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是以“道”为本体依据,以“逍遥游”为实质,通过“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道通为一”的齐物论的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实现的,最终达到心如死灰,形同槁木的大自由。庄子的自由远非俗世随心所欲、不顾后果的行为上的自由,乃是离形去知,忘记自我的存在,与大道融为一体,精神获得绝对的自由,达到“我亦是道,道亦是我”的大清明的境界。
如何评价庄子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翻阅庄子原著及对庄子的研究文本过后,对庄子的人生观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庄子众多的故事中对现实的剖析、对矛盾的逃避、对人性的解说中,庄子的人生观展现地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可分为三大方面。第一: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第二:对所认识到的现实的解决办法;第三:在解决中的人生态度。而从这三个方面中所反应出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上,庄子看到的多是现实的阴暗面。在《齐物论》中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庄子的眼中,社会是充满心机的,与大道相合的言论就盛气凌人。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总是步步为营。而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的描述更是道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之慨。这种思想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在《人世间》中对螳螂挡车的描述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表面写螳螂挡车,不自量力,实则以螳螂喻人,以车喻社会。他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就属于“消极社会论者“ 很多人往往借助庄子的这种思想诋毁社会,消极处世,甚至逃避现实。的确,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公平,存在贪污腐
败。时下流行语“我爸是李刚”确实反映出了现实的问题。但是这些人只看到阴暗面,虽然与庄子有相似的消极社会观点,但在解决办法上却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中,消极主义者往往采取发表消极言论、作出过激行为(如杀人、抢劫等)、逃避现实甚至导致精神错乱等方法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
庄子认为人是不能和现实社会相抗衡的,所以在不能改变现实社会的情况下,庄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庄子人生观的第二个方面,也是他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就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庄子文章中“足性而乐” “恬静淡泊” "顺物随时" "逍遥自适" "去欲而安" 的思想俯拾皆是。与一般人抱怨社会不同的是,庄子着重于改变自身。现实社会并不能完美无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社会。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他崇尚自然,逍遥于尘世之外的写照。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虚名如浮云,变幻无常,辛弃疾根本无法把握。庄子选择"去欲而安" 所以逍遥自在。现代社会中,追名逐利依旧是主流,但是人往往活的很辛苦,何不放下贪欲,顺其自然,这是庄子的淡泊人生观。《逍遥游》告诉我们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鸟儿,也只能占据一根树枝筑巢:鼹鼠在河边喝水,撑死也只能喝一肚子水,又能够有多少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何等气魄!但仍然贪欲不减。落得个死后不得安宁,身体腐烂,要靠咸鱼味道来掩盖尸臭的下场。辛弃疾感叹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一个“名" 字,葬送了多少人。而当你参悟透彻过后,生活自是一番截
然不同的景象。鲁迅先生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 “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我想正是基于这种单纯的写作明志之情,鲁迅先生才能写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当我们千军万马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时,我们想的不就是要出人头地,将来名利双收吗?当我们拼命跻身学生会、班委时,不就是想提高领导力以此鹤立鸡群吗?当我们忙于巴结上司,点头哈腰时,不就是想要升官发财吗?当我们不顾一切往前冲,将法律、道德抛之脑后时,不就是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吗? 人生在世,有理想、有追求并不是件坏事,然而,为了名、为了利,勾心斗角、贪赃枉法、甚至折磨自己优势何苦呢? 人生本苦短,何不安安静静得享受生活。体会庄子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多一点退让,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和平,少一点骚乱;多一点精神追求,少一点物质狂逐。这也许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从《庄子》里学到的。疲于追逐所谓的金钱、地位,不仅自己活得累,有时候甚至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威海。日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联合破获了一起跨六国的电信诈骗组织,俘获了几百人。近日,马来西亚将几百米中国籍犯罪嫌疑人移交中国。且不说这些犯罪者给社会带了多大的损失,单单对他们个人而言,在未被抓获之前,生活肯定被担忧不安所充斥,即使白天光鲜亮丽出手阔绰,然而夜晚的日子必然是不安的。而在被抓获之后,几年牢狱肯定是少不了的。这一生就在担忧与监狱里度过,究其原因还是不过一个利字。为了所谓的物质利益,这些人违背社会道德和自己的良知,被利益控制了头脑,因而迷失了方向。此时如果他们能稍稍学习一下千百年前的庄子,在《庄
子钓于濮水》中庄子不愿意“为留骨而贵”,宁可象神龟一样“曳尾于涂中”。这种把名利权势、荣华富贵看作是负累,并不是一种对权势的欲望被熄灭之后所产生的怪僻,而是一种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特殊理解和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负累的解脱,换言之,这是内在生命价值的虚无化,而不是被名利所累之后的异化。 再想想这些被尘世物质所蒙蔽了双眼的人,他们该是多么悲哀。庄子认为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追逐利益而是人自身的存在于发展。但这种发展强调精神的提升。如果离开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禄,都只能是对人的无情的损伤和遭践。如其所言:“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天下自小人以至君子,都只对自己的生命作工具性的对待,都对自身的生命作了无情的遭践,都使自身成为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奴隶。君子、小人、伯夷、盗跖,在世人眼里,有天壤之别,而在庄子眼里,他们并不存在差异之分, 所以他才不会追求官场名利而独享受与自己的逍遥世界里。
总之,庄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日益被物质糜烂的时刻,庄子思想的作用更是重要,如果现代人能学到哪怕一点庄子淡泊逍遥的境界,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之路也就不难走了。
怎样看待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 , 主张人与自然合一, 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 对 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 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调整 心态 ,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 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 ,过平易恬淡的生活 ,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 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 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 一) 反对物役, 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现实的苦难, 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庄子认为 , 许多人 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 狂热地追逐名利, 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 成了名和利的奴隶。庄 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 , 弹千仞之雀”( 《庄 子?让王》) , 得到的十分微小, 损失的却是 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是可悲的。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 , 而 不 是 对身 外 的 物 质 财 富 的 占 有 。 庄 子 一 生 极 力 推 崇 至 人 、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 精神世界 , 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庄子告诫人们 : 生当乱世, 人欲横流,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 , 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 的人格尊严, 而只 有 追 求 “平 易 恬 淡 ”的 质 朴 生 活 , 做 到 无 知 、无 欲 、无情 , 超 越 一 切 束 缚 和 制 约, 遨 游 于 无 限 广 大 的 宇 宙 , 才可能维护人的尊 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这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特点,也就是庄 子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 二) 顺应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
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 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因此,人应该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才能保持人性的完美,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是一致的 ,人如无知无欲,就能保持本性的淳朴的生活 。 庄子在 谈到真人时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不谟士。”真人应不失常态、常情、常理, 回归自然本真, 保 持自然
本色。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人只有回归自然, 在自然中人的灵魂才能得 到净化,人的思想才能充实,人才能感到幸福 。人也只有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才能身心愉悦。其《天下》中“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是把个人融于宇宙, 从而达到我即世界 ,世界即我的完美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庄子确信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本身 是息息相通的,认为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要顺应自然天性, 发展自己, 但又不能随心 所欲, 妄自尊大, 强作妄为, 否则将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庄子的这种“天人合一 ”是可贵的,它在精神上将“人”从俗世提高到 “道”与“天”的高远 境界,从而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清灵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 是向下的、令人窒息的、拘束灰暗的人生。
( 三) 超越现实, 追求人生境界。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 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无拘
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绝尘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来, 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一种妙 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自由理想就是要“乘天 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逍遥游》) , “乘夫莽眇之鸟, 以出六极之外, 而游无何有之乡”(《应帝王》) 。庄子把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人称为神 人、真人或至人。
显然, 这种自由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而庄子式自由的魅力也正在于其不同凡响的特征,这种 魅力诱使人去追求, 因为 在 庄 子 那 里,自由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 可以通过 “心斋”与“做忘 ”的修养方式 ,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和心智活动,从而 达到 “无功”、“无名”到 “无己”的人生境界,努力成为真人、至人、神人,从而体验到自由带来的狂放的洒脱和深长的意味。
总之,庄子人生观思想的实质就是关心个体存在的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帮助人类摆脱人生的困境,倡导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越。庄子人生观思想揭示了庄子对人性、人生态度、人生意义及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反映了庄子对人文精神的积极关注和追求。尽管庄子人生观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 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但是对庄子人生观思想的扬弃,用其积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庄子人生观的积极思想对当代大学生 人 文 精神建构的现实意义
(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现状。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对自身的关注, 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体现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当 代大 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一样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缺乏人文精神, 大学生个体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反之 , 具备这种素质 ,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 , 大学生就可以扩大生 存空间 , 获得更多的机会 , 实现人生的目标, 实 现人生的理想,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 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高校注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探索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 培养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也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但从当前的现状看,在高校中仍存在着 人文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的倾向,大学生 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忽略,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较为严重,如部分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 碍;少数学生行为不文明,道德观念淡薄, 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缺乏人 生理想、缺乏成才的动力。大学生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从而导致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已到了严重的程度。
( 二) 庄子人生观的积极思想对建构当代大学 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作用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改造和回归作用,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开阔坦荡胸襟,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迅 猛发 展的社会环境中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 发展压力。一方面 ,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极大诱惑,使少数大学生心态浮躁,不能安心学习, 狂热地追逐名和利;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面 对学习与就业、人际交往与情感等诸多压力, 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产生心理焦虑,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甚至轻生。
大学生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庄子用自己 的 人 生实践展示了一种摆脱人生困境、进行精 神自救的方法 ,那就是超凡脱俗、笑傲人生。庄子对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对逍遥境界的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精神安慰。庄子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 守节操的高贵品德, 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 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 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庄子所阐释的人生理论及实践方法有助 于启发大学生思考人生、开拓人 生、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有利于使大学生开阔胸襟,拓展 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 ,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尽管大学生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但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大学生就能在任 何情况下从容自如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不会为荣辱所困扰, 被祸福所左右, 保持操守,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始终如一地向理想人格迈进。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观念,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空气污染等, 以及由此引 发的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 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的改造对象, 人改造自然 ,从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 同时,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以它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环境前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庄子反对物质享受的快乐建立在统治和 征服自然基础上的, 主张顺应自然, 谋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 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的理想生存状态。这正好与现代社会 进步要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相符。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难题, 深刻 反思传统发展模式, 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一思想也为大学生个体的 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顺乎本性地发展,避免外物或群体 对个性的压抑和束缚;又引导大学生遵循必然, 追求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与配合,利他与利己的统一,避免私欲膨胀、损人利己,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为个体或群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式。
3.有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追求人生完美的境界。
庄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是 “道”丧失以后的产物,不是最完美的道德,他希望人们跳出以 冀名望利为动机的仁义之举,摒除道德生活 中的形式主义和虚伪现象,将体现“道”之特性 的“抱朴守真”作为价值取向,努力超越当时世俗的社会道德。通过主体的不懈努力,以实现道德上的升华,趋近“上善 ”、“至善 ”的道德境界。可以说,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 大学生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综上所述 ,世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而这种社会关系又有特定的准则要求个 人遵守,社会道德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必需的道德素质, 才能为社会所认 同和接纳,以取得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资格,从而成为具备人的本质的真正的人。同时,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可以说,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也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实现。薄弱 、自理自控能力。
如何评价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
说实话,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唯物主义哲学上来看庄子的所追求的无所待绝对的逍遥游思想是绝对不存在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既有自由就会有束缚。自由是相对束缚而存在的,无束缚就不会有自由。但是庄子这个思想的出现,也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
庄子出生在春秋时的奴隶制瓦解时期,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他想要尽一切的努力来挽回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只是历史的步伐是无人能阻挡的。
如何理解和评论庄子的绝对自由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来说是一种出事的精神
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认为人想幸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道”“德”的方式,“道”就是老子讲的万物之母,“德”是物质的本来特性,庄子认为保持万物自身的“德行”追求万物的规律就能幸福.此外,庄子还是施惠的朋友,他俩都同意“天人一体”的学说,所以我就是天,天就是我,我只要顺其自然,做好人该有的特征就可以幸福了.而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的政治观:庄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是一脉相承的,主张一切顺乎道,顺乎德,所以不用帝王特意去做什么,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庄子最喜欢逍遥二字.
庄子的社会观:庄子认为整个社会是个整体,就像一个大鸡蛋,这个鸡蛋的内部不可分割,这个鸡蛋内部如何的孵化,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所以我们只要按照“天”的指示,慢慢的发展社会就可以了.
评价庄子的思想
评价庄子的思想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序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西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现在把上述两种宇宙观,缩限于人和自然及其关系上来讨论,我们先剖解主客对立的宇宙观,借此可反衬出另一观念之特点。
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评述庄子思想中的超现实的人生自由《庄子》
首先不要执著于现实社会中的是是非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因此要不遣是非,而是要因顺是非,即“亦因是矣”;其次要为人的知识划界,他认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强要用知识去认识世界,“天下皆以为大道为尽在己,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只会割裂大道,导致自己穷而不返,陷于困顿,“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可不哀邪;最后要注重内心的修养,要让内心即“真宰”时时刻刻保持着澄明之境,要虚而非实,才能做到应物无方,才能“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只要做到这些,在庄子看来就能够游心于世而逍遥。
这里要澄清一点:庄子并非是避世、不关心人民疾苦之人,文章有证:“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在这里,庄子批判了四种人,所以排出了一般人所说的庄子提倡隐居生活的观点;相反庄子提倡的人生处世方式是“入世而超世的生活”(借用二十世纪研庄大家王叔岷之观点),即人作为一肉体之存在,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要参与社会中的各种事情;但是人不能像儒家一样把自己的所有全部投入到社会中去,很有可能造成对万物自然而生灭的破坏,造成对大道的割裂,所以还要对社会保持一颗超然之心,不要陷溺于其中。
以上这些只是鄙人在读庄时的一点心得,对于庄子的哲学来说只是其尘垢而已,希望真心想了解庄子的,还请自己亲自督一番才可,所谓读书的收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的解读是很难替自己解答的。庄子有得意忘言之说,但是没有得到言之前,如何才能得意呢?
庄子的逍遥游:自由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的自由
天地间有形与无形之间,凡有运动演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均是不同物类的互相占有。人占有物质,同时也被物质所占有,人消耗物质,物质亦同时消耗人的肉体和精神。物欲上的刺激只能是一时之快,过完瘾后却更加感到空虚无聊。
其实,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上的享受更高级、更有滋味得多,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 健康 的生活。
当你拥有一个物质的时候,要能清楚地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个物质,譬如说你有一栋房子,住在这栋房子里会让你感觉到快乐,因为这栋房子提供你生活的安全感,或是提供你视觉上的享乐,你可以看到山水,并且感觉到周围的环境带给你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时候你就是拥有物质。相反,你买一栋房子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地区要修地铁,房价要涨了,或是这边的房子值得投资,钱途看好,这就是一种物化,房屋的价值不是由你在主控,你是被物质所拥有的。
如果你读过《小王子》,就会很清楚孩子所形容的房子的美与一个功利的商人形容的房子的美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于自己要坐卧起居的地方,只是关心价格,就不会得到拥有那栋房子真正的快乐,就好像有钱的人不一定快乐,如果他只是拥有空洞的数字,他的精神是匮乏的。
精神统领着物质,现在的人重物质和利益,却不懂这个道理,把精神踩在脚底下去追求物质,实在是愚蠢又短视。精神是能量密度,看上去无形,最终的力量却来自于精神。精神能量高的人拥有的一万块钱与能量低的人有一万是不同的,这就是有的人的钱不经花的原因,钱太虚了,钱上的能量不行,管不上什么用。
在现在这个物质为主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全扑到能带来享受的物质上去,可想而知精神自我要滋长起来有多难。
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因为缺了精神自我,无论在做什么,有什么成就,内心深处总有一个问句解不开,也就不能活得深刻,活得值得。
精神是生命力,是树干,没有精神的人是平庸的,也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挺立起来。精神是独有的,即便没有人理解,内心深处是深深的自信、坚韧与自我成就。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内在精神的品质如何,高的品质打造高满足度的人生。关云长为什么受敬重?一身浩然之气,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这种价值首先体现的便是精神力量。
生活之苦,苦在执着,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人生本过客,何必太执着?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人们却总是不该忘的忘了,该忘的不忘,岂不是烦恼自伤其身?人生虽然有很多的无奈和不平等,但还可以追求心灵的逍遥,不被他人所累,不为外物所苦。
人,一简单就快乐,一快乐就简单;一复杂就痛苦,一痛苦就让生活变得复杂,然而,简单的人却寥寥无几,复杂的人却熙熙攘攘。想得太多就会感到异常疲倦,这是因为你对自身精气神的能量无意识地滥用导致你身体的能量透支了。不需要想那么多,更没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停运转的机器,只要别构思过度就行,老是在构思过度中度过,就会人为地徒增许多烦恼,给生活造成许多累赘和包袱。
一个人的痛苦多半来源于妄念,或许是追求了自己不该追求的东西,内心便不安定。你苦苦追求,求而不得,又迟迟不肯放下,内心波澜四起,痛苦万分。而其实,你追求的很多东西并不是生命所必须的,也未必是契合自己秉性的,真正追求的当是心灵的自由。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满足了,那个就会冒出来,被欲望拿捏的人就像背负枷锁的囚徒,永远不得解脱。若要寻找内心安宁的方法,先要拔除心中的毒素,毒素的阳面是心绪散乱,阴面则是欲望丛生,正是这两种毒素植根于心,搅扰得人们不得安宁。
佛说:
万事万物,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这都是世间的规律,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和挽留。纵然再执着,再难放下,人也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得失荣辱,名利权位,都是过眼云烟,随缘放下,生死自如,知足常乐,无论贫富,苦与乐皆在迷悟之间。
真正地把注意力转入内在,将心灵从锁闭的世俗观念中超拔出来,开始聆听内心的直觉和声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越是遵从内心的直觉——高我的声音来生活,就越会感到快乐、幸福、满足、成就、喜悦、宁静,并由此会渐渐不再听得到外界的声音。其实,高我本就是这些无形无相的能量,它一直都在,从不曾离开过你,只不过你长久以来过于关注外界的声音而不断抗拒它。
《庄子·齐物》中一句
世间事物的区分原本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相对的,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既是彼,又是此,没有彼,就不会有此。庄子作为一个智者,看清了世界的荒谬,那些是非、物我的争执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的封闭格子框住了自己的心灵。一旦心中舍离了对是非对错的执着,心性的潜能就自然能被开发出来。
《庄子·齐物》中一句
从宇宙的宏大视野上消融了天地、万物与我,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从而臻于主客一体的境界,这个境界也是庄子精神的一个维度。
比方说,婚姻、爱情、工作、物质、金钱、学业等都是客体,人因为内在自我弱,主体弱,就把生命的重心转移到外在客体上,认为钱多了,生命就轻松了,找个好的伴侣,生活就幸福了,读书好,学历高,生活就有保障了。而真相是,主体如果不行,客体也很难好,毕竟主体才是本质,主客体能量是匹配的,主体不行,客体发展不出来,即便找到了不错的,主体的弱也会拉低客体的质量,更为糟糕的情况是主体把客体给拖死了。
在现代 社会 里,人们可能从幼稚园开始,就已经被世俗的“用”不断地灌输概念,要有用、不断有用,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多少人被世俗的“用”字所限制住了。但人真的一定要成为有用的人吗?也许“无用”才是最本质的追求,“无用”其实是回来做自己向往的那个生命状态,当然,这在世俗中是非常难的。
而其实,人的生命是可以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起,没有沉重的东西、没有捆绑自己的东西、没有压迫自己的东西,至少在心灵上是逍遥且自在,能够让自己跟宇宙里一株小草、一朵花对话、一片云对话,并由此会收获生命最深的领悟。
生命与我们从来都不是隔离的,不是我们给生命什么,或生命给我们什么的关系。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要参与进去,与生命在一起,这个生命每一刻都在与你讲话,每一刻也都有回赠。
所谓有用无用,全在于人,你会用,就能用、并有大用,不会用,就是无用。庄子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印证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就是“使己不限于一用”而误人生,而应该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不会被伤害、不会被辖制、不会被奴役的“无用”状态,从而一处无用,但处处可用。
云淡风轻,旭日初升,河面一叶扁舟,如此画面,让人想起庄子的美丽句子——泛若不系之舟 可以像一艘没有绳缆捆绑牵系的船吗?真正的宁静,不在于山水,而在于自己内心的自在逍遥。
庄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终极指向。在天地之间“逍遥游心”,聊以慰藉人生苦短,拯救心灵于困苦之中,在平凡生命的深处洞见心性的光芒。
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烧汞炼丹,画张符就可以“发行融资”的行为并不是道家的道义。深入地了解道家的人会感觉到道家更多的成分是哲学而不是宗教,是对整个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次揭示,也是道家文化的真谛。
任何时代的文化里,都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心为主,如何让心活得好,人活得自在,这种文化智慧永远需要,也永远不会过时,这不在于形式,不在于做什么,也不在于城市还是乡村。
大隐隐于市,吾不敢自称是“大隐”,但一直向往着过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笔者一直都对古风情有独钟,也曾感慨过自己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财富的裂变,职场的漩涡, 时尚 的变幻……似乎和我无关,愿吾出走半生,归来后依然固守着晨钟暮鼓的悠然。
作为21世纪的我们,怎么看待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思想?
“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逍遥游”这个听起来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的确如此,《逍遥游》的位居首篇无意能够显示出某种意味,譬如它可能是立说的宗旨,或者作者可以要突出的某些内容。通观全篇,更多的是会发现,“逍遥游”是庄子一生追求的目标,更可以说是庄子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写照。 一、庄子与“逍遥游”“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已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闲自得之意。而庄子所要表达的逍遥不是形体上的逍遥,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它只是想像中的逍遥。庄子所表达的逍遥是和我们目前所理解的逍遥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哲学思想,其表示人生处世的一种世界观。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歪里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静养,人应该融入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还提出要忠实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就会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它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在《逍遥游》的开头,庄子就以一种恢宏远阔的气势,以一种宽广博大的情怀,把人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在此,庄子描绘了一个广漠大气的世界,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超妙的感觉,同时也是人的心灵舒展开放。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天地,他不仅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洒脱和豪迈,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冷峻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二、庄子的逍遥理想庄子真正关心的并非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个人的身心自由。从理论上说,人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事实上看,却无人能够自由。人生在社会之内,总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针对如此的困境,庄子提出了无用之学和游世之说的避祸之道。首先是无用之学。“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这是庄子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生动描写。如何免刑,庄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无用”。所谓“无用”就是指不被权势者所用,但是无用并非永远有效,有时还是归于无效,于是庄子进一步提出了游世的思想,主张“乘道德而浮游”。游世者,游戏人间也。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怎样才能逍遥呢?只有“无待”。有待则必为外物所役,如“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如何才能无待呢?只有“无己”。有己则必有所待。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是无己的,神人是无功的,圣人是无名的,这才是最高的境界。三句之中,“无己”是关键。在庄子看来,功名是不应追求的。无论是说大树还是大瓢,庄子说的都是大人,有一个大心的人。大心就是忘我之后的心,摆脱世俗追求神性的心。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它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空间,即便你到了一个荒漠,找到一颗大树,如果你的心是拥挤的,或者被物充满的,你仍然不会获得逍遥。无何之有乡言的不过是一个心境,这是心遗忘了世界遗忘了自己以后的一种状态,无功无名无己之后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心中无物,心中无人,心中无己,一切都消失了,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它看作室绝对意义上的虚无,因为在这个虚室中,可以生出光明。生命的意义正在这里呈现出来。三、逍遥观的影响庄子议论“逍遥”,主要是怀着一颗忧患之心论述人与物的相处往来,希望可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在阴、阳、风、雨、晦等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翱翔,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以其玄妙高深的“道”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高远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不但为丰富和深化中国文化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当今,对于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有着深刻地启示。在当今社会中,“逍遥”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逍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其负作用也是随之而至,想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逍遥”,还是得效仿古人。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无待之境,就要做到物我两忘。套用现在的话就是大公无私。群众没有私心,就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干部没有私心,就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从而实现个人的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倡导了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这种逍遥姿态,其中蕴含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们以理性意识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人世间的不同答案。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产品的开发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如果我们局限在陈旧的思维框架中,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把庄子这种独立超然的思维品格运用到现实的求索与思考中,就可以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帮助人们形成超越现实的心态,增强积极思维、勇于攀登勇气,培养不畏险阻、不怕挫折的心理品质,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敢想敢说,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对世俗观念进行大胆地批判,在天地之中确立自己独立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画长卷中,庄子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人格修炼,他的审美追求影响和改变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逍遥游》中,庄子所反映的逍遥观念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深入的,他在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中心旨趣。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个特定的精神领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未来将越来越显现其存在的价值,并最终得到价值的回归。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庄子的《逍遥游》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消极混世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庄子的逍遥游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吸收、利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