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的写作时间是1870年,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时期,拿破仑三世所率领的12万法军被普鲁士20万大军包围在色当城中,在前有追军,后无增援的情形之下,法军被迫投降,法国战败后,德国强迫法国割让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给德国,并强迫两省的法国人说德语,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正是在此环境下发生的。

难忘的一课作者的时代背景资料?..急

课文《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学校里看到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人物画像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声一遍又一遍地激荡着作者的心灵。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少深厚的爱国情啊!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台湾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可是侵略者野蛮的行径,永远改变不了台湾同胞火热的爱国心。

难忘的一课历史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后,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中国剧院为台湾日本法院举行了仪式。次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办公室发出命令,称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被称为“光复节”,被纪念。从那时起,“台湾的复苏”就被广泛使用。

1894到895年甲午战争后,台湾原为中国领土,由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台湾进入日本占领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盟军同意在战后将中华民国归还台湾。 194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任命中央设计局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并任命陈毅为主席。调查委员会对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调查。

战争结束后,坐镇重庆的政府就如何接管台湾提出了两点意见。一组建议应与其他“占领区”相同,并设立“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湾建立一个具有军事和警察等特殊军事力量的“特别行政区”。

当时,中国领导人蒋介石先生采纳了陈毅“台湾收购计划纲要”的意见,并成立了负责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办公室。所有行政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最初设定为2,000人。但是,最终收购计划中的计划尚未完全实施。行政长官办公室的制度一直受到军事和政治权力的困扰,甚至被称为“新总督办公室”。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同年8月29日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

经过准备后,10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于台北成立,接收人员分别在10月5日-10月24日分别由上海或重庆飞抵台湾。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于上午十点于台北公会堂举行。降方为日本国所属台湾总督府,而陈仪则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机关处所设于原台北市役所(即现在行政院院址)。

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扩展资料: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然后叙述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再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后面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由此,上了一节难忘的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难忘的一课》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

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难忘的一课》的思想感情:

对于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对美好的怀念。

3、《难忘的一课》的叙述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难忘的一课》的写作背景是在台湾光复期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归还中国。

由于台湾是在1945年10月25日光复的,当时的台湾行政公署于1946年8月颁布命令,明定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难忘的一课

23.难忘的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内容是: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难忘是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

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

扩展资料:

《难忘的一课》写作背景是在台湾抗日胜利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归还中国。 由于台湾是在1945年10月25日光复的,当时的台湾行政公署于1946年8月颁布命令,明定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难忘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