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列:
是整理的第一步,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整理。罗列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回顾和把握的过程。
2、分类:
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便于对比和有效记忆。分类同时也是一项技能,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从实质上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3、整理:
学生在罗列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类,然后用文字或图表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整理。学生对所整理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回忆,达到巩固的目的。
4、展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复习课是数学总复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经常听到数学教师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因此上好复习课显得既重要又困难。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在总复习中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他们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协商探究者。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复习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案。总之,教师不再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供应者”、“评判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其中的哪些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我们不知道或我们还想知道其相关的内容?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暴露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说说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缺陷。然后教师分析哪些知识缺陷属于大部分同学的,哪些缺陷是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的,以及产生缺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了解学生复习的起点,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确定复习内容进行复习,从而使复习课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
2.本节课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复习?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在程序(1)中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三、力求“保底”,力避“超限”: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程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1、课前进行食打底,提高课堂参与率: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2、调整心理状态,引导积极参与。
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对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学困生,通过友伴引导、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在复习中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开展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般引导学生从如下两方面科学地向他人求助:
⑴广泛求助。首先要求学生们转变观念,摒弃 “老师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唯一的咨询者”等观念,树立起“能者为师”的观念;其次,要拓展“求助空间”,要走出学校去求助,能主动向家长、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之,只要能有助于困难解决的就是我们的求助对象,就是我们的老师。
⑵合理求助。当学生们开展复习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求助。但是,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和适量:
一要适度。不能把碰到的所有困难都向他人求助,只有那些通过个体深思熟虑、小组集体讨论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仍无法解决的困难才向他人求助。
二要适时。在求助的时机上,不要一碰到困难就不论困难的难易程度,在主观不作任何努力的情况下立即向他人请教,这样比较容易造成依赖性心理,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要适量。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量,不要把求助当成解决主题的主要途径。否则,最后虽然解决了主题,但是自己思考所得的东西却廖廖无几,使自主性复习成了“他人复习”的代名词,本末倒置。
4、构建主体参与,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力,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复习的行列中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说、做、评”活动,参与到主题式复习中来。
1、看,即观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察,课中呈求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表象,为开展复习提供相对清淅的表象,为提取和组合表象奠定良好的基础。
2、思,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思考,分析解决主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
3、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组内认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在组间交流本小组研究的结晶,使复习的思路越辩越清。
4、做。让学生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研究主题。
5、评。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得到启迪,受到鼓舞。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进行相对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
四、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一)预习法:预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因为复习课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理归纳法:整理归纳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加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作如下分类、归纳:
(三)比较法: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了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以后,可以与已经学过的比较两数相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也就进行了复习。
(四)讨论法:讨论法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例如,在教完长方形面积后组织复习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长度的区别,教师提问: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长度和面积的区别,解决了作业中出现的差错。
(五)变题法: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 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例如,在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们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加法应用题,改变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减法应用题。通过变题,使学生搞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不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六)补缺法: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效率
一、自主梳理建构----展现个性化复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复习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上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首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哪些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逐一出示知识点,接着老师请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根据这类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要求整理出来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兴趣高昂,很快就出现了集合图、大树图、括号图等方案,最后经过新一轮的激烈讨论,形成共识、建构网络,并总结学习方法。
二、预设有效目标----重视生成化复习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预设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而且要重视生成性目标。如:复习立体图形时,不仅要让学生清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而且要知道这些物体体积计算方法及推导的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在设计中,教师想通过对物体的分类复习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运用及对事物本质的分析超出了原有的设想。
师:观察这些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可以将他们分成几类?
生1:根据体积计算方法,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分为一类,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圆锥为一类,计算方法为底面积×高÷3 。
生2:根据这些物体体积计算推导方法将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圆柱、圆锥分为一类,因为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生3:根据物体的形状特征,可以将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圆柱、圆锥分为一类。
生4:这些图形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体积计算都和底面积与高有关。
……
学生已能理解并合理运用体积计算方法,如果教师仍按照预案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意义何在?在下面的教学中,老师将侧重点放在了知识间相通之处的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上;同时在过程中,将少数有待提高的学生列为重点,这样用了较少的时间,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样教学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新的教学目标的生成,有时还需要局部调整甚至改变预设的目标。
三、把握内在联系----经历系统化复习
复习是综合性的,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因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本单元、本册书的内容或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要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合理地利用教材,又适时地基于教材和超越教材,适当地进行改变,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使教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如“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中教师将教材第96页第6题进行了改造,向学生提供了期末体检中学生身高的数据,并选择了其中一个小组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进行研究,给学生时间充分观察统计表,讨论表中所反映的情况;然后独立计算这一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讨论第三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1.25米和其中一位同学的身高1.25米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理:从第三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1.25米,能否推测班里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数据范围?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第三小组学生的身高在班级具有典型性,推断班级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25米,大胆推测学校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也在1.25米左右,让学生在实际中体会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四、设计有效活动----关注发展化复习
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发现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补缺提高”,形成知识联网,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单一练习,致使学生丧失兴趣或重复劳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更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效的梳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倍数与因数” 的复习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素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在设计中可简单回顾概念,放手由学生进行整理,形成网络。不同层度的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知识网络,但肯定有其合理性,对这部分知识的网络构建和分析,也就是对不同学生的分析,关注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动态,让每个学生“吃好、吃饱”,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使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小学数学如何让复习更高效
第一,主动学习。在老师还没有讲到新的知识之前或者是在学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教材的阅读,对知识进行了解。这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首先自己学习,在加上老师的讲解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或者是理解。对于新知识进行探索,用大脑去思考,不能了解的部分课上进行了解,这样对知识能够轻松的掌握。
第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思考的方式。有的学生对于公式、性质、法则都比较熟悉,但是要将这些问题运用到实际的题目当中进行解题,常常出现错误。这也是大多数的同学在学习中共同的毛病,学会将脑子中的公式进行整合,尤其是像计算面积这类题目,有好多知识是能够互通的,在平时主要积累,开动脑筋才能惊喜正确的计算。
第三,对于解题规律及时总结。对于数学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候注意进行总结,每做完一题就要及时的回想,这个题的特点、用到的基本图形、观察和想象转换的过程。如果曾经做过类似的题,就会将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步骤进行掌握,记住其中所运用的技巧。
第四,拓展思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给学生设置很多疑点,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此来启发孩子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灵活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五,善于怀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进行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可言。所以学生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首先起源于疑问和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并创新方法,是孩子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