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外貌。外貌是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外貌反应出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比如精神、家庭、习惯等。交流沟通。建立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庭文化程度,思想等。建立信用。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就是信任。做人做事。那些令人羡慕的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一个人做人做事不好,最好敬而远之。展望未来。看一个人不能只看现在,如果一个人处在低谷,但仍然保持斗志,那么不管有多么的落魄,都值得尊重和交往。
如何认识他人
第一条:人们总是不自觉的地区分我们和他们 ,但两者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往往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以区分我们和他们。虽然划分我们和他们的标准是随意的、武断读的,但我们根生蒂固地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偏见。
在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时候问问自己界定的标准是什么。有一个XYZ模型,说的是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有特征X,那么,你就认为他或她是类型Y的人,如果他或她是类型Y的人,你就认为他或她会做出类似Z的行为。
卢旺达大屠杀中的格特露修女看来,如果你的鼻梁更挺拔,即你有特征X,那么,你就是图西族(Y),如果你是图西族,那么你肯定是有罪的(Z),所以你的命就像蟑螂一样是不值得爱惜的。
第二条.人是群居动物 ,这主要来自对生存的恐惧。在原始社会,单个个体大概率没办法生存,因此群居是首选。所有的群居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持内部的团结,人们会刻意地对外仇视。和别的的群居动物不同的是,人在寻找自己的“部落”时,没有一个客观不变的标准。
人的行为,不是由本性决定的,在很多时候是由情境决定的。社会心理中,认为人的行为会影响态度,而态度影响行为可能性较小。
但当前社会群居以不在那么迫切,正如《乌合之众》这本书中讲到的群居更容易产生盲目、冲动、幼稚、和各种极端化。反而更多的人在追求着个人主义。
第三条 基本归因谬误 ,所谓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海德是归因理论之父,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归因理论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对于迟到,我常归因于个体懒惰,不守时等,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1977)称为 基本归因错误
会犯归因错误的原因是,一.认知和情境意识 二.文化的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主要包括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和自我觉知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观察他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聚焦观点偏见指出当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当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时,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时真诚的;如果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头的角度观看,会认为嫌疑犯时被迫认罪的。
观点在随时变化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是,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同样对将来的预期也很重要,预期某人最近某一天的行为是,当前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时,他的性格似乎更重要。
最后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其目的只是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于他人。另一个认识到这种思维偏见的原因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第三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自由主义的教育让我们了解自己思维荒谬的地方,以期我们变得更理想,更加贴近现实。
最后一点感悟,人性从来都是在幽明之间的。不黑也不白,而是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未完待续
怎么认识别人?
一、多替他人着想。当他人遇到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自己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
二、要有豁达的胸襟。要有豁达的胸襟,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良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需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三、恰当的圆滑。前面说了真诚,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藏不住。要按照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看到兔子,要和蔼可亲。但是看到狼,就务必要保持警惕之心。不能学东郭先生。所以,对好人就要好。但是对你自己认为是坏人的人,也不要撕破脸皮,尽可能不得罪。
四、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人们都喜欢跟幽默的人在一起,因为可以让自己开开心心。所以,如果自己很幽默,内心也会强大,自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跟你交往。可以多看幽默的书,自己学着调侃,学会讲笑话。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跟你交朋友的。
五、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
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这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可能就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帮助别人,慢慢地彼此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六、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使自己的人缘变好?六招帮你提高人缘
如何更好地认知他人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只是让你能多付出一点汗水与努力,去成就更大的梦想。认识自己,锤炼自己,你的人生路,才会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首先要“认识自己”。即了解自己,这就要求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优缺点,敢于批判,敢于正视,这样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第二,要诚恳地对待自己。对自己的想法或行动要真诚对待,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症结所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对不能一味地自责,顿足捶胸,或垂头丧气,或对自己产生怨恨之情。
第三,要经常放松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不仅在工作上,在休息、锻炼身体上也要适度,做到有张有弛,适合于自己的身体。经常给自己身心松绑,做到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从表面看是宽容别人,其实是宽容自己。
在现实中,离每个人最近的是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自己。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与自己相处,那么,在心灵深处就有了幸福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