的牛头像有人说代表着西班牙,因为斗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毕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绘画中用牛代表西班牙。也有人说是代表着法西斯的代号,更有的人从它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