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因为其诗词的成就被后人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也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擅长诗词,其诗词凄清哀婉,被认为是有南唐后主之风,因为诗词比较杰出,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虽然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但是留下来的诗词还是比较多的,据称有348首之多。

文学成就:《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

纳兰性德在历史上被誉为什么

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

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纳兰性德因为其诗词的成就被后人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也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擅长诗词,其诗词凄清哀婉,被认为是有南唐后主之风,因为诗词比较杰出,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虽然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但是留下来的诗词还是比较多的,据称有348首之多。

纳兰性德是康熙年间的名相纳兰明珠的儿子,擅长骑射,而且经史百家无所不通,夏承焘先生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

”纳兰性德能诗善赋,写作的词尤其出色,词境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

大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之风。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写词并不能被主流社会所认同,词只是“艳科小道”,并不是正经的道路,所以纳兰性德在当时虽然诗词比较著名,但是使得其真正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是其与徐乾学一同编著的大型文学丛书《通志堂经解》,但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对于纳兰性德的成就的认同正是纳兰性德生前不被认同的“艳科小道”。

纳兰性德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将自己写作的诗词编著成册称为《侧帽词》,1678年,纳兰性德再次将自己的诗词刊成《饮水词》,但是这两本书都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后来有人将纳兰性德的这两本诗词增遗补缺编辑在一处称为《纳兰词》,一共有342首,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的纳兰性德的诗词一共有348首。

纳兰容若蝶恋花:

蝶恋花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代表作品。

在纳兰容若蝶恋花一词中,写出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而纳兰容若这首蝶恋花也成为了悼亡词的经典代表作品。

纳兰容若所写的这首蝶恋花,全名为《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全词内容为:“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曲是纳兰容若写于公元1677年重阳节前后。

当时,纳兰容若结发妻子卢氏恰逢去世一百天,纳兰容若看着夜空中的明月时,便想起了逝去的妻子。

纳兰容若带着对亡妻的是思念之情,便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词人通过夜空中的月亮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

词人以月亮象征自己与妻子的感情转瞬即逝。

随后,纳兰容若又以“一昔如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下阕中,纳兰容若借燕子呢喃这一意象,反衬出妻子去世后,家中冷漠苍凉的情形,旨在表现出纳兰容若形单影只的孤单之情。

结尾处,纳兰容若升华了蝶恋花主旨,借用“双栖蝶”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宣言。

纳兰容若这首蝶恋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词曲风格沿袭了纳兰词清丽婉约的风格特征。

其中用明快的意象反衬了词人孤单落寞之情。

纳兰容若画堂春: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5,卒于1685,虽然其一生非常短暂,却写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堪称一代才子,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著有《侧帽集》和《饮水词》,之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放在一起合称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的词在当时可谓是风靡一时,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画堂春》开篇纳兰性德就直入主题,点名了这首词的主基调:“争教两处消魂”,两个有情有义的男女“相思相望不相亲”,甚至有点恼火的问“天为谁春?”,是啊,春天来了,两个有情之人却这样分隔两地,不能相见,不能相亲,让人多么的恼火!下面的“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是两个典故,一个是讲的是裴航在回京的途中与樊夫人乘舟在蓝桥驿遇到了云英,因为樊夫人的指点裴航向云英求婚,云英母亲向裴航要玉杵作为聘礼,后来裴航找到了玉杵,于是与云英得以成婚,第二个典故是说的嫦娥偷取灵药奔月的故事。

纳兰容若的意思是说,如果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即使是有灵药也难以与自己的心上人相知相守,说出了自己无能为力的恨事。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够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那么即使是生活的非常清贫也是无所谓的。

通过《画堂春》,作者明确的表述了自己思念自己的爱人,对于自己不能与自己的爱人相聚的心头幽怨,可以是说是一首非常不错的写相思之情的作品。

堪称是纳兰容若的代表作之一。

纳兰容若金缕曲:

纳兰性德,字容若,康熙年间的著名词人,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的诗词大多以凄婉哀怨为主,但是下面我们将要介绍到的这首《金缕曲》却哀婉之中透露出坚毅与豪放,可以说是纳兰容若的诗词中不多见的,这首词是写给纳兰容若的好朋友顾贞观的,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纳兰容若的这首《金缕曲》。

我们先说一下这首词的意思。

我原本就是一个狂妄不羁的小子,混迹于京城的官场之中,但是这不过是因为我出身比较好和命运的安排而已,我非常仰慕古代平原君的广纳贤士的举动,盼望着可以有平原君那样的人来广纳天下的贤德之士,但是我的这一片心意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万万没有想到,我今天结识了你这位朋友,我们现在还不算老,让我们擦去伤感的眼泪,把酒高歌,振作起来。

我们今天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自古至今,那些才干出众、品行端庄的人本来就容易受到流言蜚语的伤害,这些都是经常会有的事情,姑且随它去吧,不要放在心上,思考过后,冷笑一声将它放在一边就是了,如果总是对这些事情耿耿于怀,那么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我们今天一朝以心相许,即使是经历千万劫难也要做好朋友,我们的后半生的友情恐怕要一直延续到来生也不会停止,这个诺言是非常重的,愿君永远记住。

这首词堪称酣畅淋漓,表现出了作者对获得知己的高兴与发自肺腑的希望与朋友相知相惜的情怀,堪称是纳兰容若诗词中不多见的“豪放派”诗词。

相见欢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康熙年间的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并且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可见其诗词在历史上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的,纳兰容若的词风哀婉凄迷,具有南唐李煜之词风,特别擅长写悼亡和离情别绪,《相见欢》就是纳性德的一首写思念之情的词作,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落花如梦凄迷”开篇就点出了这首词的季节背景,正是春天落花纷纷的季节,也衬托出了这首词的意境,“麝烟微”是指麝香焚烧后发出的屡屡青烟非常的细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开篇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非常美的画卷,落花纷纷,麝香焚烧的细烟袅袅,太阳西下,掩藏在小楼的西面,特别是那个“潜”字,用的非常的妙,让人仿佛看到夕阳非常缓慢的的落下的情境。

在作者描绘的这样的情境之下,非常容易让人平添许多愁绪,后半阙点出了主题“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可见画面中的人物是愁肠百转的,因为愁绪无限,所以身体消瘦,可是有谁知道呢?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凄清与孤独。

“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整个画面之中只有一个消瘦的女子,闲来无事,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百般无赖没人陪伴,只好是与自己的鹦鹉说话,教给自己的鹦鹉念着心上人写的诗句。

这首词的画面感非常的强,意境也非常的优美,让人平添许多愁绪,心也会叹息起来。

《相见欢》是一首非常好的写春闺女子思念之情的词作,刻画出了春闺之中女子的幽怨与孤单,不愧是大家之作。

纳兰容若 长相思: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出身高贵的贵公子,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词作者,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并且纳兰容若也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可见其诗词在历史上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的,纳兰容若的诗词被人誉为有南唐李煜之风,特别擅长写离愁别绪,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纳兰容若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这上阕点出了作者旅途的劳累,翻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身”虽然是向着榆关前进,但是与“身”相对应的“心”却是留在了京城,留在了自己的家乡的,这里用力“身”与“心”相对应,同时也用了“那”表明了自己心里对榆关异乡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觉得榆关与自己是非常生疏与疏离的感觉,不禁让人油然而生对家乡的思念。

“夜深千帐灯”这里说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夜深了,还没有睡,看到帐篷里那许许多多的灯火,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深夜不寐,灯火辉煌之中思乡之情更甚的感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雪交加的夜晚,外面是寒冷异常的,这更加衬托出了“夜深千帐灯”,这样的风雪让作者不能入眠,思想之情更加的浓烈,作者思念家乡,让这风雪之声搅扰的不能入睡,于是恼恨起这种声音,说“故园无此声”,其实家乡也有风雪之声,但是由于心情不同,所以听起来也便觉得不同,家乡的风雪不会出现这样聒噪,不会扰了作者的清梦,总之什么都是家乡的好。

作者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因为其诗词的成就被后人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也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纳兰性德诗词大概有348首,包括了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抒情诗等,作品集有《侧帽》、《饮水》,一般统称为纳兰词。纳兰性德的词量不大,眼界狭窄,不过诗词本来就因为情缘而柔美,正好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所以他的诗词中有很多经典之作。

纳兰性德被誉为什么?

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 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织》,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 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 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 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 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纳兰性德的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