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逝世于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韩非的思想深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一生的经历相当的曲折,但是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说到韩非,这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其尊称是韩非子或韩子。事实上,韩非的背景非常厉害,他是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与此同时,他也是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可以说是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不过,韩非却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值得一提的是,韩非曾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外一个人就是庄周)。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本书一共五十五篇,将近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前面已经说了,韩非是正儿八经的王子出身,那么,既然是王子,显然是有资格获取王位。不过,虽然有资格成为王子,但是也仅仅是资格而已,对于韩非子而言,他没有实力,更没有机会。韩非的祖父是韩襄王。韩襄王生了3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韩婴、韩虮虱和韩咎。韩婴是嫡长子,按例被立为太子;三儿子韩咎也是嫡出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儿子韩虮虱是妃子所生,但是却深受韩襄王喜爱。

不过,后来韩虮虱流落楚国民间,娶了民女生下了韩非。韩非从小就口吃,而且性格内向,平时也是少言寡语。尽管如此,韩非的才能非常高,在十岁的时候,韩非的父亲才告诉了他自己的身世。后来,韩非被楚王发现,并回到了韩国,以公子的身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和食邑。后来,韩国灭亡之后,韩非到了秦国,原本秦王对其非常赏识,但是这也受到了李斯的嫉妒,最终死于监牢。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辩驳。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

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他说:“韩非前来,未必不是认为他能够让韩留存,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 ”

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扩展资料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的生平是怎样的?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以“帝王之师”自居、或实际上扮演“帝王之师”角色的人物。若以其对帝王、并进而对历史所产生影响的深巨,来对这些帝王师排一座次的话,这坐第一把交椅的,恐怕非韩非莫属了。

韩非约生于公元前280年,为韩国贵族之后。青年时代曾与李斯一起,在儒学大师荀子门下求学。两位学生向荀子学了“帝王之术”,却都背离了老师所持的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成为“喜刑名法术之学”的法家人物。后来李斯先入了秦,而韩非回到韩国。

韩非有严重的口吃,不善于游说,于是就专心于著书立说,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去打动当政者。当时韩国已十分衰弱,韩非多次建议韩王采用富国强兵的方法,但韩王不予理睬。有个贵族叫堂谿公,对韩非说,讲法、术等学说是很危险的,劝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韩非则认为法、术等学说对国家有利,表示不怕因国君昏聩而加罪于他,要继续宣传法家的学说。

可是,韩非的学说始终没有被韩王采用,韩非就一直在家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被秦王政看到了。其时,秦王政正在准备完成统一的大业,迫切需要一套适合统治需要的理论。他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深表赞同,大为赏识。他感叹道:若能见到文章的作者,和他相处在一起,“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李斯告诉秦王,此文作者是韩非,现在韩国。秦王政遂下令攻打韩国,要求韩非归秦。韩王向来不重视韩非,见秦国兴师动众而来,竟是为了一介书生,便无二话,立即将韩非遣往秦国。

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国。秦王政十分高兴。但秦王政生性多疑,且喜怒哀乐变化多端,所以韩非入秦后,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

李斯对韩非的到来十分不乐意。老同学互知底细,更何况,早在荀子门下一起做学生的时候,韩非已表现出高于自己的天资和才气。李斯生怕秦王政将对自己的赏识与恩宠转移到韩非身上。如果韩非一旦被重用,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不久,韩非上书秦王政,劝他先伐赵而缓击韩。李斯和另一些大臣就乘机加以谗害。他们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宗室,他的心终究是向着韩而不向着秦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今天大王不用韩非,等以后时间长了再让他回去,那就给秦国留下一个后患,所以不如趁早找一个罪名将他杀了。”秦王同意了,将韩非交刑吏治罪。

李斯派人给已经下狱的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表白,但遭拒绝,只好饮鸩而死。这时是韩非入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33年。

过了一段时间,秦王政又想到了韩非,后悔将韩非下狱问罪,就派人赦免韩非,但此时韩非早已不在人间。

韩非虽然并未在秦得到重用,甚至遭到了杀身之祸,但他的学说还是对秦王政和秦的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嬴政统一中国前后许多重大的政治措施,都是按照韩非的理论来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