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风力:指诗人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在他的诗作中,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深刻而恰当,起到了讽喻的作用,钟嵘评之为“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至。”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咏史和抒怀结合在一起,并开发了一诗写数人数事的新写法,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由于其诗歌风格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诗风雄浑,语言遒劲,因此后世便将其诗歌风格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为什么被称为左思风力?有着什么典故?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不扬,天生不善言辞,因其不喜交游,经常在家专心写作,仅一年便写下《齐都赋》。

左思为什么被称为左思风力?

一、要理解“左思风力”,须知道何为“建安风骨”

“建安”只是年号,“风骨”的含义历来解释比较多。“风”与“骨”大概指的是作品的内涵风格和表现形式。

“风”和《诗经》中的“国风”有关,指作品真切、动人的渲染力。这种观感是由作品内容所带来的,但并不是作品本身。

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作品因为有“风”,所以才会动人,是蕴藏在作品本身中的一种文风。

类比于作家的话,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风”,“风骨”中的“风”抽象出来的话,大概就是那个时代优秀作品所共有的文学风格。

“骨”指的是作品表达形式给人带来的刚健感觉,也不是指形式本身。

“骨”的形成和作品的语言、格式以及内涵有关。简洁、真挚、深刻是形成“骨”的条件。

建安时期的诗歌,不铺陈和修饰,一落笔就直指核心。这就像看一个人,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外表,而是其内里极为硬朗分明的骨头。

二、“建安风骨”表现出的名士风流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内里往往有着“忧国”、“报国”的理想或忧愤。这和两晋时期的名士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左思的诗歌,精华在于《咏史》,左思作品比较多,但从流传下来的有限作品中看,其独具特色的《咏史》诗歌是其文风的代表。

《诗品》当中,钟嵘直接点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钟嵘说左思的诗风有点类似于“公干”,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刘桢。

“左思风力”其中的“风”是由激愤的情感所带来的,而力就是其创作技巧所达到的效果,既有“建安风骨”的继承,也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

总结:左思风力是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左思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左思的代表作《咏史》。因其借咏史以咏怀,与当时流行的辞藻华丽的诗风大相迳庭而备受赞誉。以质朴的词藻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并将其蕴含于对往事已矣的悼念之中,语调朗朗上口,诗风清新脱俗,并且具有一定的借古讽今之效,与当时只懂得逢迎拍马、虚与委蛇的浮华之风有着明显对比。就如一阵温婉却又强劲之风冲击着当时的文坛,堪称传世佳作。因此,后人将左思这种独特的诗歌创造精神,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名词解释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扩展资料

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

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理解"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

指诗人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在他的诗作中,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深刻而恰当,起到了讽喻的作用,钟嵘评之为“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至。”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咏史和抒怀结合在一起,并开发了一诗写数人数事的新写法,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由于其诗歌风格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诗风雄浑,语言遒劲因此后世便将其诗歌风格称为“左思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