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适合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中生活,即高原气候,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中国有4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而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海拔在1000米左右,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合牦牛等喜寒动物生活,所以牦牛一般不会出现在内蒙古高原,亦不会在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中出现,在我国它只生活在青藏高原。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

内蒙古有没有牦牛

牦牛属的一种。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产。通常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上野牦牛的高原地区,有时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由于体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热。

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类),若食物被雪覆盖,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结成几十头或几百头的大群。老牦牛独居或数头结群活动。中更新世,从北美阿拉斯加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东北一带均有野牦牛分布。现生种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毗邻的中国新疆南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等地区。

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牦牛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根据资料概算,中国是牦牛主产国。国外的牦牛,只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阿尔泰山和肯特山区前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布里亚特和阿尔泰山区等地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高山区的泥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国和地区。阿富汉东北部兴都库什山脉高山区和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间。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无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想在农村养牛但不打算搭建牛棚,直接露天养的方法可行吗?

想养牛的话 冬天还是不要在厂地外养,所以这个就要看在哪个地方养了。我回答的这些问题 关键是针对我们西北这边 的,露天养牛在一些地区还算可以,在寒冷的北方就不行了,寒冷的冬天,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牛不是大力金刚,也会被冻死。牛也是怕晒的动物,在烈日的照射下,牛会怕热100平方的牛棚也需要两三万,要是再购买一些牛棚喷水的设备放在上面,又需要几千块钱,可以说搭建牛棚光前期的费用就要两三万了,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牛棚搭建的好,能遮风避雨不说,还能顺水顺风,牛会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养了也能体现出价值。可以建个牛棚,白天进行散养,晚上牵到牛棚里吃草料喝水休息,这样还可以解决散养的牛长得比较慢这个缺点。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养牛,我都不建议这种不搭建牛棚,直接露天养牛的模式。露天养牛,我见过最多的就是青藏高原上的牦牛和内蒙古大草原放牧的蒙古牛,

在农村,露天养牛并不稀奇。有一年我去内蒙抓牛,他们就是没有牛棚,就有个用木头围成的牛圈。黑天把牛赶回来,放在圈里,如果山坡上圈了铁围栏,黑天连牛都不圈了。无法开展科学管理。在养殖这块上,不要相信纯天然的自然疫病防控说法。认为自己的牛在山上跑,很安全。如果这样认为的就错了,我们养殖还是得靠疫病防控的,预防为主。

所以北方养牛,建棚舍是必须的。资金不足,或者就是从省钱角度,可以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能遮风挡雨,保暖一些就行了如果是散养牛,散养的环境决定塔不搭牛棚,如果散养的地方有牛躲雨的地方,不需棚。比如散养场地,有天然的石头洞穴,石头岩穴口,能在下雨天,牛也能避雨.

牦牛!牦牛!高原之舟与高原之魂

体型犹如大云朵 腾云驾雾行空间

鼻孔嘴中喷黑云 舌头摆动如电击

吼声如雷传四方 蹄色犹如蓝宝石

双蹄撞击震大地 角尖摆动破山峰

双目炯炯如日月 犹如来往云端间

尾巴摇曳似树苗 随风甩散朵朵云

摆尾之声震四方 此物繁衍大雪域

四蹄物中最奇妙 调服内心能镇定

耐力超过四方众 无情敌人举刀时

心中应存怜悯意

——牦牛赞

没有一种动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同藏族与牦牛那样,几千年来相伴始终,不可分离!藏族有句谚语: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而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的身影。

初识牦牛,在2004年,那是我进藏工作的第一年,在县里的农牧局上班,因为牧民的牦牛生病了,我们与牧民一起,准备进入牧区去看看他家的牦牛,车子只能开到山脚,后面需要翻山越岭,走2个小时左右的山路,才能到牧民的放牧草场。我记得,当时应是8月,拉萨正是最美的季节,山路两旁都是绿绿的灌木丛,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无名小花,我们行走在半山腰,一边走一边欣赏高原风景,眼角里不经意间闯进了一头黑色雄壮的身影,它站在山顶,高高的俯视着山下,就这一刹那的风景,让我知道,牦牛和我以前见过的牛不一样。

牦牛,藏语是གཡག,因藏语发音为雅克,故其英语采用其音译YAK。早在西藏原始宗教——本教中,就有这样的传说: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岗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人们传说岗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这个传说充满了对于早期世界的想象,也充满了人们对牦牛出现的好奇。

牦牛目前的分布范围是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到蒙古和俄罗斯的阿尔泰和杭爱山脉。大约1400万牦牛生活在中国,约占世界的95%;其余的5%生活在蒙古、俄罗斯、尼泊尔、印度、不丹、锡克和巴基斯坦。

中国牦牛起源于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地带,并由古羌人在该地区进行驯化而成为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牦牛。大约在距今1~2万年左右时,由于捕捉工具的改进和智慧的提高,古羌人能够捕获大量的一时吃不完的野牦牛,并利用他们在驯养绵、山羊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开始驯养牦牛,经过约5000年左右的时间,即在距今约5000~15000年左右时,古羌人已将牦牛驯养成功,形成了原始的牦牛业。(参考文献《牦牛遗传与育种》)

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民族相伴相随,是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成长发展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牦牛肉、牦牛奶、酥油、奶酪、酸奶、牦牛绒、牦牛毛、牦牛皮、牦牛粪 ……牦牛尽其所有奉献给了人类。

做为运输工具: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牦牛不在做为运输工具。但在西藏解放不久,当时边防部队进行国土安全巡逻时,牦牛就是其主要交通工具。珠峰登山队在攀登珠峰,也使用牦牛运输物资。

其实,牦牛作为高原的运输工具,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西藏阿里的象雄遗址处就曾发现牦牛驮鞍的残片。2000多年来,牦牛驮着牧人的家,四处游牧,甚至在古代战争中,牦牛还曾成为过勇士们的坐骑。

衣等用品:牧民们穿的是牛皮牛毛。柔韧光滑的牛毛,与细羊毛合用,洗纺后可织成高级呢料和氆氇。牧民们则靠手工捻成毛线,织成美观的毛毯、披风,缝制过冬的帐房和存放粮食的口袋,防寒隔潮,坚牢耐用。

牛皮经过加工,红紫交辉,琳琅满目,除了能做成藏家高靴,还能制作高级皮鞋,不仅光泽度好,而且富于弹性,抗压力和耐腐蚀性足以与任何皮革媲美,颇受城市顾客的欢迎。

牦牛尾巴制成的“毛掸”拂尘力强,特别是白色的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出口物品之一。

对了,牦牛皮还能做成牛皮船,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有一个西藏唯一的渔村|——俊巴村,以打鱼为生,打鱼的船就是牛皮做的牛皮船。

食:牦牛为人们提供肉、奶及其乳产品,酥油、奶酪等食品。酥油茶是高原特饮,它解渴、耐饿、助消化,成分只不过是酥油、砖茶、食盐和水,就着糌耙就足以支撑人的生命。

住:牧民们住的是牛毛帐篷,用的是牛毛绳具、牛皮口袋。草原上一顶顶黑色的帐篷质地坚硬,冬暖夏凉,支卸运输方便,它就是牧民用牦牛毛织成的。

作燃料:牦牛粪现在仍然是牧民的主要燃料。说起牦牛粪,你千万不可以说成牦牛粪便,这在藏语里,这是两码事。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牦牛粪作为茫茫高原上的主要燃料,陪高原人民们度过了几千年的长夜和寒冬。

当地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然后赶紧捡回家中。晾晒的牛粪和垒得整整齐齐的牛粪,有的堆成堆,有的码成墙,还有的贴成“花”。高原上气温低,牦牛以牧草为食,因而干牛粪燃烧起来如木柴一样没有异味,易燃耐久。

牦牛的生长区域在什么地方?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

在我国的主要分部区域在西藏和青海。 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出生在青藏高原的大龄小伙给大家全面谈谈牦牛生长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千寻君来回答。

牦牛主要分为两种,家牦牛和野牦牛,一般所称的牦牛是指家牦牛 。

家牦牛的概况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这个“旄牛”指的就是牦牛。牦牛属于偶蹄目牛科牛亚科,是亚洲中部高海拔地区最著名的家畜,家牦牛体重200-400千克,体长2米左右,肩高1.6米左右。对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力极强,能够忍耐-38摄氏度的极度严寒,性格温顺、合群性强、反应灵敏、抗病力强、被誉为“高原之舟” 。

能够在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活,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比如 高寒苔原、高山草甸、高寒荒漠、河谷森林等。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等 。 家牦牛的产区主要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西部、四川甘孜和阿坝、云南香格里拉 。 我国拥有全球95%的家牦牛,数量接近1500万头,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区是青海、西藏、四川,这三个省/区的牦牛数量占我国牦牛总数的90%以上 。

国外生产区有蒙古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

野牦牛的概况

野牦牛体型比家牦牛大,成年雄性一般体重400-800千克,最大可超过一吨。体长2-2.6米,肩高1.6-1.8米, 是亚洲中部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 。 而且野牦牛性格暴躁,攻击性极强,除了狼群和马熊之外,没有任何野生动物能对它造成威胁。 雄性野牦牛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激烈战斗,战败的雄性甚至会靠近家养牦牛群,试图拐走雌性家牦牛 。 ▲野牦牛分布范围

野牦牛曾经的分布区域和家牦牛一样广阔,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牦牛的栖息地大幅萎缩。 目前野牦牛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及寒漠区域,分布区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几乎成了我国的特有物种 。

1984-1994年刘务林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野牦牛的数量可能不足1.5万头,一半以上分布于羌塘地区 。 野牦牛是高原地区珍贵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国家先后建立了阿尔金山、羌塘、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牦牛和其它一大批野生动物进行重点保护。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野牦牛的数量增加到3-5万头,羌塘保护区内有1.1-2.1万头,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6倍 。

2012-2013年对阿尔金山野牦牛生境的调查结果显示: 55.46%的野牦牛出现在植被盖度大于70%的区域,并且多在5°-15°的斜坡上,海拔在4200米以上,距水源地1000米以内的以嵩草属、禾本科为主要植被的沼泽草甸以及荒漠草甸,栖息地土壤PH值多呈弱碱性 。 在坡向的选择上,野牦牛出现在东北坡的几率最大,出现在南坡的几率最小 。

珍贵的金色野牦牛

金色野牦牛,又被称为金丝野牦牛,因毛发呈金黄色而得名。 1987年7月,刘务林教授和美国野生动物专家乔治·夏勒在阿里地区发现了科学意义上的金色野牦牛 。1988年、1990年、1992年乔治·夏勒在阿鲁盆地做了三次抽样调查发现金色野牦牛占当地野牦牛总数的2%以下。 关于金色野牦牛是野牦牛的亚种还是变种目前仍无定论,但它的珍贵性是毋庸置疑的 。

目前, 已发现的金色野牦牛生活在阿里地区的日土县、革吉县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海拔在5000米以上,数量不足300头 。

家牦牛和野牦牛的关系

家牦牛和野牦牛是现存关系最近的两种牛,关于它俩属于牛属还是牦牛属目前还未定论。 在以前国内外普遍认为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认知 。

▲混入家牦牛群的野牦牛,体型比家牦牛大很多

根据我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出土的牦牛化石表明,现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30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因气候变化而迁徙至青藏高原地区并存活下来。 也就是说,现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两者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而是关系很近的两个种,野牦牛不是家牦牛的野生种,家牦牛不是野牦牛的驯化种 ,两者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家牦牛体型小于野牦牛也不是驯化造成的 。

家牦牛是青藏高原最重要家畜之一,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两者都是高原上不可或缺的珍宝 。

回答牦牛的生长区域在什么地方?

中国牦牛原产于青藏高原地区,又称西藏牛,是肉乳役兼用牛。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牧区主要家畜之一。全世界仅有牦牛1400多万头,大都繁衍生息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周围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生活在海拔3000m~6000m的高山草甸区。牦牛性极耐寒,是藏区牧民优良的家畜,能驮运重物,在丝绸之路南线、茶马古道等原始物资运输上,牦牛都曾留下了汗马功劳,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誉。

▲祁连山下的一处牦牛牧场

牦牛能适应高海拔、高寒、低压、低氧的环境,与牦牛特有的身体结构有关。

牦牛抵御严寒的奥秘

牦牛全身被着粗长的毛发、胸腔下沿及腹部又生长着一种直径小于20微米,长度仅为3.4~4.5厘米的绒毛,被毛组织的发达,为牦牛提供了很好的保温作用;另外牦牛皮下蓄积了厚厚的脂肪,而牦牛体表无皱襞、汗腺不发达,能减少牦牛热量散失。所以在青藏高原长时间的寒冷季节,气温低于牦牛体温37---38℃的寒冷条件时,牦牛能够完美地保存体内热量,减少热量消耗,从而维持正常的体温和生理机能,为适应高原高寒气候提供了优良条件。

▲青藏高原无人区未被驯化的野牦牛

牦牛适应低氧、低压的奥秘

牦牛的心、肺组织发达,肺泡结构等普通牛的大。而牦牛的胸腔容积大、气管又短又粗,能够适应短而频的呼吸速率。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而且有较低的全血黏度、血流速度更快,使牦牛体内氧气输送速度获得了更大的优势。所以,牦牛在高海拔低压、低氧的环境下能够比其他动物更适应的原因。

▲甘肃天祝白牦牛品种

牦牛的生长区域基本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为高原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头成年牦牛的体重最高能达到600公斤——700公斤,而野牦牛的体重最高能达到1000公斤,野牦牛脾气暴躁、见车就撞、见人就顶,攻击性很强,如果去高原 旅游 见到野牦牛千万不要招惹。牦牛常年饮雪水、食牧草,加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力度高、工业不发达、污染较小,牦牛肉是天然的有机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铁量、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高海拔区域,这样的回答是不是简单了点?

海拔3000至6000?还是不明了?

成都往西,过了泸定就有牦牛了。丽江往西,过了虎跳峡就有牦牛了。西宁往西南,过了青海湖就有牦牛了。

嗯,大概是这样。

牦牛被称为极地动物,主要分布在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

想清楚牦牛生长的地区,先要对牦牛生长的特性,有大致的了解。

牦牛的特性

牦牛能适应能力非常强大,海拔3200~4800m,含氧量极低12%,温度低至零下50度。

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

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

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8kg左右。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

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

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

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

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

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身高体大,毛长,牦牛的体长在2-3米左右,肩部高度1.3米以上,5年放养成年牦牛的体重在1000斤以上。

牦牛生长的地方,分为三个地区,具体如下

1安多藏区

范围大致相当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2西康藏区

大致相当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东部、林芝地区东部,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3卫藏

前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西部。

后藏,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日喀则地区。

我是藏牦牛肉哥,分享牦牛肉的心得。欢迎关注交流私信。

牦牛分布于中国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除中国外,与中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

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野牦牛栖息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丛、荒漠等地,适应性强,耐风雪严寒,嗅觉较灵敏,多成群活动,喜晨昏觅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9个月,胎产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牦牛现在养殖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在青藏高原,更是牧民的生活不能缺少的家畜,随着养殖牦牛的人越来越多,它已经慢慢走入了我们大众养殖的视野,但是由于很多人对牦牛的生活习性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养殖的经济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牦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吧。

(形态特征):

(1):牦牛可以说是一种大型的食草类动物,牦牛的身体非常的强壮,它的背部有很明显的隆起。牦牛的耳朵很小,可能是基因导致的,公牛和母牛都有犄角,公牛的犄角比较大,母牛的犄角略小,牦牛的四肢深粗壮,短而有利。牦牛背部的毛发比较短还很有顺滑,它身体两侧和腹部的毛却很长,能够很好的保证它的体温,当然这是为了应对恶劣天气。成年的牦牛长度在260厘米左右,肩部的高度160厘米左右。牦牛的身体毛发颜色主要是以黑色和褐色为主,当然也有很多杂交后毛色比较杂乱。

(2):牦牛的头部很大,角粗,皮厚,前肢短,后肢壮,体侧下腹部有少量的逆生毛,牦牛的尾部不是很长,都是些蓬松的长毛。成年公牦牛的头大粗矿,体型略显成长方形状,牛的颈部短而有力,睾丸较大,接近腹部左右。成年母牦牛的头部较长,眼睛很大,额头比较宽,牛角不是很大,颈部略显单薄,乳房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是特别明显。

(3):牦牛的头大,额头宽,面部略有凹陷,嘴比较方大,唇薄,牦牛基本都是有犄角的。也是会有小部分变异或杂交的牦牛没有犄角。公牛,母牛身体都比较强壮,没有多余的赘肉,牦牛的前胸开阔,肋部宽大,背部和腰部成平直状态,牦牛的尾巴是比较短小的,牦牛的四肢强壮,蹄脚园小,角质坚硬。

(4):牦牛和普通的牛相比:牦牛有很大的不同,牦牛身高体大,毛长,是比较好辨认的,牦牛的体长在2-3米左右,肩部高度1.3米以上,牦牛的体重在1000斤以上。

(生活习性):

(1):牦牛的身体毛长皮厚,是为了更好的防寒,和保暖。颈部短,耳朵小,这样能让它的热量散发的慢,牦牛的汗腺很少,所以才能在寒冬里更好的生活下去。牦牛的特点还有很多:抗病力极强,抗逆生长性也是比较强,牦牛可以吃的东西很多,不是怎么挑剔,耐粗料,牦牛可以用放养和圈养的方式都可以适应。

(2):牦牛能在海拔3000-4500米左右生长,大气压在55000-68000PA,氧分压在11600-14500PA,含氧量在11.22-14.5的环境里正常生长。牦牛的饲养还是很容易的,由于它的这些特征所以养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很适合人们来养殖。

牦牛的分布面积非常的广,在很多海拔高的地区都可以看到牦牛的身影,比如在西藏,青海,新疆,都是牦牛的主要生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