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南唐之战:是北宋开宝七年九月至八年十一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消灭南唐的著名作战。

战争过程:渡江作战、全线出击、宋军围城、南唐灭亡。

战争结果:开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派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战争评价: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

历史上的南唐是怎样被北宋灭掉的?

北宋的统一战争中,开宝二年,即96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因为此年北宋灭亡南汉,北宋在此之前,袭占荆湖,没了南平和武平,之后又灭了后蜀,可以说在南方的割据政权中,只有南唐是最为强劲的对手,还有个一吴越,可以说等到灭了南唐,吴越自然归附,而南唐还是南方割据政权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曾一度有机会占据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只是说南唐君主缺乏应变能力,浪费了大好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宋太祖为了充分准备,休整了多年,主要是训练北宋的水师,直到开宝七年至八年,也就是974年至975年,才发动了对南唐的大举进攻,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为的就是一举灭南唐。

在北宋已经灭了南汉,同时吴越国依附于北宋,这种情况下,南唐实际上已经落入到了包围之中,可以说南唐已经没有了可操作的空间,当初各方割据势力并存的时候,南唐还可以拉拢他人形成联盟,共同抗衡北宋,但是在北宋已经完成南方大部分统一的事实下,南唐已经彻底孤立无援。


同时后主李煜也不是雄主,虽说也算不上是昏庸的亡国之君,但是他继位后采取的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向北宋臣服,不想表现出一点反抗的意思,当北宋还没准备好灭南唐的时候,李煜的服从还能赢得北宋的青睐,但是当北宋准备好了,李煜在如何退让,也不会阻止北宋的大举南下了。

大家都熟知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宋又怎么容忍南唐以一个独立的政权形式存在。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七年五月)丙寅,幸讲武池,观习水战。丙子,又幸讲武池,遂幸玉津园……秋七月壬子,幸讲武池,观习水战。

在开战前,北宋就已经大量的释放出要南征的信号了,李煜也只能暗自备战,但是南唐连三国时期的东吴疆域都没有,长江中上游都是北宋的实力范围,而且南唐在军事上立国的基础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割据南方的政权,在北方强大的军事威胁下,想要存活必然需要牢牢掌控江淮地区,不然仅凭长江一线的防御,没有防御纵深,加之古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的经济重心大多是沿江的,长江可谓是处处无防。

只要是北方中原政权完成准备,即可由长江中上游瞬间而下,势如破竹,并不是所有政权都有东吴的国运。

可惜尴尬的是,南唐在李璟时期,彻底失去了对江淮之地的控制权。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是时,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为周得,景遂献庐、舒、蕲、黄,画江以为界。五月,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

后周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周世宗三次讨伐南唐,虽然没有灭了南唐,但是已经把南唐彻底打服,最主要的是从南唐手中夺走了江淮之地,南唐从此与中原王朝划江而治。


而南唐的国都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仅仅一条长江不足以拱卫江宁的安全,在军事上,南唐处于极其被动的防御地位。

那么南唐所仅存的外援希望呢?当时吴越自然是不会支持南唐,不过北汉和契丹可以,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还是这远水也不给力。

《宋史.太祖本纪》北汉寇晋州,守臣武守琦败之于洪洞......(开宝八年)召契丹使于讲武殿观习射。

北汉在周世宗时期就被彻底打趴下了,只是依附于契丹才勉强存活,此时北汉趁北宋南下之机,想要占些便宜,但是被北宋打回去了,而对于契丹,宋太祖则是召见了契丹使者,前去观看宋军。

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宋太祖时期的契丹还没有达到巅峰,而且宋军的战力不低,对于契丹来说,只要中原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草原政权都必然遭受重点打击,后来宋军被打出恐辽症,那是后世,宋太祖时期宋军在契丹人眼中还是较为强劲的军队。


所以说,南唐奢望的外援是不可能在北宋南下时候,有什么有意义的行动的,南唐只能自己面对北宋。

《宋史.世家列传》八年,俶率兵拔常州,加守太师,诏俶归国。俶遣大将沈承礼等率兵水陆随王师平润州,遂进讨金陵。

宋太祖制定的计划是两路牵制,一路主攻,东路直接调动了吴越派军协助宋军作战,其实在周世宗时期,就这么干过,吴越也是配合的。


吴越可以从东线,袭扰江宁东部,分散南唐军队的兵力,最终吴越军也是实现了和被宋军合围江宁的军事计划,这对南唐的打击也是蛮大的,毕竟扛不住宋军主力也就算了,现在连吴越的军队都扛不住了,南唐军将士的士气堪称遭受到重大打击啊。

《宋史.王明传》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

宋军另一路部队是用来盯防驻扎于南唐湖口的朱令赟所部,这是南唐最具实力的一支战略力量,限制朱令赟的救援行动,可以保证主力宋军沿江而下,直取江宁。


而主力的宋军就是曹彬潘美所统辖的10余万大军了,由长江中游的荆襄之地顺江东下,可以看到,其他两路部队为主力宋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吴越军分散了南唐军兵力,而王明所部则保障了主力部队的后方,避免被朱令赟率部偷袭。

曹彬所部一路东进,南唐守军相继败退,宋军在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两万余唐军,并在此设立浮桥,保障后续宋军顺利渡江,至此北宋主力部队已经临近江宁城,李煜只能调动都城附近的南唐军做最后一搏。

为了遏制宋军继续东进,南唐军在秦淮河和江宁城之间设立防御阵线。

《宋史.潘美传》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

潘美所率的步军抢先攻至秦淮河附近,当属部下建议等待主力水师到来在出击,但是潘美果断决定,趁南唐军松懈之机,强行渡河作战,毕竟秦淮河的水势没有长江那么大,步军将士可以相对从容的渡河。


当然除了宋军果敢的出击作战,还有一点就是南唐军在一系列的抵御宋军战争中,表现出的是极低的士气,可以说即便没有潘美的果断出击,等到宋军主力水师前来助战,南唐军更是会一溃千里。

不然的话,其实潘美的出击虽然出其不意,但毕竟是强行渡河,但凡南唐军还有战力,将士还有斗志,那么完全可以趁宋军因为渡河时被分为两部分,南唐军可以趁机围歼先行渡河的宋军,这是南唐打一次反击的绝佳机会,可是南唐并未把握住。

《南唐书.后主本纪》王师及吴越围润州,留后刘澄以城降。吴越遂会王师,围金陵。

在秦淮河附近的战争,南唐军败北后,宋军得以围攻江宁,而吴越军也是攻陷了润州,守将是直接投降了,使得江宁东部也遭受到了军事威胁,南唐可谓内外交困,找不到出路了。


而南唐唯一的希望都在留守湖口的朱令赟所部了,可是朱令赟并未力挽狂澜,并未威胁到东进的宋军,意外的就兵败了。

《宋史.王明传》时南唐将朱令赟自上江领众十五万,连大舰沿流而下,将焚采石浮梁,抵金陵为援......至小孤山,与诸军合势,大破之,擒令赟,众赴水死者十五六。

《南唐书.后主本纪》至皖口,与王师遇,倾火油焚北船,适北风反焰,我军大溃,令赟及战棹都虞候王晖皆被执。外援既绝,金陵益危蹙。

朱令赟率15万大军东进救援江宁,可以说只要朱令赟出现在江宁战场,虽说不一定能够直接击败围城的宋军,但是绝对可以影响局势,南唐也说不好有打一次反击的机会。


可是在皖口,也就是皖水进入长江的位置,朱令赟想要用火攻打开通路,但极其尴尬的是,风向突然变了,南唐军反倒是被大火所吞噬,宋军趁机反击,南唐军被大火吞噬,损失过半,主将朱令赟也被擒,南唐最有一支战略机动部队也消失殆尽了,没有外援的江宁城最终被攻破了。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南唐被北宋灭掉,竟然是因为朝中出了内奸,此人是谁?

说到南唐,就想起“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在位期间一心写词,纵情歌舞,崇佛尚经,贻误国事,而且还冤杀虎将林仁肇,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做了俘虏,南唐灭亡的锅他来背没错,但里面还有个关键人物,也是导致南唐灭亡的直接推手,他就是樊若水。

他是个小人物,也是个不甘于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南唐池州人,祖上曾经做过县令,到他这里他就觉得聪明如他也能谋个官职做做,可是没有考试运,屡试不中。于是他就摸清了李煜的爱好,奉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想引起李煜的注意。可是李煜在文学上面的造诣哪是一点半点,他东拼西凑的词根本入不了他的眼,反而还被耻笑。

羞愤交加的樊若水就生出了投靠北宋的念头,不得不说这方面眼光倒是不错。当时北宋已经消灭了荆南、后蜀和南汉几国,南唐呢因为有长江天险在,一直没有下决心打过来。樊若水就抓住了这点,觉得如果架起一座浮桥,那不谙水性的北宋军队不用坐船,就可以直接到江南。说干就干,为了采取数据,他不惜遁入空门,在采石矶山麓做了个和尚。

就在这几个月中,他一边查看当地的地形风貌,一边做记号,打着给庙里做佛塔的旗帜,在采石矶临江的地方开凿一个石洞,里面新造的佛塔正好可以充当浮桥的缆索固定柱。然后他就消失了,跑到了北宋汴梁,向赵匡胤献上妙计。赵匡胤一看,准备得这么充足,胜算很大啊,说不定就能啃下南唐了。

所以派他亲自当向导,一路打回老家,在采石矶这个地方搭建浮桥成功,北宋精骑部队从容过江,直逼金陵。接下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南唐毫无还手之力,坚守了半年之后还是被攻破了,李煜投降做了俘虏。

南唐拥有长江天险,为何却被北宋3万步兵一战灭国呢?

北宋大军步步围困金陵,花了近一年才拿下这座城,这怎么会是一战呢?即使是当年周武王伐商,也是要先用调虎离山之计和殷商打上一仗。

自南唐后主李煜登基时,北宋已经建立。在当时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末期,宋的军事实力首屈一指,并且还在迅速发展壮大。而南唐,因为李璟的频繁征战,已经积贫积弱,处在崩溃边缘。即使本身具有长江这道防线,也缺少发挥这一天然防线的军事实力。

公元974年秋天,宋太祖赵匡胤先后派出两名使者前往南唐,诏李煜前往宋都城东京(即河南开封)参加祭天。李煜借口生病而拒绝前往,还上书说:“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

李煜的这番言行激怒了宋太祖,宋太祖当即派遣颍州团练使曹翰出兵“教育”南唐。随后又派遣宣徽南院使曹彬率领十万水陆军支援。

在李煜这番与北宋翻脸的前一年,李煜才又一次向北宋上书请求向宋臣服,成为宋的属国,但被宋拒绝。而在更早之前,李煜为了表示诚意,已经停用了南唐年号,使用北宋年号。在得知宋出兵以后,李煜便也不再做表面工程,开始修筑城池、囤积粮草,准备应战。

闰十月时,北宋攻下南唐的池州。李煜就下令停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

此后,北宋又接连攻下芜湖和雄远军。借助采石矶的地形特点,宋军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攻向南唐都城金陵。

李煜在此期间也曾奋力抵抗。他四处招兵买马,委任大将皇甫继勋全力御敌。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接连败退。甚至在宋已在距离金陵十里之地驻扎时,李煜还因为手下封锁消息而对此一无所知。

此后公元9735年二月至六月,宋军联合吴越军队一点点拿下金陵周围地区,对金陵城采取围困之策。在基本消灭南唐有生势力以后,宋军对金陵城昼夜猛攻,李煜在城中殊死抵抗。直至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投降,宋军才彻底消灭南唐。

自古以来就没有容易的战争,只是凭借一场战争灭掉一个国家,也并不常见。南唐虽然有长江这一防线,但就像近代国民党军一样,自身实力已不足,即使有地利,也无法成功。

南唐实力非常强大,北宋为什么却把它轻易灭了?

北宋统一南唐得益于后周世宗柴荣打下淮南十四州。南唐的强大主要是在李璟时期,到李煜那个时期朝上就已经很为昏暗,打败南唐中主李璟的是柴荣,北宋灭掉南唐,可以说是前人种树后人乘。

当时,后晋和后汉一直征战不休,偏安一隅的南唐就趁机发展,客观上也使得南唐的实力变得强大。后来等到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我们都知道,柴荣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皇帝,他要一统天下。当时他就把目标投向了南唐的门户淮南十四州。


只要拿下了淮南之地,就能够直接威胁到南唐。南通仅仅靠南京一个孤城是根本守不住大军的。因为占据了淮南一线的大军可以顺流而下,粮草和兵马的供应也十分的方便,可以在从江选择很多地方进行强渡,南唐根本守不住的。

为了拿下淮南十四州,柴荣三次亲征南唐,最终艰难地拿下了淮南地区。柴荣和李景打了三年,到了最后,李璟手上只有庐州、舒州、蕲州和黄州,为了要保下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李璟最终向后周称臣,去帝号,并且上交淮南十四州,向后周岁输四十万。在这之后,柴荣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汉和契丹,扫清南唐其实只是打扫后院,稳定后方,在柴荣的心里面他很清楚,最大的威胁还是来源于北方,但是天公不作美,39岁的柴荣就驾崩了。等到后来,赵匡胤继位之后,攻下其实就是占了柴荣打下淮南十四州的有利条件,加上南唐的朝政昏暗。

宋灭南唐并不轻松:李煜固守南京城长达一年之久

说到李煜,人们在佩服其文学上辉煌成就的同时,难免慨叹其作为乱世君王的失败。然而,在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许春在看来,说李煜是面对进攻坐以待毙的昏君,是“不符合史实,也是极不公平的”,不能因为最终失败就忽略不计他曾经作过的抗争。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最为璀璨的明星,这一结论向为众多的文学史著所采纳,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与此同时,也同样认为他在政治上是个庸才,尤其是说到他面对北宋的军事进攻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说他困守金陵束手无策,兵临城下还全然不知,城破之时尚在听僧人讲经,终至肉袒出降。那情景与隋灭陈之日,陈后主坐以待毙惊人相似。

如刘大杰先生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在有关段落中说:

“他(李煜)即位时,南唐已奉宋正朔,穷处江南一隅之地,宋朝时时对他压迫欺侮,他的大政方针,只是用金银财宝去犒师修贡,以谋妥协。……开宝七年,宋将曹彬伐南唐,次年冬,陷金陵。南唐的军队一点抵抗也没有,就是后主自己,事前全不知道,等到兵临城下、内外隔绝时,他还在净居寺听和尚讲经。到这时候,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杀殉国,一是肉袒出降。结果他是走了第二条路。”

在陆侃如和冯沅君两先生所著的《中国诗史》,以及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都有相似的记述,沿袭了同样的说法。这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介绍李煜的共同点就是政治上毫无作为、军事上绝无抵抗的亡国之君。

上述文学史著,都是在介绍“词人李煜”的大前提下来加以叙述的,不宜苛求考订全面,但是在一些相关的史学著作中,对李煜在南唐亡国前抗击北宋的情形也是语焉不详甚至略而不书。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引窅娘的故事印证李煜的荒淫,以潘佑之死印证他的拒谏,突出他是“十足的亡国之君”。而至于南唐之亡,仅用一句话交代了结局,读者是无法从此书获知北宋用兵经过,也无从得出其他结论的。

被忽略的真相:

南唐固守南京城一年之久,令赵匡胤一度想撤军

至于南唐李煜方面曾否有过抵抗问题,上述各书都是不着一字,这是很不公允的。因为事实上,南唐方面对于北宋的进攻曾经有过反复的抵抗,这在宋人陆游的《南唐书》、马令的《南唐书》、龙衮的《江南野史》以及《钓矶立谈》等史书里均有相关的记载。清代毕沅招徕一批著名学者修成的《续资治通鉴》中,对于此事搜罗丰赡,排比也最为清晰。结论清楚表明:李煜对于这场战争不是一无所知、一筹莫展、一无抵抗。恰恰相反,他对于这场有关他的国家生死存亡之战是有战略思考和战术安排的,他亲自作了许多军事部署,也曾取得一些战果。这些事实不应该因为他最后失败了就一笔抹杀。

首先,对于如何抵挡宋军,李煜显然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续资治通鉴》说:“初,陈齐、张洎为江南国主谋,请所在坚壁以老宋师,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这表明李煜是以“坚壁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作为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的。从当时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来看,这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则是利在持久。既然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又无实力全面防御与之捉对抗衡,因而采取“坚壁以老宋师”的谋略是正确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实效的。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谋划并有所布置,所以宋军入境时他并不惊慌失措,这与“事先全不知道”完全是两回事。应该承认,固守也是抵抗,而且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其次,从战争过程来看,南唐军队绝非“一点抵抗也没有”。宋军于开宝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开宝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才攻破金陵迫使李煜投降,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这与当年隋军仅用3个月就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的灭陈之战相去甚远。而且宋军初期进展甚速,曹彬等人于开宝七年十月乙亥“自蕲阳(今湖北蕲春)过江,破峡口寨”,34天后的闰十月就攻入池州,接着下当涂、占采石,到十二月就已进兵到金陵的近郊白鹭洲。然而,宋军屯兵金陵城下达一年之久,这表明战场形势曾经有过逆转,至少是有过相持不下反复拉锯的情形。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从开宝七年十二月己酉到次年二月癸丑的这64天之间,曹彬等在白鹭洲先后两次击败南唐兵。这也表明即使不是白鹭洲曾经易手,至少也是南唐兵曾经发动过反攻。类似的情形还有池州之战和武昌之战。

另一个间接证明是,南唐曾于宋军攻占金陵关城的开宝八年二月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30人。这表明南唐方面有可能一度收复了关城,至少当时战局曾有所缓和,否则哪有闲工夫来举行科举考试呢?

而史书里之所以看不到宋军所占之地被南唐夺回的记载,是因为记述北宋灭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出于宋人之手,不管作者的真实想法如何,都难免要为北宋统治者夸胜讳败,因而史料呈现的便是同一地点的反复占领。而为了避免后人误解,作者不仅把年月日排比得清清楚楚,而且行文用词也尽量予以区别来提醒读者。

至于明确记载南唐反攻的则有采石矶浮桥争夺战:开宝八年正月,“江南兵水陆十余万,背城而阵。时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济,大兵随之,江南兵大败。江南复出兵将沂(溯)流夺采石浮梁,美旋击破之。”此外,南唐方面还在鄂州(今湖北武汉)、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宣州等地以及长江中与宋军作战。

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一度打算撤军休整。《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条说:“时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湿,秋暑军多疫,议令曹彬等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休士马,为后图。(卢)多逊争不能得。”当然,后来此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施。

从上述情况可知,南唐军队面对北宋的强大进攻,曾在境内各地反复争夺相抗,最终是在历时一年有余的艰苦征战之后才得以攻破南唐京城,这怎么能说“南唐的军队一点抵抗也没有”呢?又怎么能说宋军“毫不费力地便打下了金陵”了呢?

李煜曾亲自作出多个重要部署,可惜缺乏知人之明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抵抗只是军事部门的行动,和李煜本人是两回事。其实,李煜本人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尽其所能采取了不少实际措施的。他亲自作出的重要部署至少有以下五点:

其一,当张洎说“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后,李煜确是说了句“吾亦以为儿戏耳”。然而这只是随口一说,事实上他并没有将此事当作儿戏。《续资治通鉴》中记载,此后,他很重视地调动了水陆两军合计两万兵力前去抵敌,还亲自提醒二位领兵将领,要互相配合作战。可见他这时对宋师渡江并不是“丝毫不晓得”。遗憾的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步军先战,水军却拥兵不救,终于大败。

其二,李煜曾亲自致书吴越王钱俶,离间吴越和北宋的联盟,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这一措施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他的话也说到了要害之处。只是由于强弱异势和原有积怨,结果是钱俶出卖了他,把信交给了赵匡胤。李煜没能摆脱遭受东西夹击的窘境。

其三,李煜曾下令 *** 备战。《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开宝七年十二月“金陵始 *** ,下令去开宝之号。”陆游的《南唐书》中记得更加明确,此令是李煜得知宋军渡江进攻并占领池州后所采取的措施,时间早在金陵城陷落的一年以前。

其四,李煜还曾多次召大将朱令赟入援金陵,“拥十万众屯湖口”,可惜朱拖延了5个月才行动,最后又未能取胜,终致金陵孤城无援而陷落。

其五,李煜也认识到东面京口(今镇江)战略地位的重要,所以任命亲信刘澄前去驻守。本想有得力的心腹固守京口,与金陵互为犄角,有利于持久抗击宋军。不想,刘澄却早已心怀二意,即使李煜派人前去增援,他仍然举城降敌。

这些都说明李煜缺乏知人之明,所用非其人,但是,无论如何不应该得出他“坐以待毙”的结论。

综上所述,北宋出兵南下以后,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是不可能不闻不问继续征歌逐舞、沉湎声色的。事实是,他在“坚壁守垒以老宋师”的决策指导下,曾组织反复抵抗,也曾取得迫使北宋一度打算撤兵的明显效果。只是由于客观上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加上主观用人不当等失误,最终还是被迫出降。而这些表现,和同是亡国之君的陈叔宝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就算真有听和尚讲经之事,也只能解释为在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而面临肉袒受辱之时,为求心理安定的一种无奈选择吧。

南唐的实力到底怎么样,为何北宋灭唐如此轻松?

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新替换的非常的快,南唐在历史上其实实力可以说非常的厉害,但是后来却被北宋轻易灭国了,如此强大的一个国家能被轻易灭亡,绝对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说统治者肯定有很大的责任,李煜沉迷作诗笔墨,根本没有尽到一个君主的责任。



李煜是南唐时期最后一任皇帝,不久宋太祖灭了南汉,后来唐朝结束后,宋军称霸,李煜投降并被俘虏到了开封,而李煜也就成为了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了,南唐的时代也就结束了。众所周知,李煜是南唐是时期有名的作词家,《虞美人》这首诗词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可见李煜对于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对于政治军事却是一塌糊涂,所以南唐能被北宋灭亡李煜要很大的责任。



身为一国之君,李煜一生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他生平做出的唯一一件与国家存亡相关的决定,就是受宋人蛊惑,杀掉了国之栋梁林仁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一个好的大臣可谓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只能说明李煜根本不是一个伯乐,无法找到那些有能力的人并且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能力。



虽然说,南唐没有一个好的君主,但是也不能全责怪李煜,毕竟当时那个时候可能南唐注定要被灭亡,当时由于后晋、后汉连年战乱,而南唐趁机慢慢发展起来,国家的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也就是因为这个被别人盯上了。

宋灭南唐之战,为何唐后主李煜还能坚守了一年呢?

南唐自李昪于公元937年开国至公元975年覆灭,享国39年。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疆域比较大的国家了,在历史大统一的趋势下,最终败于大宋。

在宋灭南唐之战中,因为后主李煜表面向宋称臣,却暗中备战,拖延时间。其中比较关键的人物是开国者李昪,抗争者李煜。李煜在历史中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精通琴棋书画,善作词。我们都听说过的《虞美人》就是李煜的代表之作,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仅此一句就展现了李煜的功底。后期的诗词也多以失国为主题,无可奈何,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多愁善感的一国之主。但多愁善感对于宋朝的攻势无甚用,公元974年,宋太祖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召李煜入京,李煜以抱病拒绝。不久,宋太祖以拒命不朝为由,发兵南唐。

李煜以长江天险,沿长江各主要据点,派重兵把守,同宋朝大军负隅顽抗。宋军10余万人,三路齐进。东路以吴越王从杭州率领数万兵士北上,中路以曹彬、潘美率领水路两军由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以王明为主牵制湖口南唐军队。待宋军读过长江后,爆发了三场大战,分别是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但南唐皆败,精锐部队几乎全灭。公元975年,宋军攻至金陵城下,李煜靠着先前屯粮和军队死守,但士气低落的士兵不敌宋军,最后宋军三面破城,李煜率众投降,至此,南唐灭亡。


李煜失败后被俘虏到京城,封为违命侯,略有一丝嘲讽之意,但宋太祖看中李煜的才华,没有杀他。身处异国他乡,李煜忧愁不断,《虞美人》便是在那是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