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话大多为平舌音,而九江话接近北方话,大多为卷舌音。南昌话的语音语气较重,九江话语气沉闷。南昌话即南昌赣语,是赣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广义的南昌话则被称为赣语昌都片,真正意义上的南昌话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九江话是九江市区、柴桑区、濂溪区、瑞昌市等地区通行的一种方言,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九江虽然属于江西省管辖,但同赣州一样,不通行赣语。而九江管辖的大部分县则通行赣语。

南昌话和九江话有什么区别?

南昌话的语音语气比较的重
!
九江话感觉有点很沉闷..卷舌音非常重!
而且这只是相对于九江市区的口音
九江其他县的口音都不同的!而且有很大的差别
我有很多同学就来自九江的各个县.
他们之间甚至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的!

九江永修话和南昌话、九江话之间有什么区别联系

永修话,南昌话属于赣语,江西话,是同一种语言。
九江话属于江淮官话,是江北移民后代说的语言,和江西话不是同一种语言。说九江话的人听不懂说南昌话、永修话的。九江在太平天国时,人口锐减,江北人大量移民,江淮官话也就被带了过来,取代了本来是说赣语的人群。
永修话是全体永修人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能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消失!有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想想若干年后,回到老家,如果发现孩子们,邻居们说的不再是乡音,是多么悲惨的事情。
说好永修话就是爱永修。

江西口音的问题

如果是容易听懂的话,那基本上可以确认是江淮话了,因为和普通话很相近。
江西只有北部的九江市的部分地区是江淮话,九江和湖北隔江相望,因此推测你帮助的老人家应该就是九江的,而且是九江北部的瑞昌,九江市区,九江县,星子等县区的。
她说三块的块字应该是发三声吧,有点像 “可歪”连起来的发音

最多时一个乡就有九种方言,江西的方言有多复杂?

如果在外地,你碰到一个江西人,让他说一句江西话来听一听,他多半会有些困惑,因为对于一个江西人来讲,他通常是没有 “江西话” 这个概念的,江西的方言情况相当复杂,完全不能将“省”作为一个整体来一概而论。

当然,这也不是江西一个省的情况,和北方省份几乎一个省甚至几个省的方言口径统一相比,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都相当复杂,不过嘛,即使和南方省份来比,江西的方言情况也算是混乱的,比如如果说到“湖南话”,大家可能还能想到湖南台综艺节目偶尔蹦出的几句长沙话;而说到 “江西话” ,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江西人可能都有些懵 :到底找哪个来代表江西话呢?

其实江西方言虽然乱,但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言区:赣语区,客家区,官话区以及徽语和吴语,这里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一, 赣语

先说说最主流的赣语,虽然大家可能没有 “江西话” 这概念,但是 “江西话” 这个概念其实还真的存在,这就是 “赣语” !

汉语根据不同分法,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大方言,有分七种的,有分九种的,也有分十三种的,但无论哪种分法, “赣语” 都是其中之一。

“赣语” 是江西人的主体(汉族江右民系)所使用的语言,在江西境内4600万人中,使用赣语者大概3000万人,占据全省人口2/3左右,江西现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61个大体使用赣语。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这不是有 “江西话” 吗?为啥江西人没有 “江西话” 的概念呢?

问题是,虽然有 “赣语” 这个概念,但“ 赣语” 内部并不互通啊,即使是内部的各方言具有较多共同特点,但不同地方说的话,多半还是互相听不懂。

根据第二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赣语内部可分为九片 :昌都片、宜浏片、大通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耒资片、洞绥片、怀岳片。

这不同片的赣语之间的交流也是相当困难,即使是同一片内部,也不一定能互通,比如就拿 昌都片 来说。

如果把赣语当做独立的一种语言,那它的标准语当然是 南昌话 ,而 南昌话 便属于 昌都片, 不过通常所说的南昌话是指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并不包括昌都片其它地区,而如果再细分,仅仅只有南昌旧城(今八一大道以西到江边,永叔路以北,阳明路以南不足5平方公里的地区)所用的方言为标准的南昌话,至于使用昌都片的其它县市,比如湖口,都昌等,理解南昌话还是颇为困难。

对了,这里还要说一点,赣语并不只有江西人说,湖南,湖北等省也有大量人口使用赣语,这是因为元末明初之际江西经济发达,受战乱破坏较小,所以江西人往湖广地区进行了大量移民,很多早期江西移民聚集地现在仍然使用赣语,目前赣语的使用人数大概在4800万左右(超过江西全省人口),江西的有2900万、安徽约450万、湖北约530万、湖南约900万、福建约27万。

赣语的人口分布情况

二, 其它方言

说完了赣语,再说说江西境内的其它方言,江西境内第二大方言便是客家话。

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以及福建西部,所以江西南部地区几乎都是客家语区。

江西目前有大约800万人使用客家话,占全省人口的1/6左右,主要集中于赣南的赣州地区以及吉安部分地区,而赣北地区唯一一个使用客家话的地方是宜春的铜鼓县。

铜鼓县:江西北部唯一一个客家县,全县人口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当地人多为明清时期的闽粤客家移民后代。

不过,客家话也不是完全互通的,赣南有些地方甚至都不以县,而是以乡镇来划分方言体系,互相之间也很难听懂。

但是赣南地区也不是都操客家话—— 赣南核心的赣州老城以及信丰县城及其周边5公里范围有一个方言岛,这个方言岛的人说的是西南官话 ,这个方言岛被包围在在800余万人的赣南客语方言区中,相当显眼。

而江西的官话区也不止赣州城一处,江西北部重要港市 九江城区及其附近的瑞昌,柴桑(以前的九江县,后改为柴桑区) 等地也不使用赣语,而使用的是 江淮官话。

而除了赣语,客家话和官话外,江西还存在其它方言,这存在于东北的上饶,如果以地级市来看,上饶的方言复杂程度在江西内部首屈一指: 婺源县、浮梁县、德兴市 使用 徽语 ; 上饶市区、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和德兴市(限陇头) 使用 吴语 ; 鄱阳、余干、万年、弋阳、横峰、铅山等地 则使用 赣语。

三, 十里不同音

也就是说,如果粗分的话,江西境内有 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徽语 五大方言,而再细分的话,则能分出更多来。

为什么江西的方言这么乱呢?

其实首先还是和地形有关,和北方平原地形不同,南方多山的地形使得语言很容易在限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很难形成混杂。

江西的山地丘陵共占全省面积70%,在古代这自然严重阻碍了不同区域间的交流,江西省内部最大的平原为鄱阳湖平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里自古就是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是平原地形,所以这里的方言相对便比较接近,江西话中最大的一支——以南昌话为核心的昌都片便形成于此。

此外,水系,移民以及行政等原因也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比如赣州,赣州老城为何形成方言孤岛呢?根据考证这便是移民造成的,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因赣南民变遍地,朝廷从广西桂林、柳州调来 狼兵(客军) 进驻赣州。桂林话、柳州话带到赣州城区,形成了赣州的官话,目前赣州话的使用人数在30-35万之间。

再说九江,九江城及附近等地说 江淮官话 其实也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其实九江话一直以来就和江西主体操行的 赣语 不太一样,明朝嘉靖年间的《九江府志》就记载到 :“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 所谓金陵便是南京,说的也是江淮官话,为何九江方言会和相距甚远的南京相近?

这和九江人有关,九江处于江西最北边,自古就是收纳北方流民的地方,所以古代九江城居民很多都属于移民后代,加之古代长江为交通要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相当频繁,所以形成了具有共同特点的“ 江淮官话”。

注:东晋时期,浔阳(九江)就是接纳北方移民的重点地区,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大部分移民来自这里)、太原郡六郡大量流民被安置于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江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便是他在家乡看到的由这些北方移民建立的“坞堡”,而这些移民说的当然是官话,这便是九江官话最初的来源!

而现在的九江人多半也是移民后代,1858年湘军攻破九江城后,对九江进行了屠城,老九江城的居民基本被杀尽,现在九江城内的局面多半是从湖北,安徽甚至是河南信阳一带的居民后裔,他们使用的也多是江淮官话,这奠定了现在九江话的基础,之后九江话又不断影响附近的九江县,瑞昌,湖北黄梅,武穴等地,使得官话区范围扩大。

九江话有着江西方言中极少存在的“儿化音”(北方方言特点)现象,显得与江西地区其它方言格格不入

然而,与九江仅一湖之隔的 湖口县 却并不使用江淮官话,湖口话也属于赣语昌都片,这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湖口以西的 九江市区及郊区使用的是江淮官话,而湖口以东的安庆市部分地区使用的同样是江淮官话, 湖口等于是将江淮官话区切成了两半,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也和水道有关,古代湖口并未形成繁华的沿江口岸,湖口,星子等地的经济活动通常是通过鄱阳湖水道和南昌进行互动的,和长江中下游交流反而不多,所以湖口的方言并不接近九江,而接近南昌。

同样,九江最西部的武宁,修水两县使用的也是赣语昌都片,这便是修河水道的影响,水系在古代几乎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沿河上下游交通便利容易形成相对统一的共同文化,而古代南昌和武宁,修水便通过修河相连,事实上明清时期武宁,修水两县也是属于南昌府管辖,并不属于九江府。

如上图,沿着永修,武宁的河流便是修河,再往西便是修水县,中间的湖泊为旅游景点庐山西海(柘林水库)。

最后重点说一下江西东北部的上饶 !这个地方的方言相当丰富,这也和上饶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关:多省交界之处,上饶西部靠着鄱阳湖,属于鄱阳湖的鄱阳,余干,万年等地自然属于江西核心区,使用赣语,这里明清时期其实有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饶州府,府治鄱阳。

而上饶西北边则有些乱,上饶市,玉山和广丰一带,自古以来与浙江衢州吴语区一带交往密切,交通便利,浙赣铁路由此通过,说的方言也是吴语,辛弃疾的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 便是在上饶写出的。

注:古代上饶地区和吴越地区在行政上也有很紧密的联系,宋朝时期信州上饶郡、饶州鄱阳郡,隶属江南东路而不是江南西路;元朝时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而不是江西行省;一直到明朝初期,饶州府(上饶东部,景德镇)和广信府(上饶市区,上饶西部以及鹰潭等地)因漕运不便,才改为隶属江西布政使司。

而上饶北部的偏东的婺源、德兴,以及景德镇的浮梁说的则是徽语,这其实也属正常,毕竟这些地方古代和安徽交往密切,其中婺源还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一直到后来“婺源隶赣”才改属江西。

注:上饶县铁山乡,一个乡竟然有9种方言(“铁山腔”、“汀州腔”、“麻山腔”、“建宁腔”、“广丰腔”、“田墩腔”、“广东腔”、“福建腔”、“官话”,分属吴语,客家话,赣语,官话以及闽语)。

由于江西方言如此的复杂,所以说,让一个“江西人”说“江西话”真的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十里不同音”的地方,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方言属于哪个系统。

新建话才是真正的南昌话

南昌话,是一种赣语方言,属于赣语昌都片,也是赣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狭义的南昌话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广义上的南昌话则被称为赣语昌都片(包括通行于南昌市区、南昌县、新建、安义;九江市永修、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修水、共青城;宜春市高安、奉新、靖安以及铜鼓的部分地区;景德镇市区;湖南平江县一带)。

八十年代以后,赣语受到北方官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至于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2014年5月,江西首推会说南昌话的明信片。这套明信片由江西省南昌市邮政函件局推出,是一款以南昌方言漫画为主题,并结合二维码技术增加音频的明信片。[3]

2017年,江西省(包括南昌方言在内的)31处方言被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为“国宝”。

九江话的语言概况

九江话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湖口以西,星子、德安以北,瑞昌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据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载:九江“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此谓九江话与南京话相近。《书·禹贡》载:“九江,荆扬二州之境地。”古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九江郡覆盖了鄂、赣、皖等长汪中下游区域,几达令陵。以长江为交通要道的“下江人 致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从而严生了具有共同特点的“下江官话”(江淮官活)。故现代语言学家把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长江流域划为北方方言区。 九江话可分为两大片区
九江郊区话。即九江县话,它包含了九江县全县、原德化县江北地区小池、分路等4乡镇(现属湖北黄梅县管辖)、安徽宿松汇口镇等以及庐山区的赛阳、莲花、新港等地
九江市区话.它包含了浔阳区、庐山区的姑塘、十里、威家等地以及庐山山上话。 《嘉靖九江府志》里,有半句话提到了九江方言,那就是“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九江与金陵(南京)有千里之遥,“文仪”倒也罢了,“言语”又怎会“相类”?原来,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九江郡覆盖了鄂、赣、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几达金陵。古时以长江为交通要道的“下江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频繁,由于交际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具有共同特点的“下江官话”。所以,现代语言学家把九江话归于北方话的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系统,而江淮官话正好西迄于九江,东起于江苏的镇江,南京位于江淮官话的覆盖区内。
“九江话的江淮官话特点最不鲜明,正逐渐向西南官话转变。”这又是另外一种观点。
从九江沿江往东20多公里的湖口话、往东南几公里还未出庐山区的高垄话都属于赣语区,却与九江话有很大的区别。而沿江再往东去,安庆等地又进入了下江官话区。湖口话可谓横空出世,把下江官话拦腰截为两段。仔细推想,这也在情理之中。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移民经汉水南下,又由鄱阳湖水路全面进入赣北赣中,犹如一个楔子契入吴语和湘语之间,形成赣语。古时湖口星子等地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鄱阳湖水路,趋向于当时更大的政治经济中心豫章(南昌),初唐时的王勃当年就是通过这条水路到达豫章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

南昌话和上饶话区别?

在近日红爆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方言对白几乎贯穿全剧,有专家甚至高呼“方言母语剧”的时代来临。被热切关注的方言,正是中国民间思想与情感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不过,作为侵入中国各城各村肌理的方言语态,也逐渐出现了濒危消失的可能。那么,在江西存在着哪几大方言?
A、详解江西五大方言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各种方言如同一曲交响乐章,实际上,作为江西省主要的方言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和徽语同样可以说得舌灿莲花。从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这个时期也就是江西方言形成的开始。
■赣语
南昌大学赣学院副院长、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胡松柏教授是眼下省内研究江西方言的中坚力量。18日的下午,记者来到他办公室时,他正计划到弋阳等地作方言调查。“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邻省的部分地区。”胡松柏说,而省内的赣语区可分为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和鹰弋片。
而其中以南昌话为赣语代表或标准音,同时,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也非常高。例如形容很甜,南昌市、新建、铅山叫鲜甜,都昌、景德镇叫辛甜,宜春市、宜丰、高安、抚州市、临川叫津甜;形容很酸,都昌等叫浸酸,南昌市、峡江、景德镇、宜春市、宜丰、高安、抚州市、南城叫揪酸。
■客家话
客家话是仅次于赣语的第二大江西方言,主要集中在赣南。
“不过,客家话也有区分。”胡松柏说。客家话的形成,从宏观上来说,当然是来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民南迁的结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以前南迁至江西,并且随后在江西定居下来的客籍,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在江西深深地扎了根。他们的后代今天并不把自己称作客家人,也不把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江西客家人,都是原先南迁后,已在广东福建一带定居,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广东福建一带社会动乱,又重新迁回江西的。这些客籍具有强烈的客家意识,他们称自己为客家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话。
客家话和赣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清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意识上的方言区别。客家话地区的人不论老少都说自己的话是客家话,称自己是客家人。他们许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什么年代从什么地方迁来本地的。
■官话
官话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上,长袖善舞的交际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胡松柏说,江西的官话分南北两种,赣北长江沿岸的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的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赣南的赣州市城区、信丰县城及城郊部分农村说西南官话。但是,它们都分别受附近的赣语或客家话的影响,带有赣语或客家话的某些特征。
■吴语
南宋辛弃疾曾在上饶一带长期居住,留下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著名词句,说明上饶一带说吴语已有悠久历史,也有了“吴侬软语”的好名声。胡松柏说,赣东北的上饶市和上饶、玉山、广丰三县说吴语。这里自古以来与浙江衢州吴语区一带交往密切,交通便利,浙赣铁路由此通过,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方言上的相通也就是顺理成章。
■徽语
胡松柏介绍,赣北偏东的浮梁、婺源、德兴一带的徽语是全省最难懂的方言。徽语的词汇和附近的赣语、吴语等方言并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语音方面,特别是韵母,徽语与其他方言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赣语、客家话、吴语、官话和徽语,这是分片区比较明显的几大方言,江西省还有一些分布比较零散的方言存在。”胡松柏说,这就我们常说的方言岛。例如,江西全省各地还有一些较晚时期从外省迁入的移民说不同的汉语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闽南话),分散在赣东北的几个县,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语言。
B、一个乡有9种方言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十多种方言交织在一起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在生活中,多种方言共存会是怎样的奇特场景?在上饶县铁山乡境内,就拥有9种截然不同的方言,《探索江西》记者曾来到当地,一天之内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颇有南腔北调群英荟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