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地主官僚统治阶级,而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新王朝大都采取缓和农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比如典型的汉明朝。而很多农民起义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和落后性,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体制所决定的。同时农民起义带来大规模的战争破坏,战争也多发生在北方,也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打下了基础。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以后的经济格局。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评价,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史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每一次农民起义或使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或使王朝的统治政策有所调整,总之,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史学界涌起了一股新的潮流,认为农民起义最大的成果也只不过是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而且每一次过后都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倒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而农民起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史学界几乎没有人再关注农民起义,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淡出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指出:元末的农民起义“尽管他们的起义形式毫无新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史书上,将永远的纪录着: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而且,他通过细致地描写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心路历程,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时,那些农民被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它的灭亡。
这是他们的宿命。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笔者认为,当年明月通过分析元末农民起义得出的这个结论,是非常中肯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诚然,由于中国农民的局限性,他们起义的目的,只希望有一个好皇帝,能够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困境,历史并没有赋予他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使命。至于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这是不可避免,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现在怎样评价农民起义

评价不高,原因如下:
中国古代大部分都是流 寇式起义,这种起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但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反而破坏生产力。
之所以是流寇式起义的原因,也是很简单,在起义开始的时候,都是统治阶级强,而起义军弱,所以无法占领根据地,只能采用运动战,但是运动战一打起来,那就是蝗虫式的掠夺和破坏。
以李自成起义为例子,由于明朝强势的原因,李自成只能运动为主,所以在游击战区域采用破城掠夺粮食,而后用粮食胁迫流民的方式(即老营在内,流民在外),造成浩大的声势。靠蚁附攻城,夺取更多的城市,掠夺更多的粮食。
如果碰到强大的坞堡,不能攻取(或攻取难度较大),则绕堡而过。
这样就形成癌症式起义方式,抢光了河南抢河北、抢光了河北抢山东、抢光山东抢南直隶。如果没有城市可攻取,没有粮食可抢,那自然全部灭亡。
而抢过的地方,则不事生产,也无法生产,因为三年不纳粮(甚至终身不纳粮)嘛!这就造成千里无鸡鸣的后果。
没有了核心根据地,自然是清兵一来,一溃千里。

怎样评价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中国几千年的革命史都是农民革命,周而复始,具有以下特点
1,农民作为历朝被压榨的最底层,是革命的原动力
2,农民革命成功后,由于农民阶层的局限性,迄今没有什么系统的突破,结果是改朝换代,换汤不换药
3,由于没有真正的变革,农民政权又会走到下一轮农民起义

怎样评价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正面解读就是有着积极意义,农民起义有着先进性,代表着劳苦大众的觉醒。就比如 太平天国起义。
个人解读: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根本就没有,有的也是零星的占山为王。所谓的农民起义也是近代才是成为名副其实。古代中,所有的起义都是由着上层人物带领,依靠民情之后带动改朝换代,就如一句话来说,只不过换了一批人来统治天下,而且初期都是清明的,中期是混乱的,后期的问题爆发,再一个轮回。里边由着必然性。

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但是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导致大泽乡起义失败。
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打击了地主阶级。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 ,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意义:①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首创精神,树立榜样。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汉初“布衣将相”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却少有成功,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社会的基础。

论及农民起义,一般的评价只有两条:其一是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打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二就是农民起义由于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产生不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因而注定失败。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朝的覆灭,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农民起义多不胜数,他们失败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但是通常都有着几个共同的特征。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缺少一个代表先进性的政党的领导,缺少一个共同行动的纲领,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破坏性。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本身就没有明确而远大的目标,他们或为个人恩怨,或为能吃饱饭、活下去,目标比较原始、单一。

《水浒传》中宋江为了造反有理,招揽人心还祭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缺乏斗争纲领,没有奋斗目标的农民起义,其组织的严密性可能连梁山都不如。一些农民起义干脆连口号都没有,属于打到哪算哪,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任何规划。一旦遭受统治者有组织的军事镇压,整个起义团队就会一哄而散。

一般农民起义前期,由于实力尚不强大,为了生存,领袖们往往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可是一旦起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占据了一定的地盘,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就暴露无遗。还没有对统治者形成致命威胁,起义军的领导者就开始称王称霸,建立起了与统治者本质无异的小朝廷,进而对手下加官进爵,大搞享乐主义。

这样急功吉利的心态,势必催生出内部集团的腐败。这样的腐败分几个方面:一是领导层内部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二是打着均富济贫的口号抢夺财物,将财富掠夺到自己的腰包;三是首领之间争权夺利,或者自相残杀,忘记了起义的初衷。

陈胜先是与吴广分兵,后来又授意吴广身边的田臧,收买了吴广的车夫,将吴广杀害,自己独霸了起义军的领导权。

今天的作业:如何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所以说,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