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1、引用很多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的论文。

2、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传统的儒家看法不一致,如李林甫等。这种不一致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这套书本来是教科书,涵盖的面很广。

缺点:

1、外国人对中国的东西不大理解,经常会犯一些很低级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写宇文化及是北周皇族之类的。

2、在阐释制度这方面不够系统,必须看其他教科书。

<剑桥中国史>写得好不好?值不值得一读

《剑桥版中国史》是一套丛书,从秦汉一直写到清朝,有好多本的。我最近在看《剑桥版中国明代史》,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才看到第三章,感觉写的内容很冗长,也很啰嗦,而且让人看起来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一样,没有国人写的《中国通史》好看,建议不要买。

1 这套书写得好不好?——不是很好,很冗长,乏味。

2 值得买来收藏吗?——看个人喜好,个人觉得没必要。

3 书中有没有不同于国内史学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剑桥版的中国历史和国内的历史差不多,只是书写出来的风格不同,读起来比较生硬,毕竟这套丛书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4 作者的文笔好不好,讲述历史事件文笔流畅吗?不会东拉西扯,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吧.——思路不清晰的,肯定会看了后面就会忘了前面的,他里面的线索拉的很宽。

以上就是本人看过之后的感受,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谢谢。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如何评价隋朝的呢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剑桥中国史系列怎么样?

很惭愧,我本人还没有看过,以下是我听来的一些评价.
客观,毕竟是外国人写的,而且是比较专业的角度,所以据说是很客观的.
全面,有人说比我们自己的一些史书都要全面,很多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们都有考证.
针对性广,据说语言通俗易懂,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及教育都合适.
个人想法是值得一看,我也有翻看的打算.

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哪个系列更好?

哈佛大学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简明、清晰、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通史,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找到了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请另外三位西方的汉学专家,历经近10年,共同完成了这套代表着世界中国史研究成果和水准的《哈佛中国史》。

中文版的引进、翻译和出版,又经历了10年筹备、5年编辑。

作为哈佛大学出版社的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叙述了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

全书依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6个时期分成6卷,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亡。

面世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文学评论》盛赞这套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作者均为学界权威:

卜正民(上图左)享誉全球汉学界的史学大家,曾任教于多所大学,主要研究亚洲历史和文化,《哈佛中国史》的主编。

陆威仪(上图右)师从何炳棣,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一个人就完成了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

迪特·库恩(上图左)德国汉学家,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

罗威廉(上图右)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

四位顶尖汉学家以全球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来讲述中国历史,吸纳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城市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

这套书在学界深获好评。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多位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

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著名学府,更是将这套书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参考书。

如果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剑桥中国史》是由多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专业性很强的通史,《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则均由一位学者独立撰写而成,文风通贯,定位和风格更接近日本讲谈社出版的10卷本《中国的历史》。

以3本书为例: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秦汉卷,不仅讨论了秦汉帝国儿童的生命、寿夭、健康,还通过儿童讨论了“孝道”与“政治”。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唐朝卷,作者指出茶叶和糖这些非粮食的“消遣”食品在城市广泛出现,满足了城市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茶叶在唐朝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饮品,与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佛教寺院饮茶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元明卷,作者用严嵩被抄家时的财产簿、《吴氏分家簿》、耶稣会士被没收的物品记录等材料,直观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家当和各色人等的一般经济状况。

读这套书,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而大众读者则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

卜正民年轻时曾问中国史学家朱维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先生打了一个比方:

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外国学者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而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独不知道这间房间坐标何处。而外国汉学家,能告诉我们房间的位置。

从此卜正民坚定信念,在中国史研究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

书的封面,选用了最能代表每个朝代的图像或是画作,来展现当时的精神气象。

秦汉卷用了兵马俑,体现了大一统的帝国气象;

唐卷选用了敦煌壁画,展示当时在世界上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的繁盛景象;

元明卷上的龙,取自明朝嘉靖年间洒线绣的“金正龙方补”。

卜正民教授在书中从关于龙的记述入手,发现史书中关于龙的记述越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这真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

外包装采用灰色函套,图案烫金,大气经典。

中文版推出后,北京大学邓小南、张帆、赵世瑜,清华大学李伯重、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夏明方等20位一流的中国历史学家,联袂推荐这套书:

卜正民等四位欧美顶尖汉学家,以极强的历史概括的手笔,将书写历史看作是邀请人们走进一个房间,任由来人观察这个房间里面的东西,从每一个方面去照应不同的观察者,从微观到宏观,这样的历史,当然能够吸引每一位大众读者。

《剑桥中国史》对于初级历史爱好者来说意义大吗?

建议你看,《剑桥中华民国史》,我考历史学的研究生,看过这一部,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在: 第一、他不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民国这段历史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不像一些史书含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这个你也知道,历史是后世王朝对前一朝代进行的总结,...5292

剑桥中国史符合历史吗

符合,特别是1911年之后部分,因为正本清源。

第一是便于查找到准确的史实,这套丛书每一个专题的作家,都是历史学大家,治学非常严谨,对历史数据做了很多考证和分析,对于那些夸大的数字,比如白起在历次战争中斩首的人数,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严重夸大了),不像中国的历史书直接引用《史记》。

第二是最根本的,就是教我了西方历史学的治学方法,即不是以记录历史事件,提供一个个细节为目的,而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诸方面从宏观上看待历史。另外,写作的心态非常平和,没有任何民族感情色彩。再有,它们对战争看得非常淡,比如秦汉部分一千多页,讲到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几乎没有细节,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只有一页纸左右,但是对于农业耕作技术,却描述的非常详尽。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个人喜好吧。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与剑桥没关吧。——《剑桥中国史》
作为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组织者,费正清还做了很多有益的学术普及工作。他主持编写了有关“东亚文明”“中国问题”的教科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主持编写过一套15卷容量的《剑桥中国史》,中译本为《剑桥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及《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从1966年开始策划到1991年最后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付印,为时共25年,每卷都由学科专家执笔,最后由资深编辑总成,向世界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堪称为一项有影响的垮国工程。这套书凝聚了费正清的大量心血,他不仅担任主编,而且也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自1966年始,他与来自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国研究专家为《剑桥中国史》撰稿,使这部巨著基本上反映了当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从1985年起,这套“超级专题论文集”(费正清语)的中文译本的各卷在中国陆续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留心学术前沿的人会注意到,这套《剑桥中国史》,尤其是晚清、民国以来各卷的某些观点,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