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工,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表现;

2、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之笔,使画增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

3、印章,画面上常见各种印章,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鉴真伪;

4.装裱,中国画的装裱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5、内涵,中国人欣

如何欣赏国画

如何欣赏国画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如何欣赏国画?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重要条件,一起来看一下吧。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2: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3: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

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4;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5: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6: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7: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8:学识

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于画匠之别,学识是条件之一。

9:人品

西方画家,往往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秦桧等*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道理。

10: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

怎么欣赏国画?

1、看

“四看”原则:一看气韵;二看意境;三看笔墨;四看诗书画搭配。

对人物画的欣赏要像看电影、看小说、看环画那样看其是否用笔精准,看其是否细腻传神,看其是否主题突出、故事精彩、情节感人。

2、游

对待山水画欣赏要像旅游区旅客观景一样一路仔细地观览过去。北宋画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选法”,就是对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要采取“平远、深远、高远”的办法来进行鉴赏。

3、悟

对待花鸟画欣赏要像在花园里赏花在古玩店里鉴赏古玩一样认真观赏,最后参悟出其精神内涵和表达的主题思路。

最后,简单的说说当前中国画鉴定:

一是看纸质(新老渲纸、麻纸、帛,有别于老画新画);

二是看笔墨(是否是印刷品再添笔,现今行画有本刻水印,作坊拼图等高仿作品);

三是看结构(是否属于拼凑成图);

四是看绘印(书法、印章是否真实)。

扩展资料:

一、中国画的特点

1、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4、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二、中国画的分类

1、人物画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山水画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3、 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怎样鉴赏一副国画艺术作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专业知识问题如何解决?

1、我们要了解哪些时期的画是注重透视关系,而哪些时期的是不那么注重的。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画特别注重透视,那么你欣赏画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视关系的风格里面,你就不应该用透视来判断画的好坏。 2、光影,通过观察画中光的用法,可以判断出你所欣赏的画作所处的时期,同样也能反应这种风格的特点。例如印象派的画特别注重光与色的关系,这时候你就必定要把光考虑进来。 3、构图,构图的好坏可以直接体现在画面里。好的构图一般都有构成感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作者还可能通过构图来反应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努力分析构图,对欣赏画作是有帮助的。 4、技法,一幅画往往会用到多重多样的技法。你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大胆猜测作者所用的技法是什么。这些技法可能会为你今后的作画带来帮助。 5、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物性格以及他的亲身经历,可以很好的读懂画作要表达什么。作者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都会反映在画里。 6、了解题材,绘画的题材有很多种,我就拿人物来举例子。例如古典时期的西方油画钟情于画人物,人物往往和宗教相结合。这时候你就需要了解《希腊神话》《圣经》这两本书了。因为里面大多数是叙事性的故事,如果你没读过这两本书,是绝对不知道画中在讲述什么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美术欣赏

如何鉴赏国画

所谓鉴赏,是指带有一定评论的欣赏。对艺术品的鉴赏,因人而异,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艺术品鉴赏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是根据各人的审美观、绘画修养、文学修养而产生的对作品不同的评判。所以,即使是同一幅作品,因为鉴赏角度的不同或是定位的不同,在鉴赏上也会有差异。赏与鉴是两个概念,赏是对作品高下、优劣、好坏的评定;鉴是鉴定作品的真伪。鉴赏绘画,似乎简单,却也必须注意方法。古人有许多鉴赏的标准和格法,虽然反映地是古代鉴赏家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时代和审美特点,但对我们今天的鉴赏来说,有些还可以引作借鉴、参考。当然,我们今天鉴赏作品,还有着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和准则。

(一)、传统品评标准

传统的品评标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对中国画的品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借鉴。

形神

关于形神方面的论述很多,有的注重形;有的注重意的;还有注重“形神兼备”的,这方面的争论从来没有休止过。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必须依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同事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因而现在的中国画鉴赏以“形神兼备”为最。具体的是形,抽象的是神,不能“贱形贵神”,舍形不能求意,只有“形具”才能“神生”。也不能只重形,那么画人物好像画的是泥塑木雕,画花鸟就象画的动物标本,虚有皮毛,全无生气。“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

六法 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提出的比较科学而系统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准则,它们始为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其后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画科。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北宋时期,刘道醇又针对六法的对品鉴标准,提出“六要六长”,使品鉴标准更为具体化——“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来去自然;师学舍短 “ ;“六长”即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六要六长”的提出使中国画的品鉴标准更加清晰和明确,同时也是六法的变相,所不同的是具体地指出了他们的优点,避免了理解上的偏颇。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标示:“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他们在绘画作品的风格上,以其有无气韵作为品评的标准。谢赫的六法论,为历代作画者、评论家所推崇,一千多年来,论者众多,对中国画论及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及其品鉴,具有极大影响。

定格

在绘画的定格方面,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第一部绘画批评专著,他以“六法”准则,将三国至梁的二十七位作画者的艺术,分为六品。

至唐代,不仅品数变异,而且迭加品名。朱景玄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格,把“神、妙、能”列为一、二、三品,把逸品置于后。张彦远提出“五等”,他在谈“画体”时,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认为应把自然画列为第一等,把谨细画列为末等。他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没有人工气息,没有斧凿痕。谨细画把什么都画出来了,是画的下品。“四格五等”,是唐代人新立的评画标准。

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即“逸、神、妙、能”。而宋徽宗赵佶主持宫廷画院时,把黄休复排列的顺序否定了,他认为应是“神、逸、妙、能”,赵佶变动四格次序,反映了他的“专尚法度”的评画要求。“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的逸格,正好与赵佶提倡的“法度”相对立,同他树立的黄筌派的“妙在赋色,用笔精细”的画风相违扭,于是把逸格从首位上降下来。

自文人画家占据画坛之后,绘画的品评以“逸”为先,以下笔若不经意,平淡天真而意味无穷的作品为“逸品”,它重在作画者主观情思的抒发,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独特风格,故往往更侧重于高雅胸襟的含蓄而又自然流露。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云:“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其后品鉴标准以既传客观之神,又抒主观之情为第一要求。

(二)、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 对中国画的品鉴,现代人的品鉴标准介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传统中国画中以“逸”为先,强调的是抒写胸中逸气,对作画者的人品、修养上提出了高要求,画面追求的是荒寒、萧条、澹泊、淡逸、空灵、苍润、幽邃等境界,当社会动荡时,采取的方式是“避世”,归隐山林,表现的是失意文人的情怀。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避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画者必须面对并适应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回避。在审美理念上,多多少少融入了一些西方的理念,比如造型的体积感、质感;虚实空间;色彩的运用;光影;透视等等,无形之中都带入了中国画鉴赏中。因而,不能完全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品鉴中国画,应具有多方面的现代的审美意识及其心胸,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画品鉴的尺度。

(三)、审美观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不同 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待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品鉴标准。五代时期的花鸟作画者黄筌与徐熙,他们的绘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后人评价把黄筌、徐熙摆在同等位置,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但不同时期对他们的作品的评价态度是不一样的。黄筌描绘的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富贵浓艳的绘画格调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意趣以及欣赏口味,因而其画风迅速引导了北宋花鸟画的发展,也成为了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画的标准。而徐熙描绘的是大自然中的禽鸟、花竹、草虫、蔬果,他追求的是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绘画格调,他的风格在宋初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而自苏轼等文人作画者占据画坛之后,追求笔墨意趣的徐氏风格被文人作画者所看重,并迅速发展。黄筌、徐熙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审美观,对待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黄筌代表的是宋代院体画,代表的是皇室的审美观,徐熙代表的是在野文人的审美趣味,后被在朝文人作画者所看重。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以“神”为先,崇尚“法度”,在形的要求上精确到“孔雀上台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而文人作画者是以“逸”为先,不拘成法,寄情于笔墨之中。因而,品鉴作品不能凭个人的审美及其喜好,就定其优劣,要放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多方位地,客观而公正地评判,时间会检验一切的。

(四)、品评的角度不同,作品的品鉴存在差异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用六法作为评论绘画作品的标准,他认为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将陆探微的画标为上品。认为顾恺之的画“体格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列为下品。而南齐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对于谢赫把顾恺之这样的作画者列在下品,认为是不恰当的。他说:“至如长康(顾恺之)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唐代的李嗣真也不同意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说“谢评甚不当也”。他认为,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上品”。这几位作画者对顾恺之的评价都是恰当的,只是他们品评的角度不同,给顾恺之的绘画下了不同的断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全能的大师,也没有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的画家,也许他在这个方面是绝顶的,也许在另外一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评价一位画家的时候,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不足而否定了他的全部,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评,才能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一位画家及其他的艺术。

(五)、绘画修养、学识不同,对作品的品鉴亦存在差异

对中国画的鉴赏,没有绘画方面的修养、学识,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比如画的是什么东西呀,画得象不象呀等等,对作品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往往我们在美术馆里看画的时候,有的人一带而过,速度很快;有的人凝神踞足,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退后,时而凑到画前,甚至还有人拿着放大镜细看局部。从不同的人看画的神态,我们可看出,哪些人懂画,哪些人不懂画。有些人对画的风格、作者的师承、用笔用墨、表现的画面意境等方面,娓娓道来。有些人看画茫然,不知所措,画看完以后,不知看了什么东西,没有一点感觉,只是觉得好看。观画的方法,元代的汤垕在《画鉴·画论》中道出了其中之奥妙:“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看山水,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如果对绘画没有一定的了解,其气韵、笔意、骨法、位置、傅染、形似都看不出来,“得趣”也无从谈起。因而,要鉴赏中国画需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修养、学识越深,看到的东西越多,学到的东西也会越多。

中国画的赏析方法

中国画赏析的基本方法:

(一)中国画的鉴赏按科分,各有鉴赏重点

山水画:一看笔墨,二看大势,三看气韵。

人物画:一看笔墨,二看造型(形态),三看神韵。

花鸟画:一看笔墨,二看形神,三看赋彩。

(二)中国画的鉴赏,如果按欣赏的距离说,要把握住近看笔墨,中看构图,远看气韵。说得具体一点,可操作性一点,即:一二步看笔墨,四五步看构图(大势),八九步看气韵。

看笔墨主要是看笔触美不美,笔力是否遒劲,力能扛鼎。墨色是否充盈华滋,是否浑然一体。

看构图主要看大势是否得体,有气势,是否新颖。

看气韵主要是看是否形神兼具,生动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