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有三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

读一声时的的解释:欺骗,昏迷,胡乱猜测。

读二声时的的解释:愚昧,遮盖起来,受,形容雨点细小,姓,蒙庄, 同“艨”。

读三声时的的解释:蒙古族。

内蒙古的“蒙”念几声?

内蒙古的“蒙”念第二声,即méng。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öbörmongγol;西里尔写法:өвөрмонгол),并沿用至今。

其中(鲍培转写:öbör;西里尔写法:өвө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阴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内蒙古”,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直译“南蒙古”。

扩展资料

地理: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气候:

内蒙古地处中温带大陆,水热条件较差,西部热量虽多,但降水稀少。气温自大兴安岭向东南、西南递增。低温区分布于大兴安岭中山地带,年均温低于-5~-3℃,是中国最冷地区之一。

由此向东南随地势和纬度的降低,气温渐升,大兴安岭以西气温明显递增,由呼伦贝尔高原的-1~1℃至阿拉善盟的8~9℃。冬季以大兴安岭地区最长,自9月下旬入冬,翌年5月上旬回春。

其它地区冬季也在半年以上。夏季温凉短促,部分地区无夏季。7月均温全区变化在16~26℃,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蒙古

蒙古的蒙读几声

蒙古族的蒙拼音是měng,读第三声,但是在口语里面读作二声。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蒙古国

请问蒙古族的蒙读几声?

蒙古族的蒙拼音是měng,读第三声。

一、蒙的拼音和释义:

(1)蒙[méng]

1、没有知识,愚昧。

2、遮盖起来。

3、受。

4、形容雨点细小。

5、姓。

(2)蒙[mēng]

1、欺骗。

2、昏迷,眼发黑。

3、胡乱猜测。

(3)蒙[měng]

【蒙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二、蒙的部首:艹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造字法:形声

五、相关词组:

启蒙、承蒙、蒙蔽、蒙昧、迷蒙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横、竖、竖、点、横撇/横钩、横、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二、词组释义:

1、鸡蒙[ jī méng ]

鸡肉丝。

2、蒙面[ méng miàn ]

遮饰脸面。犹厚颜无耻。

3、蒙腾[ méng téng ]

犹懵懂。神志不清醒貌。

4、蒙童[ méng tóng ]

知识未开的儿童。旧亦以指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

5、蒙括[ méng kuò ]

复姓。

“蒙”的三个读音是什么?

蒙有三个读音,分别是:méng、mēng、měng字义解释分别是:一、蒙méng 1、蒙昧。如:启蒙、蒙昧2、遮盖。如:蒙上头巾、蒙住3、承受;遭受。如:承蒙指教、蒙难4、形容雨点细小。如:蒙蒙细雨5、忠厚的样子。如:蒙直6、杂乱。如:蒙茸、蒙戎、蒙尨二、蒙 mēng1、欺哄。如:休想蒙人2、随便胡猜。如:瞎蒙3、昏迷,眼发黑。如:蒙头转向。三、蒙 měng ,蒙古族,蒙古包。相关组词:启蒙 、蒙蔽、 蒙昧 、童蒙、 弥蒙 、冥蒙、 鸿蒙、 蒙垢 、愚蒙、 蒙受、 发蒙 、蒙事 、蒙童扩展资料字形结构及编码: 部外笔画:10;笔画:13;五笔86:APGE;五笔98:APFE仓颉:TBMO;笔顺编号:1224511353334;四角号码:44232笔顺读写:横、竖、竖、点、横钩、横、横、撇、弯钩、撇、撇、撇、捺词语解释:1、蒙骗 读音:mēng piàn解释:欺骗或哄骗。2、蒙事读音:mēng shì解释: 方言,欺骗人;蒙哄人。3、蒙头转向读音:mēng tóu zhuàn xiàng解释:头脑糊涂,晕头转向的状态。例句:在这件事上,他整个蒙头转向的。4、蒙蔽 读音:méng bì解释:欺骗隐瞒例句:偏见常常蒙蔽了判断。5、蒙混读音:méng hùn解释:用以假充真的手段欺骗。例句:你不要企图蒙混过关。6、蒙难 读音:méng nàn解释: 遭受到人为的灾祸。7、蒙在鼓里 读音:méng zài gǔ lǐ解释:比喻受人蒙哄,好像装在鼓里,不知道外面的事。出处:出处 清·吴趼人《瞎骗奇闻》第二回:“总是他命好,才有这一个好先生给他算了出来,要不是周先生,我们还蒙在鼓里呢。”译文:总是他命好,才有这一个好先生给他算了出来,要不周先生我们还受人蒙哄,好像装在鼓里,不知道外面的事。近义词:闷在鼓里用法 :作谓语;指受人蒙蔽。例句:我还蒙在鼓里,对此事一无所知。

蒙怎么读

蒙的三种读音分别是:méng、mēng、měng。

分别组词如下:

1.蒙蔽

[méng bì]

隐瞒真相,使人上当:花言巧语~不了人。

2.弥蒙

[mí méng]

形容烟雾等茫茫一片看不分明:云雾~。硝烟~。

3.发蒙

[fā mēng]

犯糊涂;弄不清楚:一人一个说法,听得我直~。

[fā méng]

旧时指教少年、儿童开始识字读书:~读物。

4.蒙古包

[měng gǔ bāo]

也叫毡包、毡帐。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圆顶帐篷。

蒙古包的“蒙”是几声?

“蒙”字读:[méng]。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扩展资料

蒙古包的前身

早期的草原游牧民族曾是以狩猎和捕鱼维生的游猎民族。那时候,蒙古包还没有出现,草原人就住在树干搭成的窝棚里。

这种窝棚制作非常简单,先用二三十根树干扎成一个圆锥作为支架,然后覆盖上桦树皮和兽皮就算建好了;拆卸也很方便,要走人的时候反向操作一下——收起树皮兽皮,再收起树干,就可以撤离了。

这种居住方式比起穴居和巢居简单多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蒙古人民智力不行——毕竟人家是游猎民族,一个地方呆不了几天。

后来草原人民发现,只是依靠打猎获取食物太笨了,劳累辛苦不说,捕获的食物还常常不够吃。于是他们就想,反正家里都是草原,为什么不自己养一匹野马(或野羊)。为什么要天天跟在它们屁股后面跑呢。

于是游猎民族就变成了游牧民族,原来几天一挪窝也变成了几个月搬一次家。既然身份不同了,也不需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了,那居住品质也该改善一下了。于是窝棚就越变越复杂,越变越高级,直到形成成熟的蒙古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