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塔为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塔高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

南京出土的阿育王塔是什么

出土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本周六有望出函。11月18日上午,有关部门和专家聚首南京朝天宫,召开最后一次塔王出函协调论证会和模拟测试,敲定了双保险方案,会上决定塔王出函的“吉时”——22日下午3点。届时,南京市佛教界的50名高僧将齐聚取宝现场,按照高规格的佛门礼仪,为七宝阿育王塔的取出做一场开光法事。
有着多年冶金及模具制作经验的南京市民黄乃海前不久应邀前往南京市博物馆库房观摩千年铁函内的阿育王塔,博物馆方面希望他以其多年的经验能帮助将铁函中的阿育王塔完好无损地顺利取出,昨天黄乃海详细向早报记者介绍了取塔方案。
据悉,南京有关部门昨晚已启程前往北京邀请国家宗教局的领导,同时南京市博物馆还希望能邀请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等有德高僧前来主持这一礼仪。
一位一直参与铁函具体考古发掘和研究保护的专家告诉早报记者,目前采取的方案,从结构上、力学上都做了精确的分析和准备,每一道程序都有双保险,做到万无一失。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事先制作了多根不同形式的吊钩,进行过多次模拟实验,“考古工作是走一步看一步,做到精确无误、平稳地将塔王请出铁函。”
黄乃海昨天告诉早报记者,目前晨光集团负责实施的方案与他之前研究推荐的方案基本一致,“有了‘不破坏铁函’的总前提,只能采取工程上专业称为‘拉钩提吊法’的方法。关键是铁钩的制作要非常精密,除此以外还必须要有外箍进行保险。”
据黄乃海介绍,具体的步骤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先把提前做好的四根吊钩顺铁函内壁慢慢放入,吊钩的长度要超过铁函高度,吊钩的形状为上部大而粗,下部小而细,这样才能保证既有力度而又稳妥地插入缝隙,钩尖部还要套上皮圈,以免伤及丝织物和塔身。特别之处是一定要把吊钩的钩端做成大于90度的尖角型,才能顺利找到缝隙进入塔底部。第二步:在铁钩杆子中部还要焊接一个约10厘米的转动把柄,与吊钩钩尖成20度错位,考古专家转动把柄,铁钩就插入塔王四个角的底部。并且保证四根铁钩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第三步:测量吊钩的边长,再制作一个铁箍,根据吊钩的定位,确定铁箍的形状,用绳子送入铁函底部,将吊钩紧紧地箍在塔王底部侧面,防止铁钩向外移位,确保不会滑落。第四步:把预先制作好的十字形支架与四根吊钩结合。先将四根吊钩的顶端插入十字架打好的孔里,再从旁边用螺栓锁住。第五步:最后由滑轮架慢慢起吊,请出阿育王塔。
黄乃海表示,当时他进入现场看到铁函时,里面有一股湿腥的味道,在清理完塔身与铁函的缝隙的狭小空间后,似乎感觉到有木质气味。经探寻,阿育王塔的底部并非直接放置在铁函的底面,而是扣压在一底座上。昨天,考古专家透露,从目前对铁函内环境的探测,可以判断,阿育王塔的底部不是平面,而是中间呈一凹型,四边为突出的边,就如同一个铁制的茶叶罐一样。

南京最具代表的建筑之一,建筑下面曾挖出什么宝贝,可谓独一无二?

这个独一无二的宝贝就是“七宝阿育王塔”。这座塔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塔身最大制作工艺最高超的阿育王塔。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迹就应该是大报恩寺了。据说,这座寺庙是明朝时期朱棣修建的一座皇家寺庙,寺里面建了一座五彩的琉璃宝塔,这座塔是用白色和五彩的琉璃瓦砌成的。从建成以后,就成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除了这座塔寺里还有很多精美的建筑群,和各式各样的文物。

这座寺庙建成之后,就经历过多次的劫难。第一次是嘉靖时期突起雷火,当时朝廷修缮了它。第二次是因为年久失修导致塔顶倾斜。后来到了清朝也经过了多次的修缮。最后一次修复,据说还由专人做了志。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这座大报恩寺也没能避免灭亡的结局。在列强入侵的时候寺庙里很多的文武被盗走。

大报恩寺就这样毁在了列强的手里。后来在南京出土了很多的琉璃构件,据专家考证,这些构件和琉璃塔所用一样。此外大报恩寺还供奉着有名的玄奘法师的顶骨。不过这里最珍贵的收藏品是“七宝阿育王塔”。据专家研究,这座塔不管是从外表还是制作上,都属于名副其实的世界塔王。因此这座塔也应是大报恩寺里最值钱的宝物。

什么是七宝阿育王塔

七宝阿育王塔七宝阿育王塔
[编辑本段]1.七宝阿育王塔的名称来源
据介绍,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编辑本段]2.阿育王塔的历史渊源
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七宝阿育王塔据了解,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阿育王塔其实是覆钵状,通俗地说就是像一个馒头,佛教徒对塔礼佛,后来才渐渐吸收中国元素,从一层变为多层,从圆形变成多角形。
2008年11月21日,北宋长干寺地宫内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被成功“请”出。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千年之前的制造工艺令人惊叹。根据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证,专家确认,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释迦牟尼头顶骨舍利)。南京可望成为佛教文化圣地。
在此次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被确认之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古代的阿育王塔的形制,雷峰塔地宫中阿育王塔的命名只是一种推测,但是此次碑文与实物相印证,终于使阿育王塔的形制得以“正名”。

阿育王塔惊艳现世,一段千百年前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

2008年7月考古队员们在南京明朝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员们发现了长宽各50公分,高1.3米的铁函,它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宋代铁函。

一、铁函里取出的阿育王塔

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重量达40公斤。上边镶嵌了大小不一的各种颜色的宝石,因而散发出了灿灿的光泽,十分耀眼。尽管有一些宝石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掉落。但是经过专家确认,塔身宝石的数量还是多的惊人,整整452颗宝石。

二、阿育王塔上雕刻的佛教故事

阿育王塔上雕有很多片山花蕉叶,每片仅仅有20厘米左右。可在这一片小小的蕉叶之上,就刻画了三幅高浮雕图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槃”三个故事。而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刻有不少其他的与佛祖相关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按顺序拼凑起来,那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完整的一生!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雕像,它们描绘的是四则经典的佛教故事。

三、在金棺银椁里发现的释迦牟尼佛顶真骨舍利

释迦牟尼佛顶真骨舍利,据说是佛祖头盖骨的一部分,它是黄白色的,上面布满了孔洞,底部的周长不到20公分,近似于椭圆形。而石壁上所谓的感应舍利,其实只是一个空瓶,据说是“人心至诚,从空而得”。也就是说,感应舍利只是佛祖将一些感悟装入瓶中,并没有实物。至此,关于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秘密已经全部被揭开,从2008年7月发现它,到2010年6月完全解开它,耗时两年。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铁函等珍贵文物,都留在了南京市博物馆,虽然这些文物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他们是2008年才被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因此也被专家们称为“最年轻的一组镇馆之宝”。

佛家中的至尊圣物,佛顶骨舍利是什么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也是佛教第一个涅磐成佛的人,因此释迦牟尼成了 佛教文化 的代表。舍利在佛教教众们看来是圣物,释迦牟尼涅磐后,留下了一块遗骨,被人们称为舍利。下面一起来看看佛顶骨舍利是什么吧。
佛顶骨舍利(佛顶真骨)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

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顶骨舍利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

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另说一石六斗。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其中以佛顶骨最为珍贵,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是“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据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晶状的舍利子;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佛顶骨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卷三记“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记“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等等,可见当时佛顶骨并不止一片,历经世事变迁,世界上仅存一块的佛顶真骨便是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的佛顶骨。

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

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结束语】关于舍利的形成,众说纷纭。佛教教众对舍利的崇拜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释迦牟尼涅磐后遗留下来的遗骨,更是受到教众们的珍藏。

阿育王塔是什么?佛顶真骨是什么?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代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政府东北面。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初为木塔。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自焚,元至元十二 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
塔为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通高40米。基平面为长方形。塔身建于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作复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塔身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座上承刹杆,上覆盖盘,中连金顶宝 珠,轮廓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
2001年06月25日,阿育王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记者从省文物部门了解到,此前,这座地宫曾出土过一块石碑,上面有“金陵长干寺”字样,碑文称地宫中曾瘗藏佛祖释迦牟尼“佛顶真骨”和舍利。佛教典籍专家方广锠说,“佛顶真骨”从字面理解是指释迦牟尼的头顶骨。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84000颗舍利子。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四枚舍利震惊中外,其中一枚被认为是佛祖中指骨。南京此次地宫碑文中关于“佛顶真骨”的记载格外让人期待,如果舍利函中真有佛顶骨,那么,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佛顶真骨,还是那块佛顶骨分出的一部分呢?

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宝塔有哪些历史?

阿育王,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是护持佛教的一位英主,他下令建立了许多寺院和佛塔。

在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地势开阔之地,当地居民把这个地方称为“宝塔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宝塔根”从东吴开始就产生过众多皇家寺庙。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大报恩寺,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建。

大报恩寺的前身就是长干寺,是将长干寺改建而成的。长干寺地宫就位于大报恩寺的下面。

长干寺地宫可能是宋代初期由长干寺住持可政大师通过“民间集资”修建而成的。

长干寺地宫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包括铜钱、水晶球、玛瑙珠、串珠等供养器物,还有白瓷碗、青瓷碗、青瓷壶,更有价值和神秘感的是一个大铁函和碑刻。

铁函里面有价值连城的七宝阿育王塔,还出土了许多供奉物,有琉璃瓶、银鎏金莲花如意形法器、铜镜以及多达数千枚的各式铜钱,从汉代的五铢直至北宋前期的至道元宝、咸平元宝等,还有一些特殊制作的鎏金龙凤纹花钱。

铁函里的七宝阿育王塔文物价值不可估量,体型大、工艺精美。

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石渠、水晶、赤珠。七宝阿育王塔,塔身镶有各种各色宝石360颗以上。塔高1.1米,底座宽度为0.4米,其高和宽度都是杭州雷峰塔地宫的阿育王塔的3倍多。

七宝阿育王宝塔由三部分相互叠置而成,自下而上分别是塔基、塔身和塔刹,全塔是用泡钉将金属蒙皮和木胎铆接起来的。

塔基高约0.1米,遍饰浮雕镶宝珠,精美夺目。浮雕中除了莲花、连珠纹,每面还雕有4尊高约0.05米的佛像,头有背光,周围有13颗宝珠。

塔身是整座阿育王塔最精美的部分,它的下部略呈正方形,每面都镶嵌有大量宝石,刻满精美繁复的图案及文字。上部呈窄喇叭状或斗状,也遍布图案、文字雕刻,并缀满宝石。

塔身的4个角上竖着8片大山花蕉叶,两两相邻,将大半个塔刹罩住。塔刹由塔尖、宝葫芦、宝珠、五相轮柱组成,由刹柱贯穿,下接塔身,五重相轮上刻有忍冬、连珠纹饰。

阿育王塔不但体型庞大,其制作工艺也十分让人称道。塔身通体的雕刻图案精美绝伦,无论塔基、相轮拄、塔身,还是山花蕉叶的正反面,都雕刻各种图。内容极其丰富,有火焰、宝珠、莲花、缠枝、金翅鸟、龙头等。

8幅金翅鸟的图案最精美,以高浮雕法雕出的护法神金翅鸟,布于塔身四角两边,昂首敛翅,足踏莲花,毕动逼真。

塔刹相轮和山花蕉叶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锤揲法”的金银加工工艺。

与铸造法相比,锤揲法不仅工序简单,而且可以将金银器做得轻薄,大大节省了珍贵的金银原材料。其方法是先锤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伸展成片状,再将其铺在用松香、牛油和瓦灰等熬成的胶板上,或者是在制作好的模具上,锤打出各种繁复的花纹。

七宝阿育王塔有凸纹也有凹纹,这是两面锤揲的结果。

而相轮的破损部位表明中空的相轮在加工时使用了古代的点焊法,即用硼砂等助熔剂使银粒加热熔化,再将其粘在各部件之间,待其冷却,银部件就牢牢焊接在一起。而山花蕉叶有两排规则的铆钉样凸出物,表明其很可能使用了铆接法。

塔上的人物造像和佛像十分生动丰富,单体的小佛像和菩萨像有56尊,加上20多幅故事图画上的人物,塔身中间图案上的人物,以及山花蕉叶上的人物,塔上佛像、人物像有百余尊。

这些图像有很多是描绘佛教故事的。

一是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生平的佛传故事:在8片山花蕉叶上,每个外侧面都雕刻着3幅图,共有24幅。其中一片山花蕉叶的一边外侧,自上而下雕刻着“呈现睡姿的佛像”、“打坐的佛像”和“一人与一大象”。

这3幅图画面从下往上看,刻画的是释迦牟尼的出生、得道、涅槃3个阶段,如六牙白象入梦,就说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梦到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下释迦牟尼。

二是宣扬佛教精神的四本生故事,如萨棰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月光王捐舍宝首,快目王舍眼等。跏坐在莲花座上的萨棰太子还伸出右腿,被老虎咬在嘴里,而萨棰太子又伸出右手,似乎在招呼饿虎不要客气。

萨棰太子的左脚边,还有“嗷嗷”待哺的两只小虎。萨棰太子的身后,还有10个呈各种姿势和表情的人,他们有的拍脑门,有的手捧胸口,有的叉腰,有的合十,有的挠头,毫不重复。

这些故事图无论大小,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十分精美。

鎏金表面上的精湛图案,是工匠们用手锻打出的,这比雕刻的难度要高得多。塔身上的文字记载,七宝阿育王塔是在扬州制作的。

唐宋时期扬州一直是金银器制造业的重镇,南唐时期,后主李煜曾命扬州工匠打造一座高达两米的金莲,令宫女立于莲上翩翩起舞。扬州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这座工艺精美价值连城的七宝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上还遍布雕刻精美的中文和梵文。梵文位于塔身的顶部。有两处中文多在塔身上:

一处位于佛本生故事图的下方,用两行书写了故事内容及供养人的身份姓名,如“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

“将仕郎守”为唐宋时期官名,“滑州”指河南滑县一带,“助教”是宋代九品的官阶,“王文”人名,“舍”为施舍,“大光明王施首”则是上面的佛本生图内容,“变相”是指用绘画的手法表现佛教经典内容。

另一处在塔身上方,斗状部刻有“皇帝万岁”,两面则有“天下民安”、“风调雨顺”,以祈祷国泰民安和皇帝长寿。

七宝阿育王塔周身没有镂孔,整个宝塔密闭良好。塔内有两套金棺材银椁,金棺银椁一套方形的,一套长方形的。

长方形的一套,从外至里都是纯金打造,金光灿灿;另一套方形的,盒子的主要构件都是银的,银光闪闪。金棺顶盖上有莲花、凤鸟纹,棺体两端有持剑护法神等雕刻。

我国迄今出土过多少座阿育王塔?分别在哪些寺院地宫内出土?

据《阿育王传》记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没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国者,一十九所。”这十九座塔的分布情况,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时确记载。而这十九座塔中,仅存西晋会稽贸阝县塔,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贸阝山阿育王寺塔。据《鄞县志》记载:寺内供奉的佛舍利塔是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并州僧刘萨诃(法名悲达)发现的。塔青色、高四寸、广七寸,五层四角形。该寺建筑规模之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之庄严,在国内均首屈一指。因为此塔是传来我国十九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至今者。所以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