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三条路线信息如下:

1、东线始于江苏扬州,利用原有的京杭运河通过13级提水、65米扬程,调水路程长1156公里。

2、中线是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引水,沿着京广铁路西侧重新开辟渠道,从郑州西穿过黄河,经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线路长度1427公里。

3、西线是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大渡河和通天河上游取水,一期工程线路长度260公里,第二期、第三期在建中。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

南水北调共有三条线路:西线、中线和东线。

东线起点是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中线起点是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目前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西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查勘、论证,但现在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拟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解决西北和华北部地区用水。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工程是什么?

东、中、西三线工程分别是:

1、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调水规模为148亿立方米,规划分三期建设。

2、中: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百年大计。

3、西:按照总体规划,西线工程主要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具体方案正在深入研究论证中。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简介:

经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根据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本着“三先三后”、适度从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简介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长度

东线从江苏扬州,利用原有的京杭运河通过13级提水、65米扬程,调水路程长1156公里

中线是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引水,沿着京广铁路西侧重新开辟渠道,从郑州西穿过黄河,经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线路长度1427公里

西线是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大渡河和通天河上游取水。一期工程线路长度260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起点和终点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在天津中线工程的起点在丹江口水库,终点在北京颐和园团城湖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在天津。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