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陈述方式包括的要素有:具体目标、产生方式、行为标准。

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产生方式,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目标的陈述方式包括哪几种要素

目标的陈述方式包括哪几种要素

一、教学目标

一 什么是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络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 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屈辱的婚姻2.章子怡语录3.分手是解脱4.王菲挺大肚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物件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分类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确定为:情感与态度领域、行为与习惯领域、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

1.情感与态度: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或感受):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反应(认同):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或现象作出的相应的情绪反应,或在接受(感受)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3)领悟(感悟):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2.行为与习惯: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行为与习惯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经历: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领悟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学生能依据课程内容中的一定的知识或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练),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的行动,并达到正确。

3.知识与技能: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四个层级的目标:

4.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①经历(体验):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②尝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校园里找到医务室的位置”、“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援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⑴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⑵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目的”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资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⑸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3.教学目标水平与行为动词

(1)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援、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2)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①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物件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络;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络;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充套件;提供证据;收集、整理资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②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物件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充套件、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络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络、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护理目标的陈述包括哪几个要素

2.护理目标的陈述

(1)主语是指病人或病人的任何一部分,如不说明即为病人。(2)谓语是指病人将要完成的行动,必须用行为动词(如说出、叙述、实行、表演、显示等)来说明,如病人能说出焦虑的心理活动。

(3)特定的内容和时间如3天内下床进行床边活动,住院期间不发生褥疮等。

(4)病人如何达标 ①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病人达标。②医护合作。③护士、病人、家属共同协作。

护理目标的陈述包括哪些成分?

包括以下几种成分:主语、谓语、行为标准、条件状语和评价时间。

例:3日内(评价时间)病人(主语)拄柺杖(条件状语)行走(谓语)50米(行为标准)。

补充:

目标的陈述的注意事项:

1)目标是护理活动的结果,而非护理活动本身。

2)目标陈述要针对一个问题,即一个目标中只能出现一个行为动词,否则难以评价。

3)一个目标针对一个护理诊断,一个护理诊断可有多个目标。

4)目标所描述的行为标准应具体,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避免使用含糊、不明确的词句。

5)目标属护理范畴内,即可通过护理措施达到。

6)目标切实可行,能够在病人能力及客观条件的范围内实现,如考虑病人身体、心理状态、智力水平、经济条件等。

7)应让护理物件参与目标的制定。

8)护理目标应与医嘱保持一致。

9)目标陈述必须包括具体日期甚至时间,为评价提供依据。

包括以下几种成分:主语、谓语、行为标准、条件状语和评价时间。

例:3日内(评价时间)病人(主语)拄柺杖(条件状语)行走(谓语)50米(行为标准)。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远古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经受了猛兽的伤害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自我保护成为第一需要。北京猿人在火的应用中,逐步认识到烧热的石块、砂土不仅可以给区域性供热,还可以消除疼痛。原始人创造了“砭石”和“石针”,以之作为解除病痛的工具。

简述b2b包括哪几种方式

1 将广告植入互动功能,让广告获得使用者好感,更易被看到

2 帮助或引导客户做知识营销,把社群的资源用上

3 将广告创新地放到网民最关注的地方,抓住使用者眼球,更易被点选

4 网站闲置位置回圈展示收费客户的超大广告,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5 尽量让买家找收费客户,而少找免费使用者

6 搜寻结果、产品分类目录优先显示收费会员

7 企业或产品推荐显示收费会员

8 专题推荐收费会员企业、产品

9 将广告植入资讯、行业知识,让广告不象广告,更易被接受

现代的导弹是如何击中目标的,有哪几种方式

巡航导弹击中目标一般都是近炸,靠物理撞击击中目标的概率很小。主要的制导方式有红外、镭射、电视、无线电、GPS等多种制导方式

音乐语言包括哪几种要素?

音乐语言的要素 - 音乐语言的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 1、听音乐的旋律 音乐语言的要素 、听音乐的旋律 曲调)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络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滑鼠的操作有哪几种方式

五种:移动、单击、双击、拖动、单击右键。

移动:不按键子,把住滑鼠,在桌面上滑动。随着滑鼠的移动,萤幕上的指标就会跟着移动。

单击:用食指按一下滑鼠的左键,然后松开。

双击:用食指快速的连续两次单击滑鼠的左键,然后松开。(注意双击的动作要领,两次单击运动要快,并且操作时不能晃动滑鼠)

拖动:用食指按住滑鼠的左键不放,进行移动操作,当滑鼠在萤幕上的指标移到适当的位置时,再松开。

单击右键:就是用无名指(或中指)按一下滑鼠右键,然后松开。

阶段目标的四要素

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方法上需要注意以下要素:→ 1、确定个体理想生存状态;→ 2、了解个体各方面素质特征和大的不可改变的社会现实环境,修订理想状态为可行的目标;→ 3、确定职业兴趣、理想职位和适宜工作氛围;→ 4、确定达到理想职业的可行性路线,制定短、中、长期职业程序

目标的几种意思

目标

定义: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区别:

梦想比较虚幻,理想比较现实,而目标则更强调实践

目标的意义:

不是没有目标就不可以活,只是没有目标会活得很累!因为目标是动力,没有动力的人不会轻松!

但是目标也会误导人,使人认为只要实现目标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人生的许许多多!目标有时也是可怕的,因为当它被实现时,可能会给人生带来痛苦和后悔,或给别人甚至社会造成祸害。

树立目标还是不够的!要树立高尚远大的目标!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汲取人生的营养,因为我们一直在人生中成长,从未停止过!从来也没有……

一.目标就是计划,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你希望达到的场景,就是人生的目标.

二.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人生目标.是吃喝玩乐的现实.还是让后人怀念的精神追求?

三.目标是有其重要性的,也是有其实现的难易程度的,那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目标,就是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究竟是为什么?人为了将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为了使自己生活更幸福,会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为了达到这个人生目标,人就得学会做更多的事。有的事情不会做,人就要认真学习。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有意义。人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人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主动学习一项专长,让自己掌握一门知识。只要你认真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你要多给自己自信心,你要认准目标努力学习,你就一定能成功。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当然,你如果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实行,会认为自己的目标定得很大,完成预定目标可能有困难。你可以将大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目标,再将小目标一一完成。用这个方法能使你克服畏惧心理,(大目标不好完成)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做。

你在完成小目标时,要有自信心,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做下去,要反复地认真地将一件小事做好。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你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一件小事,只要你想认真完成的事,坚信你就会做好它。等你有了完成一件事情的经历以后,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向另一个目标进发,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去圆满完成它。在完成任务时你就会感觉非常快乐。你就是一个充满自信,最有作为的人!你还年轻,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定是个胜利者!

实现目标的7个过程:

一,制定目标

1 大目标制定

过小过大都不可

提倡目标高尚

2 大目标分解

依靠逻辑推理分解成小目标

小目标继续分解成更小目标

多多益善,不重质量

二,优化目标

1 从结果入手,选择核心目标 , 删除次要目标 (应该尽量多删)

直接从目标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主次关系等方面考虑

2 从条件入手,选择实际目标 , 删除虚幻目标 (应该尽量少删)

直接从目标所需的时间、金钱、性格、体力、智力、环境等方面考虑 (此处为大概时间)

3 从过程入手,选择实际目标 , 删除虚幻目标 (应该尽量少删)

直接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意外等方面考虑

三,实现目标

1 从目标间的关系入手,选择最优的目标实现路线,做到事半功倍

先解决简单的目标,再解决困难的目标

先解决小的目标 ,再解决大的目标

先解决核心的目标,再解决不太核心的目标

2 设定目标起始时间 (此处为精确时间)

注意要有一定弹性

尽量不超过截止时间

四,改进目标

1 何时改进

随机时间,如产生灵感的时候

规定时间,如每天,每周,每年...( 建议每天 )

2 怎么改进

重复所有过程 (更高的要求是不光改进你的目标,还改进我写在这的目标法则)

3 改进重点

自悟: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创新灵感 , 用笔纸记录于你最初的目标表上

受教:间接阅读,直接交流,了解重点 , 励志类故事,志同道合者的经验

五,激励自己

1 常想象成功时的情景

2 让自己言谈举止都象一个已成功的人

3 将目标告诉别人,或写在纸上并张贴于墙上

4 多阅读励志类故事

5 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六,充实自己

1 先自我剖析

我有哪些缺点,包括情商上的和智商上的,如常常发脾气,妒忌别人,思考不周全,过于偏激,不够创新等

2 再努力提高

情商:常常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乐观积极、善于交往的人,也可以多看些心理励志类的书

智商:常常提醒自己思考要周全,严谨等等,也可以直接学习思维提高型别的书,如6顶思考帽等

3 充实的关键

首先,得承认自己有缺点,然后必须有提高自己的想法,并且一直不失去这个想法

那么,即使你还是发脾气,还是思考不周全,你也同样可以慢慢从失败中提升自己

买不买书都无所谓了

护理目标的陈述包括哪几个要素

包括以下几种成分:主语、谓语、行为标准、条件状语和评价时间。

例:3日内(评价时间)病人(主语)拄拐杖(条件状语)行走(谓语)50米(行为标准)。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扩展资料:

以住院病人为例,卫生护理包括以下几种:

1、入院护理 病人入病室前要在接诊室洗头、理发、沐浴、更衣、剪指甲。对有虱虮的病人应进行灭虱。

2、晨晚间护理 晨间护理包括刷牙漱口、洗脸洗手、用温水擦背、用5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梳头,整理床铺及更换污染衣单,这一切应在早饭前进行。

3、晚间护理系在晚饭后进行,如协助洗脸漱口等。使病人感觉清洁舒适,易于入睡。病人若由于疾病痛苦彻夜不眠,身体疲备,在晨晚间护理时也可以观察病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理程序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1)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三个要素。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更加明确、可操作。(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这一方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本篇文章来自网络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⑴ 教学对象

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⑵ 行为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例如:

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次是应用,所以应该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用“列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生活中的一至两个例子,说明人们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⑶ 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以这个条件来衡量。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再比如,“查字典,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就考虑了信息方面的因素。

⑷ 标准

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看图写话练习。”这个标准表明了行为的速度;

“在吹奏竖笛的考试中,如果出现两处以上的错误,就为不合格。”这个标准规定了行为的准确性。

以上两个标准都采用了定量表示法,在这种方法中除了可以使用数字外,也可以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除此之外,标准还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示。

标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质量的最起码的要求,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标准。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了:“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标准)。”

其实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有时学习目标中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又可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它到底是条件还是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学习目标是否能够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附)怎样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编写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力的改变能反映到学生的行为中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用ABCD法描述是非常适合的;但有些变化却不能反映到行为中来,对于这一部分变化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来描述。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学习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学习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例如,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态度。”态度本身是无法观察的,但是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变化术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否已经改变,学习结果也就能够观察出来了。上面这个学习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具有关心班集体的态度。

    行为样例:

    认真做值日;

    主动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

    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年级或全校的各项比赛中,积极为自己的班级争取好成绩。

    又如,学习目标是“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就可以这样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行为样例:

    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

教学目标的主要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三种:

(1)认知观的表述方法。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扼要地表述,便于会意和交流。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 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但是它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2)行为观的表述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ABCD”模式为例。A.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教学目标。这类方法又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下面以“ABCD”模式为例加以说明。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A.教学对象(audience),是指学习者,即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完成的行为,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

(3)内外结合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 这是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如格朗伦德(N.E.Gronlund)于1978年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书中提出,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一般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学生表现使之具体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