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阿訇,只要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水准和信仰操守即可。

阿訇是波斯语。阿拉伯语为:“吾斯塔兹”或者“伊玛目”。翻译成汉语是学者,长者。

阿訇在中国受到穆斯林的尊敬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

什么叫阿旬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

a hong

阿訇(Akhond)

中国 *** 教教职称谓。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阿宏”等。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 *** 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其地位名列“三道”制或“五道”之下。18世纪末,随着“三道”制的衰落,阿訇才基本上取代“三道”制,跃居首位,成为 *** 寺的主要负责人。今为由 *** 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一般担任小寺阿訇的条件是:必须受过经学教育;懂得基本教义和教法,能诵读、通晓《古兰经》;能为经堂中小学生授课。担任大寺阿訇的条件是:通晓13本大学经典;熟悉教法、教义;能胜任教授大学学生;品德兼优。阿訇在中国受到 *** 的尊敬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教众大多不通 *** 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 *** 从事宗教活动。按照宗教学识素养、地位、职责等的不同,历史上曾有如下几种阿訇称谓:①掌教阿訇。即 *** 寺的伊玛目,亦称“掌教”,一般由本地人担任,专管本坊一切宗教事宜并带领礼拜。历史上曾一度变成世袭,近代已变为推举聘任。②开学阿訇。即向外地寺坊聘请的为经文大学授经的高级讲学阿訇,或称“统教”,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以上两种阿訇颇受尊敬,地位较高,俗称“阿訇老人家”。⑧三道阿訇。即协助掌教负责唤拜的穆安津(Mu’adhdhin)、念“呼图白”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海推布(Khatib)及阐释和执掌教法的穆夫提(Mufti),亦称“鸣教”、“督教”、“副教”,合称“三掌教”或“三道”。14世纪以来形成世袭,18世纪后已不复存在。④住学阿訇。凡上经堂大学称为“住学”,其学员则称为“住学阿訇”或“海里凡”、“满拉”。⑤小学阿訇。即专教经文小学的阿訇。⑥二阿訇。较大 *** 寺内专管宰牲和教经堂小学的阿訇。未设“三道”和小学阿訇的 *** 寺,二阿訇便一身兼数职。⑦散班阿訇。即不在职的阿訇,多以为本坊 *** 举办婚丧、诵经等宗教仪式之所得维持生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 *** 还将“阿訇”作为“先生”的尊称,或用作复合人名,如“肉孜阿訇”、“努尔阿訇”等。 (冯增烈)

如何选用阿匐

如何选用阿匐:
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在新疆称为“毛拉”。阿訇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开学阿訇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散班阿訇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式阿訇的穆斯林。
获得阿訇资格需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备讲经、主持宗教活动的能力,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伊斯兰教协会考核认定。

如何成为伊斯兰教协会会员

成为伊斯兰教协会会员的方法:
也确实是很简单,重要的是诚心!其他的都是很形式的,要学会念清真言和作证词!可以到就近的清真寺找到阿訇,向他们询问。但我要提醒你一句,要想清楚,不要只是一时兴起!既然皈依就不要后悔

我想皈依伊斯兰教不知道如何做

到一个阿訇比较开明的清真寺询问一下最好。虽然说伊斯兰信仰与媒介无关,即人与真主之间不需要中介,但是,新入教的话还是找个比较开明的阿訇咨询下。为什么强调要阿訇开明呢,因为一些传统的阿訇要求比较严格,你可能现在暂时还办不到由此而造成对伊斯兰的误解,开明一点的阿訇对你的要求一开始不会很高,因为人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先了解信仰坚定信仰才能更好的去按照真主的要求去做人,真主给人容易不给人困难。当然,更希望你入教之后到一个清真寺学习一段时间再出社会来,这样就更好了。求主慈悯你及你的家人!

马来迟有什么经历?

 马来迟(168l年古历十一月十二日~1766年古历九月初八) ,中国 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 华寺门宦创始人。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 。回族。祖籍 陕西 长安,后迁居甘肃河州(今临夏)。
他的家族本来是临夏最富有的,到他出生时已经面临着破产,因此给他取名叫“来迟”(意思是他没有享受到富有的生活)。8岁时到青海省学习伊斯兰教经典,从经文大学毕业。1698年起在青海、甘肃一些地方传授教义。曾经到圣地麦加去朝圣过。朝圣期间,马来迟访问了许多阿拉伯地区,认识了很多伊斯兰教领袖,向他们请教教义教法,最终学到了虎非耶教义。
人物家世
马来迟出身于 官宦之家,祖父马从善,明诰授建武将军。其父马家梭,为武拔贡,因其家富冠河州,人称“马十万”。马来迟于
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后,不久其父的商店被火烧毁,喜忧之间,对子叹曰:“汝命运不佳,将仅有之产业,悉遭火化,汝何来其迟也”,故后起名“来迟”。此后家境破落。
成长经历
8岁时即被送到青海民和县米拉沟亲戚马汉臣处生活,并在该地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宗教常识,后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的指导下,读完经堂大学课程,18岁时由太巴巴主持为他“穿衣挂幛”,成为阿訇。并经太巴巴推荐,先后在青海民和马营乌拉下会、甘肃河州八坊、广河三甲集等地清真寺任开学阿
訇达30年之久。
清雍正六年(1728),马来迟随来河州的一阿拉伯人谢赫·艾祖占伯勒去麦加朝觐。行至广州,在怀圣寺跟伊玛目·艾勒夫学习宗教经典和阿拉伯地理、风俗、方言等3个月,然后和伊斯哈格、古安巴及也门克俩米等人乘船,历两月行程,到达亚丁。先后在也门、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地访师求学,其间在麦加谢赫·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主持的苏菲道堂学习3年,研究纳格什班迪耶、沙兹林耶、戛迪林耶等苏菲主义学理。回国时,著名学者毛拉·麦赫杜姆给他取了艾布·夫图哈的道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送他《冥沙》、《卯路德》两经以及拜毡、长衫和传教印章等。同时,他还带回经典80卷。雍正十二年(1734),由海路经香港、广州回国,往返历时6年多。
回国后的经历
马来迟回国后,在青海循化等地传教,信众在树尔湾修建清真寺,请他设帐讲学。后应邀到云南、河南、陕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并传授虎非耶学理,受到各地穆斯林的拥护,成为当时西北著名阿訇之一。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来,经他传教,青海卡力岗地区的部分藏族群众亦归信了伊斯兰教,并成为华寺门宦的虔诚教众,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