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读式,郑重宣告。对规整性的要求最高,口腔控制的力度最大,气息控制最强,口腔控制力度最大,语流的速度最慢。既有发布新闻的新鲜感,又有发布重要消息的严肃感和持重感。适用于公告、通告、讣告、名单、命令等。要求:气息沉稳、匀畅;声音通畅、坚实洪亮,不强调音色多变;口腔控制的力度较大,字正腔圆;

2、播报式,规整自如。它是新闻播音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适用范围很广。既有报道新闻的准确简捷,又吸收了自然语势的轻松自如,是介于宣读式和谈话式中间的一种"半书面半口语"的语言样;

3、谈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是怎样将要播的稿子念出来的?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是按照提示器念稿子或者临场发挥。播报的时候,支持人面前有个提词器,一般的节目的导语,或者已经发生了的一些事情,一定时间的新闻,会有原原本本的稿子直接通过提示器映射出来,主持人们只需要照着读就好了。

但是想要主持新闻联播,可不是只照着稿子读就能应付得了的。因为会遇到很多的突发新闻,所以新闻稿根本就来不及输入提词器中,一切都是要靠着播音员的个人素质和反应能力了。

其实提词器在这个时候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仅仅是罗列出时间和一些关键词而已,对于新闻播报的任务,要靠主持人进行逻辑的衔接以及词语的联顺,然后把一则新闻完整的报道完。

扩展资料:

据统计,如今《新闻联播》中主播们的语速已经达到了300字/分钟,基本上这已经是保持风度、仪态前提下的最大值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新闻节目播音员的语速是每分钟160到180字。

到了1980年代就变成了每分钟220字到240字,1990年代以后,速度再次要求加快,变成了每分钟280字。如果是现在的观众回过头去看50年前的新闻节目,可能会觉得跟放慢镜头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新闻联播》主播工作细节 结束后感叹未出错

这篇新闻稿教教我怎样读?

1.新闻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要求,新闻播音要以客观语气传达出来
2.重音:人名、时间、数字、专用名词、专用地点、原因、形容词,所有新闻稿件里所出现的几月几日要读成几月几号,短句子没有重音,长句子最多有两个重音
3.新闻的最后一段必须收尾收住

在念新闻稿件时如何让声音变得雄厚,有宽度?

首先要注意气息的运用,然后要注意停连与重音的运用。播读时要放松,尽量把声明打开,不要压嗓,最重要的一点是:稿件一定要熟悉,对自己要有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希望我所说的能对你有帮助…

《新闻联播》主持人从不低头念稿,他们有什么记忆秘诀?

《新闻联播》主持人从不低头念稿,他们有什么记忆秘诀?

喜欢看新闻联播的人都会发现,播音员虽然面前虽然也会放着一摞稿子,可他们在播报新闻时却几乎不会低下头去看稿子,可以说几乎是全程直视着镜头,而且他们播报新闻时语言非常流畅,没有任何错字错句,就算是一连串的数字也都播得准确无误。这就让观众们感到十分好奇,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子,难道是他们把稿子都背下来了吗?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当然不是啰。

是呀,每次新闻联播最少也要半个小时,遇到重要的会议或领导人的重大活动,有时新闻联播长达一个多小时,这些新闻内容写在稿纸上需要十几、二十几页,而且每天都有新闻联播,要把这些新闻容全部背下来,并且做到准确无误地播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们所以能做到不看稿子就能把新闻非常流畅地播报出来,是因为有提词器的帮助。在主持人播报新闻的时候,不是主持人和摄像师独立完成的,而是在摄像机的旁边放置了一个提词器,主持人之所以能流畅地播报新闻,主要是依靠提词器的。

这个提词器的位置放在镜头边上,主持人只要面对镜头就能够看到提词器上显示的新闻内容,这样就能流畅地播报新闻。新闻内容会提前录入提词器中,而且在播报过程中,提词器上每屏只显示九个字,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播报的准确性。

当然,新闻主持人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都是从百万、千万人里精桃细选出来的,所以不但播音业务能力好,综合素质也非常强。如果电视台突然紧急重大新闻播报任务,由于很急,提词器又来不及录入新闻内容,新闻主持人也必须边墙报边低头看新闻稿了。

由此可见,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子,并不是他们把新闻内容都背下来了,也不是他们就不看稿子,而是看稿子的方式不一样,是通过提词器来播报新闻的。

怎样写说新闻?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稿的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我今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实施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我们来读一篇曾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
中国,充满投资机会东部沿海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节录)
记者最近对东部沿海地区100家“三资”企业做的调查发现,有39家已先后追加了投资。这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这项调查是最近上个月间进行的。记者就企业是否有利可图、是否享有自主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如何等几个问题,采用相同采访提纲,选择了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5个省市的100家“三资”企业逐家进行了调查。
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77家已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尚未盈利的23家企业中,因经营不善等原因而致亏损的只有8家。其余15家未能获利的原因包括:快速折旧、处于还贷期或处于开业投产初期,等等。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盈利对他们来说是早晚的事。
日商独资企业厦门莆田服装有限公司对所在地区提供的基础设施感到满意,总经理佐藤忠良对记者说:“这里的基础设施与海外相比已相差无几。”同在这一地区的中美合资鹭美存储盘片有限公司总经理杰瑞先生作了更高的评价:“厦门陆、海、空交通具备,通讯良好,人才集中,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区。”另外98家企业在回答记者关于你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作用如何评价“的提问时,回答“较好”、“一般”、“较差”的分别为58、22和18家。
调查表明,有76家企业对中国员工的素质表示满意。中国和联邦德国合资兴办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马丁.波斯特博士评价说,勤劳、智慧、积极、坦诚的中国合作者是联邦德国技术得以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
记者列入调查的其他一些问题还有:“你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有何评价”,“你是否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你在中国的业余生活如何”等。18家企业的外商认为“政府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柱”,“政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而17家则认为“没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帮助”。82家表示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独立自主的管理企业,另外18家则称常常受到来自企业外部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牵制和干预。大多数外商对业余生活的“单调”、“枯燥”感到失望。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1990年)]
这条新闻完全是用事实说话,说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六四”后并没有改变,而且在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解除了一些外国投资者的疑虑,也回击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者的造谣蔑。在新闻写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实说话必须做到:第一,事实要具体。新闻中的人名、地名、现场、情节、数字、结果都要写得具体。交代清楚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
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新闻事实的获得,往往带有一定偶然性;一个用心的思索,善于思索的作者,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却是必然的,而且,一旦获得以后,就会抓住不放,紧紧跟踪。获得上海市好新闻一等奖的《“洋豆腐”为何无人问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者平时关心人民吃豆腐,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解决上海人民吃豆腐难而从日本引进的盒装豆腐生产流水线。由此提出了一个盲目引进的问题,切中时弊,有针对性,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上海市领导的关心,然后又抓出了一则新闻:“从一条引进的豆腐生产线引出教训——要根据我国国情搞好技术引进”。从典型到一般,指导意义更普遍,更深刻了。从“吃豆腐”——引进技术的教训——根据国情搞好技术引进——引进的“洋豆腐”生产线得到改进,最后又归纳到豆腐的机械化生产有了指望,吃豆腐难可望得到改善。这个循环、上升,简直是新闻采访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是要突出这个“新”字,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观众,给他们以启发、教育和鼓舞。所以,新是实现新闻价值的一个根本条件。新闻界把现实生活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鲜活泼的东西称为“活鱼”,为人们提供新的情况、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新的成就、新的知识。
新闻的“新”在于事实新、材料新。新闻要尽可能报道“第一次”发生的,“第一个”出现的事情。当然,这也要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有些事情在本地区、本单位是新发生的,但地、在全市、全国范围内也许已不是新鲜事了。也有一些事因为有一定的思想性、针对性,需要经常不断地报道,但这一类在报道时也要尽量选取新的典型、新的特点、新的角度。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主题,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没有新鲜感,效果也不好。
请看《羊城晚报》1982年12月21日刊登的一则新闻:
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
本报昔阳二十日电 山西省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今天,他们将八百六十亩耕地全部分给一百三十户农民承包,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原来集体经营的一个煤窑,一座酱粉坊、三台拖拉机、二百亩果园、八百亩山林,也全部承包给个人。
上午九时,大队党支部书记贾长锁带领着社员、从麻黄沟一直到狼窝掌、康家岭,逐块分责任田。获得了自主权的社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大寨大队大队长、现任大寨公社副书记贾承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过去搞的极左那一套不灵了,我们大寨人再也不走‘大寨路’了。我曾经到河南省兰考县去参观,那里条件比我们差,积极性比我们高,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可我们大寨社员往地里一转,干不干两块半,不少好地荒了。大寨的一本经再也不能念下去了。”
从今天起,大寨社员又有了自留地。按政策规定,他们每人分到二分二厘地,全大队共一百二十三亩,占耕地的百分之十五。过去大寨社员吃菜靠生产队统一分配,不能满足要求。我们在大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有些社员在门口用瓦筒放上土,栽上白菜、西红柿。大寨社员的家庭副业现在也开始活跃起来,许多社员家门口有了鸡窝、兔笼。不少户还圈起了猪圈,个人养猪共达一百四十头,其中有七十头是近两个月才买回来的。在村口,我们见到了老农贾九胜。他正在抚摸着心爱的三头牛,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中央的政策合了俺的意,俺今年光卖猪卖兔就收入五百元;养了六只母鸡,下了蛋俺都吃了。今年俺买的母牛,两头都怀了胎,猪圈里还有四头猪哩。
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分自留地,当时在全国范围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了,可是事情发生在大寨却是新鲜事实,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大寨曾以带头吃“大锅饭”而闻名全国,他们搞“左”的一套,别人还得奉命跟着学,结果越学越穷,大家都吃了苦头,如今全国早已纠正了“左”的错误,普遍推行生产责任制,走上了富裕之路,人们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大寨人还走不走“大寨路”,还吃不吃“大锅饭”了。从这个角度来写新闻,就充满了新意,使人感到新鲜、亲切。
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又一个特点。新闻的新,除了内容的新之外,还有时效的要求。新闻要及时传播信息,沟通信息,如果拖拖拉拉,迟写迟发,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新闻讲究时效,时效是新闻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时效决定新闻的价值。新闻界有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新闻是“易碎品”,就是说如不讲时效,错过时机,时过境迁,新闻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
新闻要求写新近发生的事情,最好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学会随时发现新闻,抓取新闻及时写稿及时发表,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这则新闻之所以吸引读者,使之兴味盎然,正因为是现场采写的当天新闻:支部书记带领社员分责任田是上午九时的事,社员有自留地是从当天开始。广州〈羊城晚报〉刊登在山西昨天发生的新鲜事实,时效性就强。这种现场采写的当天新闻,尤其值得称道。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新闻的体裁。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所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报纸上最常见的体裁有消息、通讯、述评性新闻等。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
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例如写人物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里和鞋袜里渗了出来。
这个情节,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进喜在受伤后顽强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硬骨头性格却鲜明地刻划出来了。第二个特点是准确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 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第一, 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 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 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
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法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

跟着播音员念新闻提高口才

首先明确一点,单纯跟着播音员念的话,是无法提高“口才”的,顶多令你的普通话更标准,谈吐更流畅,如果你再严格的模仿播音员的语气语调的话,那么还能适当的提高一点点朗诵水平。
为什么?因为“口才”由两部分组成:思维+谈吐。 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你的嘴巴是一把枪,而脑子里的思维就是子弹。
所以跟着念新闻只能锻炼你的嘴巴,而没有灵敏的思维,那说话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所以应该两条腿走路,谈吐方面不说了,你已经找到方法了——跟着念新闻稿
思维方面建议多看时事新闻,然后每看完一个新闻都停下来,点评下这个新闻的内容。还有生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多多“逆向思维”,去想想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应当的事情的反面为什么就不可行呢? 比如说,大家都说打架不好,那你就想想它的反面——打架也许是好的呢?说出为什么:提升人们的斗志,锻炼身体,提升体质。然后举出例子:比如日本民族就是推崇好斗的性格的。类似这种事情,生活中数之不尽,比如:杀人不好,那假如杀人是被允许的呢? 上班不该迟到,那假如一家公司要求员工必须迟到会怎么样呢?
深邃的思维+犀利的谈吐=好口才。

新闻稿如何撰写

新闻稿如下写作:

1、新闻稿必须起到纪实的作用,所以新闻的相关要素要交代清楚,即为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

2、what(何事):一篇新闻稿要尽量叙述主要事件,可以在开头一段简单交代,在后面的段落具体叙述。如果主要事件比较简明,可以用其余次要事件做辅助、补充说明。

3、who(何人):事件中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必须要说明清楚。

4、when(何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日期,必须要说明清楚。

5、where(何地):事件发生的地点,必须要说明清楚,可以对地点加些描述(比如在叙述主要事件之前,简单介绍下事件发生地点的主要特征,可使读者加深印象)。

6、why(何故):主要是解释事件发生的意义和重要性,跟主要事件、人物、地点等有很大关联,通过这部分内容要指出事件发生后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对什么人产生了影响。

7、how(如何):该部分主要起补充作用,使文稿更生动。

8、五个“W+H”在新闻稿里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进行适当的编排,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一篇好的优秀新闻稿,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看点,而且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起一个新高度,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的相关资料。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1

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

一篇好的新闻稿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你的标题的好坏决定了别人是否会点击阅读你的新闻。可以采用正副标题连用的'方法,要突出文章主旨

导语

导语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所谓的打头阵就是指导语啦。导语不能太长,一句话也可以,但是要囊括你的新闻信息,切记不能过于冗长,简洁凝练最好,起到导读的作用。而且有些对你的文章感兴趣但是又不想花太多时间阅读的话,你的导语就显得很重要了

比如这段导语,详细的写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经过,虽然有点别无新意,但却是新手值得学习的

交代清楚新闻背景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有他自己原因,就像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就喜欢上另外一个人。而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交代清楚新闻事实发生的背景,不然会带给人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看了也等于没看,那你的新闻稿岂不是白写了

结尾

新手在写新闻稿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结尾写成自己的感受。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我们在写新闻的时候只是陈诉一个事实,我们只是让这件事情以文字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一个好的记者是不应该把主观思想写到新闻稿里面的,不同的新闻题材也有不同的新闻结尾,我给大家列举的是寄语式新闻结尾,比如说,我们真诚的希望xx小学越办越好或我们衷心的祝福xxx能够早日好起来

最重要的主体当然要放在最后。写好新闻主体一定不能轻视采访。下面我们就说一下采访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如果你的采访不到位,你就是绞尽脑汁你也写不出来的。一定要先拟好提纲,选好采访对象,不能盲目找人进行采访,会没有新闻价值

用心倾听,被采访者即使回答的内容不是你想要的,你也应该是一个有礼貌的记者。不要一听到别人答非所问你就进行话题打断

做好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记性再好也会忘记的

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2

1、标题要亮。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俗话说“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意思是说:一本书从其目录就能知道大致内容,一则新闻从标题就能看出主要意思。因此标题应当非常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2、导语要精。导语是新闻的灵魂。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3、主体要详。主体是新闻的身躯。它承接导语,对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主体部分要紧扣读者最想知道的典型问题,做到详细而不罗嗦,让读者印象深刻。

4、背景要显。背景是新闻的补充与衬托。它为进一步烘托活动的意义及价值服务。写新闻报道时要谋篇布局,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由于新闻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它讲求一定的文采,又要以从群众语言中汲取营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叙事突出动感、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每篇新闻稿的目的不同,面向人群不同,时间节点不同,这决定了新闻稿不是千篇一律的,但写文章都有章法,新闻稿的写法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