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而言,中国人最善于辩证思维,这个在《道德经》里面体现得很充分。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句子;

2、其次中国自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成了影响中国2千多年的一个哲学体系,但是中国的百家诸子并没有消失,而是慢慢的与儒家融合了,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从没消失,后来儒家的士大夫们,一方面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观,另一方面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是儒道融合的最好例子;

3、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所以处世主张“守雌”,这与后来中国人的谦虚精神是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如何理解这句话?

道家崇尚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有着辨证的哲学理论,使人们从狭小的认知能力中走出去,了解到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辨证和依赖关系。倡导”无为之治“。在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标准便是儒家思想的礼义仁智信,这也是大家立身处世的压根。在此基础上辨证为之,追求完美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最先我们要遵规守纪,随后再去追求完美合情合理的随意;最先我们要不断进取,随后再去享有少欲渊静的快乐。

会晚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口水流还能西,休将白发唱黑鸡。莫听穿林打叶声,不妨吟啸且重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也是苏东坡的儒。长恨此身非是我,什么时候遗忘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独舟此后逝,江海寄余生。窝角浮名,蝇头微利,推算出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过眼烟云,一尊还酹江月。诸事停止都是梦,休休。这也是苏东坡的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笑一声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将腰下剑,只求斩新楼兰。但用东山岛谢安石,为君谈笑风声静胡沙。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这也是李白的儒。钟鼓馔玉不够贵,只愿长醉不负醒。功名富贵若经常在,汉水亦应大西北流。人这一辈子不趁意,明代释放弄偏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势,使我不可开心颜。我观自古以来杉达人,功成没退皆殒身。这也是李白的道。

什么是“道”,这是一个哲学思想措辞。道,初始含义为路面、宽阔大道,之后慢慢发展为大道理,用于表述事情的周期性。那我们现在这常说的道,是用于表述技术性、方式、学术思想、科学方法论或理论体系的“广泛定义”。许多的学者针对“道”都是有不一样的了解与解悟。道家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上的关键派系之一,以我、充符为关键代表人物。道家以“道”为全球本源,它所倡导的是,清静无为,清净无为,这观念对大家古时候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均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确切的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
道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佛教。道教文化源于佛教。道教很多经书,都源于佛经。道教很多东西,和佛教是交互杂糅在一起的。
最初,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众生平等”的观念,对儒家的人伦等级制度是一个大挑战。而佛教的出家,又是对儒家文化的“无后为最大不孝”挑战。佛教要求剃发,又是对儒家文化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的重大挑战。所以,中国人就接受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但坚持不剃发,于是就形成了中国式佛教,即中国道教。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出自哪里?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出自鲁迅《鲁迅全集》里给徐寿堂的信。

一、原文:

……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二、解析: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意思是:中国的道教他们的根底出自道教。

以上种种可以看到,以狂人日记这部小说的出版为标志,鲁迅先生对于道教的态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之前人云亦云的肯定转为后来的否定。“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对道教的肯定,但是联系上下文,鲁迅先生自己有一个态度的转变,后世人只是寻章摘句,拎出此孤零零一句话,不在语境文意中深解,造成了鲁迅先生肯定道教的误解。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精髓是什么?

鲁迅先生所言非虚,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多思想和传统的民风民俗,道教的精髓就是顺应自然,兼容并蓄,注重实际。

道教在国内发展的并没有那么壮大,信众也不算多,它也没有太大的鼓动性,但是它却承担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润物细无声,我们生活之中的很多习惯其实都是源于道教,并且道教也保留了很多习俗,尽管世俗在变,但是却总能从道教之中发现根源。

道教是东汉末年才成立的宗教,但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是一门深刻的自然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知自身所处的世界,并且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以及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

由此,道教出现了武术、中医、化学、天文学、风水学等诸多学科,孙思邈、李淳风、叶法善、刘伯温、葛洪等道士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个天下,但是又不吹捧粉饰自己。

他们也不打扰正常人的生活,不劝导人们戒去七情六欲、不劝导人们只信道教,不让人们搞虚假放生那一套,而是做好自己,兼容并蓄,并不刻意排斥不同的信仰。

在盛世之中,他们习惯于隐姓埋名,与自然融为一体,或隐于山间,或隐于人流之中,他们擅长穿梭于乡村和坊间行医,古来就有“十道九医”的说法,他们也擅长鼓捣科技,火药和化学就是从炼丹术演化而来。

如此道教,演化数千年,有过辉煌有过沉寂,但是中华民族的根一直在道教之中存续。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那为何现在很多人觉得道教是迷信?

要以事实为准绳,以探求为依据进行评判,这样才不至于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李约瑟说:东亚化学、植物学、药物学、矿物学源于道教。

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仅以辟谷、静坐为例。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现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经》,更有无数学者凭借《道德经》而成名,到你这就变成迷信了?一提到道教,上至专家学者下到普通群众,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迷信。殊不知不去了解就往下结论才是最大的迷信。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随从是没有发言权的,

辟谷可以拍宿便、清肠毒、清洁消化道、净化人体内环境,提高脏腑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分解消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美体之功效,疏通和软化血管,避免栓塞硬化,增强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使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

养生即为养道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

辟谷:人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结成粪便,若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腐败物质增加,以至于毒素被肠道吸收,这种情况叫做“食物自身慢性中毒”。

有比人类级别低的生命,就一定有比人类级别高的生命,有我们看得见的,就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原子核,你就不能说他不存在;用肉眼看不到海王星,你就不能说海王星不存在。



请教:鲁迅为什么要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