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大部分鱼类洄游到达目的地所表现的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

一,生殖洄游:某些鱼类在性腺成熟发育过程中,每年在一定时期内集群,并按一定路线游向沿岸、河口、深海或上溯至河流等适宜的地方进行产卵,有以下几类:

1、只在海中进行,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

2、只在淡水中进行,如青鱼、草鱼、鲢、鳙;

3、有的由海洋上溯至江河,如鲥,大马哈鱼;

4、有的则由江河下降至海洋,如鳗鲡等;

二,索饵洄游:鱼类在育肥阶

洄游的鱼类有哪些

洄游的鱼类有:三文鱼、中华鲟、鲑鱼、鳀鱼、湟鱼。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 ,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生殖洄游),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食物(索饵洄游),有的是因为水的温度(越冬洄游)。

而除了广为人知的三文鱼是洄游鱼,我们中国的“水中国宝”中华鲟也是洄游鱼类,它们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的航道。

亲鱼(准鱼妈妈)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大约十年后,幼鲟长大了,又追寻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上游寻根产卵。

但是很遗憾的是,生殖性洄游鱼类在千辛万苦回到出生地产卵后,就已经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存活了,成为了大自然的食物。

洄游鱼类觅食:

前面我们都知道鱼妈妈在生殖期间是不进食的,所以在生殖前后或者越冬前后,鱼儿会进行索饵洄游,也就是到水草丰富的水域去觅食,储藏能量。我国的舟山群岛就是鱼类觅食的好地方;在横跨太平洋的赤道北部。

就有一平行赤道的赤道上升流带,绵延几千公里,那里的营养饵料如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和水母等特别丰富,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和金枪鱼等大鱼群,会沿着这条几千公里长的路线,进行索饵洄游。

它们成群结队,从美国西海岸出发,沿着这条饵料丰富的大道洄游几千公里,一路觅食直到亚洲东海岸外。

哪些鱼类有洄游现象?

大马哈鱼洄游现象

在海洋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大马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就成群游向河口,并以一昼夜四五十千米的速度,逆水而行,到离海洋数百千米的河流上游产卵。

它们在洄游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到浅滩峡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竟碰死于石壁上。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跋涉,体内脂肪损耗殆尽,憔悴不堪。

绝大多数大马哈鱼在射精及产卵后就死去,不能看护自己的后代。受精卵在河水中发育成小鱼后,顺水而下,回到海水生活四五年之后,又沿着父母经过的路线,回到河流的上游产卵。

鳗鱼洄游现象

生活在江河中的鳗鱼,却与大马哈鱼相反,它们长大以后要在海洋中产卵。鳗鱼在繁殖季节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它们遇到河道阻塞,无法前进的时候,会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重重障碍,奔赴大海。

鳗鱼在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之后,有的累死了,有的同子女一道回到故乡。

在许多情况下,洄游的鱼类是成群结队的。例如黑海里的鳀鱼就是著名的例子。

成群结队的海鸥,常因饱食了拥挤在海面的鳀鱼而不能飞翔,有时鱼群大量游来,竟使海湾淤塞。一百年前,巴拉克拉夫海港,曾因大量鳀鱼拥进,挤得水泄不通,大量的鱼因而闷死腐烂,臭气弥漫,竟然成灾,成了世界奇闻。

鲑鱼洄游现象

鲑鱼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溯河洄游鱼类,是一种相当奇妙的鱼类,出生于淡水的河流,却在成长期游入大海,在咸水的环境中长大、觅食,等到产卵期时却又跋涉几千千米,再一次回到淡水环境的故乡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在西雅图东方的鲑鱼产育中心,来自几千千米外的鲑鱼努力地溯游而上,与急湍而下的水流搏斗,偶尔一个腾跃,身长可达0.6米的大鲑鱼“刷”的一声跃上一米高的鱼梯,充满了动感之美。

在大自然中,鲑鱼的伴侣亲子关系是很令人动容的,在秋日的产育中心里,我们看见许多长相狰狞的奇怪鲑鱼,原来在长达几千千米的溯游过程中,鲑鱼会遇上千奇百怪的天敌,因此为了吓跑敌人,雄鲑鱼会在这段期间长出狰狞的下巴尖刺,尽职地护卫母鲑鱼。

而等到它们完成产卵责任时,便会满身伤痕地力尽而死,而沉在水中的身躯,便是日后出生的小鲑鱼的食料,小鲑鱼成长后再流入大海,等到产卵期再次回来,如此世世代代,绵延下去。

小鱼

鱼类洄游类型有哪些

鱼类洄游类型有很多,比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大马哈鱼、鳗鲡等等。它们的洄游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从一片海域游到另一片海域,有的是从海洋游回到淡水水域中,还有的是从淡水游到海里。洄游的目的也不同,有的是为了繁殖,有的是为了找食物,还有的是为了越冬。

不止是草鱼,其实四大家鱼都有洄游的特性,虽然完全生活在淡水中,但有时候往往会从一种类型的水体游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因此也被称为半洄游鱼类。而洄游的原因,除了繁殖外,也可能是因为需要越冬。

鳗鲡也是会洄游的,但它的洄游路线,和大马哈鱼这种正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淡水中,到了繁殖期,会游到海洋里产卵。和大马哈鱼一样,洄游的时候不会摄食,产卵后亲鱼死亡,幼鱼则回到淡水中。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中,但到了繁殖期,它们会溯游到江河的中上游去。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鱼对于盐度有一定的适应性,通常溯游期间不会摄食,完成产卵后会直接死去。

小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这种完全生活在海洋里的鱼洄游时往往分为多个种群,每个种群的洄游路线都不相同,而且不会混合。通常在繁殖期,会结群游到岛屿或内湾的近海岸水域,秋冬则游到深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