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斩将: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
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知恩图报:图,谋划、准备,表示受恩惠的人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的人;
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阵前倒戈的历史典故
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扩展资料
牧野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决战,无论从战略高度或是战术的运用,无论是宏观形势的把握或是战争局部的组织,都显示出姜尚英明超凡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他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极度虚弱之时,增大了胜算的把握;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作战指挥上,他利用“致师”(大战前的一种特殊战争方式,就是在战前由进攻一方集中精锐之力量冲入敌方,冲乱对方阵地,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是小试对方虚实)的机会,以兵车、猛士从正面突击,而后以甲士猛烈冲杀,结果只此一试,商军阵势大乱,有周大胜。
因为战争谋略乃至治国方略的杰出成就,人们称姜子牙为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被世人尊崇为“谋圣”、“武圣”、“中华第一智囊”及兵家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被世人尊崇为“谋圣”,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牧野一战和对齐地的治理上,他早年直钩垂钓等待文王,也是其智慧、谋略的真实体现。
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人物和相关成语
牧野之战:助纣为虐,相关人物殷纣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相关人物项羽
赤壁之战: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相关人物孔明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相关人物苻坚,苻融兄弟
根据牧野之战而来,表达在战争前投降的成语是什么?求解答
不战而溃
bù zhàn ér kuì
【解释】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毫无战斗力【近义词】望风披靡【反义词】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