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四海之意“中“之”的意思是:的,助词。

囊括四海:指封建君王能统治全天下。

“囊括四海之意“出处: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是什么意思?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意思是:有囊括四海八荒的心意,统一天下的决心 .

这句话出自贾谊的《过秦论》.这句话的原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是 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 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 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 文章。《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 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 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 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 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 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 子婴的过失。

囊括四海的意思和造句

【囊括四海的拼音】: náng ku s hǎi

【囊括四海的近义词】: 判若鸿沟、迥然不同

【囊括四海的反义词】: 一如既往、半斤八两

【囊括四海的意思】: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囊括四海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囊括四海造句】:

•赵振《说败》:满人之入关以领有中夏也,自以为臣奴亿兆, 囊括四海 矣。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翻译是什么?

像席子一样把天下卷起来,用行囊将疆域包起来,拥有四海,并有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

一、原文:节选《过秦论》两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二、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像席子一样把天下卷起来,用行囊将疆域包起来,拥有四海,并有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