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内

哪一遗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

二里头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系统的考古发掘,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

目前为此,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遗存为:约有十座经勘探发掘为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在一个区域,可能为宫殿遗址;宫城内的宫殿有中轴线,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几进院落;在宫殿南,发现了一个用围墙围着的青铜器和绿松石等高等级器物的手工业制作作坊,可能是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围绕中心区域的四条街道以及街道上双轮车的碾压痕迹,可能为九宫格的都城街道设计。以上这些代表了这座超大型的都邑遗址的规模。在手工制作作坊发现的器物有:一个牙璋;一个青铜斝;一个青铜盉;一个青铜鼎;一个绿松石龙形器,这些组成了一个大型器物群,展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代表了中国统一王朝的先进技术与文明。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与伊洛河之间,据说其卫星影像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还要大于此,且空间布局较为复杂;二里头还发明了一系列政治理念,包括和等级身份相联系的一整套青铜容器,主要以酒器为主。青铜器的数量的等级差异的政治性发明,源头就在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六十年进行了四十多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平均一年发掘500多平方,先后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中小型房址、青铜冶铸作坊,出土了有着成组的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随葬的贵族墓,建立了以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分期和谱系框架。

根据专家推测,二里头时期应该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叫做王国文明的阶段。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后商,学者们长期以来却聚讼纷纭,争议不休。

对此二里头遗址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考古发掘,如果仅是发现以上这些实物与遗存,能够显示证明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夏朝国都吗?它能代表华夏民族璀璨的文明与文化吗?

我们知道,夏朝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得到了舜帝的赏识、获得万国诸侯的拥戴,而建立了夏朝。二里头遗址坐落于两河之间,一场大雨就可以让这个城址遭受洪水的侵袭,轻者被淹,重者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个城址可以体现夏朝大禹的治水理念吗?

大禹为治理天下洪水,禹迹九州,大禹如何把自己的国都选在如此凶险的位置,毫无水利与水害的基本常识,又如何代表夏朝呢?

作为一个王朝的国都,护城河是任何一个城市的必备基本设施,不仅可以进行军事防护,更重要的是在远古年代,可以预防猛兽的袭击,是一个城市防洪与排污的主要渠道,二里头遗址的护城河系统有吗?

夏朝国都是一个王权的象征,其宫殿建筑必然以永久建筑为标志,没有瓦砾这种耐日晒雨淋的基本材料,茅草的屋顶,超不过十年就要腐败,更不要说一场大风可能让它顶飞房塌。生活居所都无法保障的部落,能够建立统一稳定的王朝?积累灿烂的夏朝文明?

夏朝的文明遗址……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

是夏代都城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

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

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

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

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

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

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寻阝,据历史学家考证,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继位以后,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务朝政,整日只知游猎玩耍,导致东夷部的后异乘机反叛,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寻阝,赶走了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

太康失国以后,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往东方,不久很快死去。

仲康的儿子相依靠其它东方诸侯残存发展,处境困难,最后在相的儿子少康时才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少康复国”。

少康恢复夏王朝统治以后,夏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滩,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均都臣服于夏的统治。

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寻阝。

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显然就是洛阳所处的位置。

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亦即史书记载的斟寻阝。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斟寻阝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我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方位,判断夏代的斟寻阝就在我们洛阳。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寻阝,这一点才成为不争的事实。

研究表明,洛阳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

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内容丰富。

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

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

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埋葬的奴隶,其形状各异,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

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惨忍。

夏代奴隶主暴虐无道的统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广大奴隶的拼命反抗,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的奴隶主统治,甘愿与其同归于尽。

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东部的商族兴起,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统治,夏朝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历史以后终于灭亡。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夏王朝的重要的遗址有哪些?

重要的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陕县七里铀,山西夏县等地。

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形态中,开始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玉器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方面继续统治人民的思想。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形制庄重、风格独特、超凡脱俗,证实是夏代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种类有玉圭、玉璋、玉琮、柄形饰等,为王室专用,烘托出贵族气氛。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期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66037007376

夏朝历史遗迹知多少?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 ”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夏侯氏活动区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 ”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夏朝活动区域地图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 ”后”,去世后称「 ”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 ”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南眺箕山、北依嵩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8年前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有专家称之为「 ”禹都阳城”。 王城岗遗址 作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2002-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及周围的遗迹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以探索王城岗城址和相关遗存的性质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这座大型城址。 在2004年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并在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进一步表明该遗址的重要性。 王城岗遗址平面图 王城岗小城(王城岗二期)的年代,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新测的王城岗二期的14C数据(均为树轮校正年代,下同此),WT157奠6为2132—2082BC,WT179奠8为2128—2084BC,若取其中间数值,前者为2107BC,后者为2106BC,由此王城岗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2世纪。这2个14C数据年代值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王城岗三期WT31H92的14C数据为2090—2030BC,取其中间数值为2060BC,即公元前21世纪;王城岗四期WT124H536的14C数据为2038—1998BC,取其中间数值为2018BC,亦为公元前21世纪;王城岗五期WT107H233的14C数据为2030—1965BC,取其中间数值为1997BC,即公元前20世纪。王城岗三期至五期的几个14C数据年代值均已进入夏的纪年范围以内。 王城岗遗址立体图 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3至4月、1999年、2000年对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2002年至2005年10月,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 新砦遗址 正在进行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认为,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遗址,极有可能是中国考古界苦苦寻找多年的夏代开国之君夏启的都城。夏启结束了尧舜禹时代盛行的「 ”禅让”制度,是传子制度的开创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启是真正的夏王朝开国之君。夏启之居的初步勘定,不仅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一项重大发现和突破,对于探索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即中华文明的形成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2001年10月,国家「 ”十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后,考古工作者将寻找夏代早期文明的目光锁定在了新砦遗址,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一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城址内部不仅发现宗庙性质的大型建筑,还发现有加工骨器的手工作坊区,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众多,做工精美,而且规格很高,反映出新砦城的都邑性质。 花地嘴遗址: 花地嘴遗址原名"水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发现于1984年,发掘于2004年6-8月。遗址中现存"新砦期"时期遗存的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左右,共发现重要遗迹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花地嘴遗址的发现会对早期夏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探索夏代早期城址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花地嘴遗址 花地嘴遗址它的发现使学术界对嵩山、万安山以北等地区的新砦期文化更加重视,继而加深对早期夏文化研究。同时由于这一地区正好位于诸多文献中记载的与夏代早期"五子之歌"有关的"洛汭"地区,所以它的发现亦会对早期夏史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对探索夏代早期城址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里头遗址: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宫城位置 二里头遗址宫室 按照现有的「 ”主流观点”,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遗址被视为「 ”禹都阳城”,新砦遗址为「 ”夏启之居”。有学者根据二里头文化早期中包含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的情况,认为二里头遗址是「 ”后羿代夏”以后的夏都,或根据《竹书纪年》中「 ”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记载,认为所谓的「 ”斟鄩”从「 ”后羿”到「 ”桀”的较长时间跨度相当于夏代中晚期的绝大部分,二里头遗址则相当于史书中记载的夏都「 ”斟鄩”。 「 ”夏王朝”体系: 考古序列:八方遗址 → 新砦遗址 → 花地嘴遗址 → 二里头遗址 古史序列:禹都阳城 → 夏启之居 → 太康失国 → 后羿代夏以后的夏都,或「 ”斟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夏朝 ***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列表 《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