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孜沙棘:江孜沙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拉萨、江孜和亚东等地区,生长在海拔3500-3800米的河床石砾上。这个品种的高度在5-8米之间,小枝比较纤细,颜色为灰色或褐色。它的叶子互生,形状为狭披针形,长度在30-55毫米之间,宽为3-5毫米。叶子边缘稍微有些反卷,表面绿色带白色,同时还有白色柔毛。果实椭圆形,直径3-4毫米,表面黄色。

2、蒙古沙棘:蒙古沙棘产自新疆,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100米的地方,在蒙古西部和贝尔加湖地区也有。作为落叶灌木,它的高度在2-6米之间,侧生的棘刺比较长,通常没有分枝。叶子长度为40-60毫米,宽5-8毫米,顶端比较钝。它的果实为圆形,种子为椭圆形。

3、中国沙棘:中国沙棘在我国的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都有,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普遍。它的高度在1-5米左右,棘刺很多,嫩枝为褐绿色,表面有白色的鳞片和柔毛。叶子为对生,长3-8厘米。果实为圆球形,颜色是橙黄色或橘红色,种子很小,黑色有光泽。

4、中亚沙棘:中亚沙棘产自我国的新疆地区,另外中亚很多国家也有分布。这种植物的高度为6米,也有的可以长到15米,不过十分罕见。它的叶子互生,形状为线形,长15-45毫米,两面为银白色。它的果实椭圆形,长5-7毫米,果肉很脆,一般在8-9月成熟。

5、云南沙棘:云南沙棘和中国沙棘很接近,只是叶子为互生,表面绿色,背面灰褐色,同时还有锈色鳞片。它的果实为圆球形,直径5-7毫米。通常在4月开花,到了8-9月结果。这个品种产自四川、康定和云南等地,在海拔2200-3700米的地方都有分布。

什么沙棘辣

沙棘和辣椒制作在一起就成了辣椒辣。沙棘是一种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性灌木,在我国西北部大量种植沙棘,用于沙漠绿化。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植物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是一种落叶性灌木。沙棘和辣椒可以制作调料,比如沙棘辣火锅底料。

请问我国沙棘原生品种是哪种?

我国沙棘的主要品种:中国沙棘、西藏沙棘、中亚沙棘、肋果沙棘、蒙古沙棘、柳叶沙棘、云南沙棘、江孜沙棘等主要品种。

点此了解乡村振兴大潮催生的创业好项目!本地还剩1个名额,手慢无!

一、中国沙棘

又名醋柳(山西),分布在西藏东北经黄土蔼原直至大兴安岭。1997年,我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调查,差现五台山、太行山山坡上,遍地都是沙棘j果实有红、黄、橙赛色,数量之多,十分壮观。生长发育要求≥5℃210天以上≥5℃积温2 500~4 000℃,雨量500~600毫米,7月平均温廖25℃左右。

二、西藏沙棘

分布高山麓河漫滩地及山坡上,垂直分布携拔2 800~3 500米的冷温湿润区,生长期85~150天,适宜年始温-3~1℃,7月均温8~12.5℃,年积温650~1 400℃,雨耋400毫米以上。

三、中亚沙棘

分布在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在叠盐量6%的土壤仍能生长。

四、肋果沙棘

分布寒温微润区,垂直分布2 800~3 780米生长期50~130天,年均温-4.5~0℃,7月均温7.5~12℃ 年积温400~1 300℃,雨量270~400毫米。

五、蒙古沙棘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北。俄罗斯主要以这种沙棘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种。

六、柳叶沙棘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开发研究较少。

七、云南沙棘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区。开发研究较少。

八、江孜沙棘

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开发宅较少。

种植沙棘需要哪些栽培技术?沙棘的生长习性是怎么样的?

1 沙棘特性

沙棘又称醋柳、酸刺、黑刺等,为多用途树种,其果实、叶、根,枝干都可开发利用。沙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枯落物丰富,根系发达且有根瘤菌,是良好的防护林树种,可用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

2 主要种类和优良品种

2.1 主要种类

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Hippophae) 树种的总称,全世界共有5 种。我国有4个亚种。这4个亚种为: 中国沙棘、蒙古沙棘、中亚沙棘、云南沙棘。其中又以中国沙棘亚种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常生长于海拔800~3 60m 的向阳山脊、谷地和干涸河床或山坡多砾石及砂壤土上,在黄土高原极为普遍,野生类型很多。

2.2 优良品种

我国沙棘品种有3 个来源,一是引进品种,主要是从俄罗斯、蒙古等国引进。二是从引进品种中选育的。三是由我国天然沙棘林中选育。由于沙棘用途多,可将沙棘品种按用途分为果用型、牧用型(饲料林)、观赏型、生态型(防护木)、能源型(薪炭林) 以及各种兼用型。

2.2.1 果用型品种

乌兰沙林 树体为灌丛型,树高1.5~2.0m,无刺或基本无刺。浆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鲜果重55~68g/ 100 粒,适用于果用经济林沙棘园栽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集约栽培条件下鲜果产量可达15.0~22.5t/hm2病虫害较少,适于北纬38°以北或纬度稍低但海拔较高地区栽培。

2.2.2 牧用型品种

(1) 草新1号灌丛型,主体为无刺型中国沙棘雄株,生长旺盛,适口性好。该品种适应性强,耐瘩薄,适于黄河流域栽培。

(2) 草新2 号灌丛型,无刺或少刺,以雄袜为主,生长旺盛,萌蘖力强,牲畜啃食后,可再发多数新梢,很快恢复树势。可在北纬40以北,或纬度稍低但海拔较高的地区栽培。

3 生物学特征

3.1 生长结果习性

沙棘根系发达,须根多。根幅可达10m。垂直根深度50~60cm。最深可达2m,80%的根系分布在地表25em的土层中。根系具有根瘤,是非豆科固氦树种,其根瘤还能把土壤中的矿质、有机质、难溶性无机化合物等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成分。

3.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沙棘耐寒能力极强,可耐-500 的极端最低气温。也可忍受500 度的最高气温,分布区年平均气温3.6~10.3℃。最适栽培区4~8℃。沙棘属喜光树种,喜光照。年日照时数为1500~3 300h。但幼苗期忌高温和曝晒。

4 栽培管理技术

4.1 育苗建园

4.1.1 苗木培育

沙棘育苗主要采用活种育苗和扦插育苗2种,扦插育苗又分硬枝扦捕和嫩枝扦插。用于一般荒山绿化的苗木可采用播种育苗; 培育良种苗本、建立沙棘经济林园,必须采用杆插育苗。另外也可采用组培育苗。

4.1.2 播种育苗

①种子处理 果实采收后揉搓或捣烂,浸泡1昼夜,搓去果肉,漂洗干净后晾干。沙棘种子相对容易发芽,用40~60℃温水漫泡1~2天,在2~4℃下层积15~30天,当种子露白时播种。

②播种 育苗地应选择有灌溉条件的轻质土壤,育苗前要施足底肥,细翻碎土,灌足底水春秋皆可播种,以春播为佳,当4 月中旬前后,土层5cm深处温度达10C 左右时播种。采用条播法,行距20~30cm,覆土厚度2~3cm,播种量70~90kg/hm2。

③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应间首2 次,第一次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保留株距3cm; 第二次是在第四对真叶出现时,保留株距8cm。并及时灌水以防高温日灼,一般1年生幼苗应灌水4~5次,在6~7 月份追施速效氮肥1次,施肥量100~150kg/ hm2。

4.1.3 硬枝扦插育苗

①采条和剪穗 采条时间为2~3 月份,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密集饱满的2~3年生、直径1~2cm的枝条为种条。要按品种和雕雄株分开采集。剪去种条上的细枝和枝刺,有选择地截成15m左右的插穗,然后每100根扎成1拥,放在客内,用湿沙埋藏,湿沙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

②扦插技术 扦插最好在塑料大棚或小拱棚中进行。并插前细致整地,施足底肥。农家肥30/hm2。扦插时间以地表以下10cm 处的地温达10℃以上时为佳,约在4 月中间。扦插前插穗用流水浸泡24h,然后用浓度为150~200mg/kg的ABT 生根粉或吲哚丁酸处理2h。株行距一般为10cmX20cm,用锹开维或打孔扦插,上露1~2 个芽,踩实后浇透水。

③扦插后管理 设施育苗杆插后进行遮荫,无须过多浇水,保持地面湿润即可,当发出枝叶后逐渐减少遮荫,并减 少 消水 量。露地育苗在扦插后10天内灌大水2 次,以后不旱不灌水,加强松上除草即可。

4.2 主要病虫害防治

4.2.1 腐朽病和干枯病

主要症状是枝干腐朽干枯,有些地区危害相当严重,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通常除加强管理外,遇到病株及时清除、销毁。

4.2.2 蛀干害虫

主要是木蠹蛾类和天牛类,尤其是红缘天牛,有些地区危害率达70%以被害植株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方法: 主要是加强土肥水管理,发现虫害时可在5~6 月树冠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消灭成虫,也可在5 月上旬前,在树干或虫洞注射50% 对硫磷杀灭幼虫。其他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还有毛毡病、沙棘锈病、沙棘实蝇、沙棘豆象以及日本菟丝子等,可根据各自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4.2.3 果实采收

多数沙棘类型具枝刺,果实小面软,果柄短且不易脱落,难于采收。过去群众多连同枝条剪下采收,造成钞棘资源的破坏。现在提倡冻果采收法,即在冬季气温下降到15C以下,果实冻结在枝条上时,在树下铺以布单或容器,将枝条拉低,用棍子敲打或摩擦枝条,使果实掉落其中。对于果大、柄长、无刺的优良品种,也可以在其未熟透前或冻结后手工采摘。

沙棘的种类,颜色

亚 种

江孜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gyantsensis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8米,小枝纤细,灰色或褐色;节间较短。叶互生,纸质,狭披针形,长30-55毫米,宽3-5毫米,基部最宽,顶端钝形,边缘全缘,微反卷,上面绿色或稍带白色,具散生星状白色短柔毛或绒毛,尤以中脉为多,下面灰白色,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有时散生白色绒毛,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显著凸起;叶柄极短或几无。果实椭圆形,长5-7毫米,直径3-4毫米,黄色;果梗长约1毫米;种子椭圆形,甚扁,具六纵棱,长4.5-5毫米,直径约3毫米,带黑色,无光泽,种皮微皱,羊皮纸质。

产中国西藏拉萨、江孜、亚东一带,拉萨有栽培;生于海拔3500-3800米的河床石砾地或河漫滩。锡金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藏江孜。[6]

蒙古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mongolica

落叶灌木,高2-6米;幼枝灰色或褐色,老枝粗壮,侧生棘刺较长而纤细,常不分枝。叶互生,长40-60毫米,宽5-8毫米,中部以上最宽,顶端钝形,上面绿色或稍带银白色。果实圆形或近圆形,长6-9毫米,直径5-8毫米,果梗长1-3.5毫米,种子椭圆形,长3.8-5毫米。

产新疆(伊犁、策勒、尼勒克等地)。生于海拔1800-2100米的河漫滩。分布于蒙古西部和苏联贝尔加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蒙古。[6]

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l-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80毫米,宽4-10(-13)毫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1.5毫米。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产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常生于海拔800-3600米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中国黄土高原极为普遍。后选模式标本采自山西交城。[6]

中亚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turkestanica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稀至15米,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一年以上生枝鳞片脱落,表皮呈白色,光亮,老枝树皮部分剥裂;刺较多而较短,有时分枝;节间稍长;芽小。单叶互生,线形,长15-45毫米,宽2-4毫米,顶端钝形或近圆形,基部楔形,两面银白色,密被鳞片(稀上面绿色),无锈色鳞片;叶柄短,长约1毫米。果实阔椭圆形或倒卵形至近圆形,长5-7(-9)毫米,直径3-4毫米(栽培的长可达6-9毫米,直径6-8毫米),干时果肉较脆;果梗长3-4毫米;种子形状不一,常稍扁,长2.8-4.2毫米。花期5月,果期8-9月。

产中国新疆。生于海拔800-3000米的河谷台阶地、开旷山坡,常见于河漫滩。有的作绿篱。苏联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以及阿富汗西部、蒙古西部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哈萨克。[6]

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

本亚种与中国沙棘亚种 subsp. sinensis Rousi 极为相近,但叶互生,基部最宽,常为圆形或有时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具较多而较大的锈色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5-7毫米;果梗长1-2毫米;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稍扁,通常长3-4毫米。花期4月,果期8-9月。

产四川宝兴、康定以南和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萨以东地区。常见于海拔2200-3700米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砾地或山坡密林中至高山草地。模式标本采于云南中甸。

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