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观念文化之根基。办学理念应在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筛选学校发展的经验,反思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和提炼办学理念。只有对学校历史与现状作充分的分析,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自身的适应性。办学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区背景,不能与学校自身已有的观念基础、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的基础。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也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办学理念所确立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可实

如何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都说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显然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一一校长的办学理念对一所学校的成功创办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那么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有哪些?又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去实践呢? 首先,要认识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关系。校长对于办好一所学校会有很多想法,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校长的办学理含,它受到校长的个人学识、阅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校情、社会需求等因素制约,同时,作为一所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其领导作用又影响着学校的群体特性。 办学理念是由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所组成。明确了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的异同点,就能在学校工作中方向性更明确,工作更系统。办学思想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更多地是考虑到学校整体的规划。教育思想是针对培养什么人的,是从微观角度阐述的教育理念,它更多地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办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办学理念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其次,要认识办学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如何确立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一、高校发展型态与转型的关系

高校发展型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进而定型,这才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状态。

二、起点与目标的关系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逻辑起点在于各种内外动力因素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外源动力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统筹分类管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内源动力在于高校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及办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也是办学定位、办学规划的根本体现。要放眼世界看教育、关注未来思教育、紧贴需求做教育。维护好高校的声誉、满足好学生家长的期待。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行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技能。

三、转型过程与评价的关系

地方本科高校能否顺利转型、进而定型,关键是制定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与审视方案的优劣。重庆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微博)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占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新建本科高校的1/2。我们首先制定了转型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以评审为抓手促进科学转型。评审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方案制定过程、方案主要内容和工作保障;二级指标14项,即:转型发展调研论证、程序审核、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办学结构、专业特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满分100,并规定70分以上为通过,60-70分为暂缓,60分以下为不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聘请教育部知名专家、市级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组,对6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进行了逐一评审。通过考核,有4所试点高校转型方案通过、2所暂缓通过。对试点高校是一次检验,对观望的其他本科高校也是一次振动,防止盲目性、防止滥竽充数。

四、高校转型与制度设计的关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起步晚、法制化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笼统而不系统,甚至无法可依,政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没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型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从“四大载体”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出发,建设一套法规体系,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布局、规划、资产、人事、准入退出、教师注册、教师待遇、教师引进、学籍注册、学生资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内容。

五、教与学的关系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打破“有什么就设什么”、“设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以教为导向”的思维惯势,真正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和进程,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让转型发展回归市场需求、办学理性和教育本源。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微博)借鉴德国模式,全面实施“双体系教育”,即:“技术实战+职场关键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最大程度模拟企业运作,对本科学生进行职场关键能力课程教育,并选拔部分具有软件基础和有志成为软件精英人才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战特训,使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职场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正在实现“中国根、世界梦”的追求。

六、转型与激励的关系

促进高校发展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就是把《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中。处理好办学自主、监督管理、评价激励的关系。特别是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发挥好“五个调控激励作用”。一是分类拨款调控。经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探索新的拨款机制和标准。二是专业设置调控。增加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计划调控。招生指标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倾斜。四是就业目标考核调控。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排名靠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停办等措施。五是院校设置调控。凡是要更名为“大学”的高校,或新设本科高校,必须是应用技术型学校。

七、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实施产教融合式发展战略,重在于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思考,我们于本月11日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明确了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就是基于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等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对接。

八、办学与需求的关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突破人才供需瓶颈,应当做到“五个吻合”。一是高校办学规模、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调整升级的需求相吻合;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吻合;三是高校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一线装备水平相吻合;四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生产劳动流程相吻合;五是教法训法与行业企业项目、案例相吻合。我们通过研制高校规模核定系统、建立高校专业动态核定机制、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系统培训等方式,力求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九、高校史与中国史的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之后,至今恰好110年,新中国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从110年、60年、30年这三个时间节点来看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概括起来就是追求“高大全”,

主要表现在: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规模定位越大越好、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北大清华。地方本科高校尤为突出,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同质、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就业率低、片面追求学术导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根源在于我国目前还缺乏清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十、高校分类与中国未来的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分类定位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以及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

基于以上十大关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编制出与国际化接轨的“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中国、服务世界的生机、活力和风采。让我们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从驻马店起步,逐渐成长、成熟和成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光明的未来!

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如下:

一、办学宗旨

作为学校,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提高成绩、留住并扩大招生量、唱响学校名气,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二、办学理念

1、依托国家课程设计要求,秉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围绕“为学生的全人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通过校本课程的教育实践,充分挖掘学府师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学校以“育人为本,特色办学,持续发展,教研立校”为办学思想,校风是“文明、求实、拼搏、进取”,教风是“敬业、爱岗、求索、爱生”,学风是“刻苦、勤奋、尊师、守纪”。叫响一个“敢”字,在弘扬拼搏精神中建功业。

3、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一流、校风朴实、教风务实、学风扎实的示范性精品学校”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学校尽力打造享誉大地的办学品牌。

学校办学理念有哪些?

学校办学理念有立德树人,诚信育人。健全人格,全员发展,全面发展,成全学生幸福快乐的学习时光,成全教师幸福美满的教育人生,成全社会对合格公民的需求等。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是学校校长的职业成长需要。

办学理念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首,追求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以培养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竞争的现代人为目的。

办学理念的发展

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理念。校长要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既要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要借鉴其他中小学甚至大学、幼儿园、文化单位的理念。

在借鉴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时,应重点研究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美誉度较高的学校,并比较其与本校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学其优点和长处,摒弃缺点和不足。

同时,在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之前,还可以聘请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院所、学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到校指导,以便校长掌握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的编制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技术,保证办学理念的科学性和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