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
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体制行政化,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等问题不断涌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篇11.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
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4.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由此可见,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
5.许多高校存在着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呈现矛盾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学科的最新信息、发展状况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中的心得并没有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其次,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无法合理配置时间。再次,资源配置的失衡。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和经费不足的状况,另外,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篇21、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德育教育。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德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近几年在教育界频发的很多恶性教育事件与此有很大关系。另外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创新能力低下,与国外学生相比差距比较大,这是个老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专业设置市场化,追求短期效应,没有长远的计划。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主观化倾向严重,在未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凭感性认识判断哪个专业的市场前景好、哪个专业走俏,就盲目地设置该专业,缺乏广泛的调查和严密科学的论证过程,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即失业,白白浪费了美好的青春和大量的金钱,无疑,学校在这方面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3、班级人数庞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深入的交流互动。
近年来高校疯狂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教师数量却没有按照相同比例增加,致使老师更难对学生言传身教,更难于针对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教学,更难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更难与学生进行思想与知识或社会经验与情感经历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师,即传统所说的“传道”。
4、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没有创新,教学过程索然无味。
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篇3【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应对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迅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为其高效发展做保障。努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效完成大学教育任务。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或拔地而起或规模扩建。由于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进而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变,向着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前进。为了解决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解决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问题,需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当前管理模式和学生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受到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理念,以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并且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规定。学生受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从以往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热爱祖国、爱社会的思想转变成现在思想迷信、信仰迷茫、不能理清价值观念、做不到诚实守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跳出当前所处的环境,使得大学教育管理弄湿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不断的摸索经验教训,不断的改变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科学、合理、完好的完成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文化教育,促进现代化教育的良好发展。
2.1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
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进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群众监督的手段。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协调运作,相互配合,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设计、管理和实施全面统一协调,化散为整。把创造大学科学系统管理的思想教育体制的整体和相关制度和后期建设等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教育体制,实现学校以党委领导为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将相关部门的最大的价值尽可能的挖掘和开发,以促进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科学的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平台,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将其最大价值应用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其学会如何更好的处事待人上,促进当前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改善当前的思想理论课教学,注重形势政策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健康的思想教育,改善其本质。
2.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管理体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内心遵从的园丁,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素质的高低,品行好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整体有着巨大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对高校教师整体进行培训,让个人教师进修,培养任职前后的教师素质,在任职过程中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速度和状况,采取鼓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努力进修,提高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为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做保障,促进其思想教育的提高,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充分实现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做准备。
2.3强化学校文明
通过强化学校文明,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强化学生所处环境的文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通过进行新型、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把思想教育内涵融入到活动中,让文化活动充满校园特色,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思想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善,开展文明宿舍活动,在学生私下生活中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积极发挥出宿舍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另外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充分考核,进行评比,依照考核情况制定合理的改善校园文明的方案,但在此中需要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从而独立进行考核,增强学生的观念意识。推进改善校园文明的发展,使得学生自己由于所处环境的和谐文明而产生自豪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想政治学习,让学生能够自行学习思想政治,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促进学校思想教育机制的改善,加快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进程。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在进行变革。然而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的需要,才能够在挑战中完美的发展。加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保障,不仅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还能促进整个教育的思想文化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茜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刚,苏媛媛,郝磊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5).
[2]杨筱.浅议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3]何孟良.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
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篇4论文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兼容并包教授治校
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目标就是按照现代大学的标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大学理念。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不少人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为了扭转这种的学风,蔡元培在就任校长的第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强调了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将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地方若是没有一个大学,把有学问的人团聚在一处,一面研究高等学术,一面推行教育事业,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要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要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要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中详列了三点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切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北京大学的校情和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他“从1917年到1919年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他在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不仅促进了北大的发展,其意义远超出了一所大学的范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和教员两方面。
1.在学术上反对墨守成规,提倡自由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北大是与专制并行,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教师不学无术,墨守成规,学生无心学习。蔡元培立足于中国近代教育国情,强调了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悉听其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在相互包容和讨论中吸收精华,促进学术的发展。
2.以学术造诣为主罗致各类人才。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为贯彻兼容并包的原则,蔡先生首先“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在聘请教员上,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在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立即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北大的钱玄同等学者一起致力于北大文科的革新。而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任为教授,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教员,则不管什么人,坚决辞退。因此,北大一扫往日沉闷保守的气息,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各种思潮学说纷起,形成了各种学术思想新旧交融、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盛极一时。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酝酿发祥的思想摇篮。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了进步作用,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足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三、学为基本,术为支干,文理沟通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故是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也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非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经验,促进术之进步。”J(丹“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但“学”重于“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和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在北大蔡元培主要进行了如下整顿。
1.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的思想。蔡元培认为,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应用学科的发展决不会有后劲,鉴于当时存在“重术而轻学”的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要偏重文、理二科。因此在学制的设置上,《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合于下列各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他保留北京大学文科原有的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门,增设史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三门。理科原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增设地质学一门。工科并人北洋大学,原有工科两班,毕业后即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门,并人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也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如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其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不能截然分开。
如心理学从前属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划人理科;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理,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合为一科。1919年,他在北大撤销了文、理、法三科界限,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全校设立l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为进一步落实文理沟通的思想,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1917年10月,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3/4,选修占1/4。选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年暑假后,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施行。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选科制。
四、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是蔡元培的基本思路。蔡元培反对大学校长独断独行,主张民主办校。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时亲手起草的《大学令》中就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以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但未能切实施行。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一切校务仍然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任校长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利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始分步建立教授治校的体制。第一步,设立评议会,重新制定了北大的《评议会章程》,规定“大学内部规则”须经评议会通过,始能生效。评议会成员由各科学长和教授代表组成,校长为当然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1917年,北大评议会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规定各门重要学科,各自合为一部,设教授会。各教授会各设主任一人,由本部会员投票选出,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蔡元培主张教授治校,主要是为了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管理学校,1920年,北大开学时,他说:“我希望本校以诸教授为各种办事机关的中心点,不要因校长一人的去留使学校受影响。”1922年,在《北大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开会词》中,他说“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
经过蔡元培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北大逐步革除了原来的“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长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体制。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北大的蓬勃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大学产生以来第一个系统地总结、阐述大学观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专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1998,(2).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
对于大学教育,我有如下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大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管束,不应该放任自流。
其实中小学应该是相对轻松的时候,因为这一时期学生主要学习的基础性知识,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基础。可是因为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好学校和差学校相差太大,就业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采取了高考的模式,为优质大学资源选拔优质学生,因此竞争压力集中在了高考,甚至延伸到了初中、小学。
到了大学,学校一般都是极度放任,很多人说学生大了,要自主学习。可是学生们习惯了原来的紧张学习,突然放松下来,没有了压力,许多学生就开始沉迷于手机、游戏、恋爱中去了。因此大学虽然不像中小学那样管理严格,但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因此大学应该是宽进严出为好,既减轻高考压力,又是对学生负责!
第二,大学教师的课堂应该予以关注和规范。
大学老师的课说实话很多都是应付,并没有实际效果,学生就变成了混时间,学不到真才实学。而大学应该是学到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本领,如此不负责任,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大学老师应该有专任教师和学术教师,太注重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问题,而过于轻视大学教师的授课职能是对学生很不负责任的。
第三,大学教师的职权太大,应该适当监管。
大学考试从不公布试卷,只显示分数,这样的评价机制是有问题的,也给很多暗箱操作留下可乘之机。每次考试就应该将考试情况公布于众,也让学生知道何处只是没有掌握或者错误原因,不能随意公布就完事。
第四,学术腐败。
这阵子屡次出现的冒名顶替和学术造假问也是大学急需整改的。
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近功急利之病造成文凭价值缩水
公元2000年左右,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近全盘商业化,全国出现了众多独立学院似的高校,开设了众多的本科或专科专业,其教改扩招不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而是以普及文凭为喙头,大学生的数量有1000多万便猛增到4000多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本科文凭价值的严重缩水,到处是本科生,但好多本科生其实都无真才实学,只是以花光父母的积蓄为代价换来了消费GDP的增长与不值钱了的文凭证书罢了,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之说,好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书还不如给他培养一技之长,这句话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草根坩泽认为不是每孩子都有丁俊晖的天赋。
将大学教育商业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这个责任谁来担呢?
二、各大学所设专业雷同,各大学大多没有形成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过于综合化。比如说,前几年计算机与电子专业比较热门,于是好多高校就一窝疯的开设计算机与电子专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护理专业和医学专业吃香,又有好多大学一窝疯似的去开护理和医学专业…这么追热门的专业设置,就真的好吗?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有些高校的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学的内容还是好几年前的东西,更新不及时,毕业就意味着落后,学生学的东西与社会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社会竞争性。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形式化的课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竞争力,现在的大学普遍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分相挂钩,但是形式主义较为浓厚,往往只是检查了一个公章,助长的部分学生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
五、学位证书的发放与英语四六级的等级相挂钩。试问大学生毕业以后,又有多少人用到了英语?是不是每一门专业都存必要与英语相挂钩?学英语造成的各种浪费还少吗?学英语的时间用在攻读自己的专业学术上,难道不好吗?
六、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教育。大学生活是人生中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对人生的转折尤其重要,但是好多大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成功,就高人一等,好多大学生不知道在大学里究竟该干些什么?以至于在社会上就毫无竞争力,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生啃老、比如说大学生搞不好同事关系.......
七、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力加强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工作岗位不足的必然结果。让大学生毕业以后不失业,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
你好,我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在这里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吧。
首先说一下整个大学教育的大环境,目前的大学教育还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但是很多大学都已经完全偏离了这个方向,很多大学依旧把学习成绩放在衡量的第一标准,而非让学生全面发展,据我所知,很多高校的体育分以及素质拓展分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不要甚至忽略这个分数,导致了目前高校学生的发展不均衡。
再说一下形式化问题吧,我认为这是大学存在最重要的一个很大漏洞,因为很多学校的老师以及领导为了创先争优,而将教育放在第二位,几乎就是只把自己该说的都说完之后,没有任何育人的成分。而且最重要的是,任何一切开会和行为行动都和形式主义有关,本来可以十分钟在互联网上解决的事情,非要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开会来讨论一下,完全没有必要,就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一种集权主义。
名校里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过着跟高三差不多的生活。但是二流院校就不是了,大多懒懒散散,心思不在学术上,谈恋爱,到处玩!毕业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因为比名校能力不足,比早已创业的学渣本钱不足!就是很多人没有判断好教材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好的教材。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一个行业真正的高水平是什么样的,毕竟他们觉得教材上的案例就是最经典的。
大学教育的目的:我认为是能培养一个或者是一支有真正的真才实学的科学技术人才、一支真正有美德、有高端技能的知识分子来为国家的工农业、现代国防科学建设献计、献策有作为能贡献强大力的高知识队伍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大学本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导语:大学本科教存在哪些问题?文章仅供大家的借鉴参考!我认为学生的创新力才是一间学校的主要力量所在。学生是教学管理的终端,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评估整个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也说明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
大学本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化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本科教存在哪些问题(一)管理模式的不当
1、资源稀缺,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出现发展与管理手段不衔接的问题。目前, xx学院的办学资金除省财政拨款外, 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弱势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经费的增长幅度较小,, 地方财政支持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求, 到目前所了解, 学校已有较多负债。为此学校扩大双学位的招生数量,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适合和双修课程的课是否安排妥当,从而大大降低修双学位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降低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校大量扩招学生,但因为管理不足,曾出现宿舍住房紧张的问题,草草地在南区建起了8栋,然而,因为工期紧张,导致建筑质量低下,所以该栋学生却埋怨满天。
2、学校领导忽视与学生的沟通。
本校有一个相当好的制度,增进了学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此制度是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但是,该座谈会形同虚设。以近期最为热点的事来说,首先是本学期前期,学校开始实行全天制的供电,那段时间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加了。然而,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学校领导竟然无视定期举行的学生代表座谈会,直接向全校学生发布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作息时间表,其表所制定的内容无异初中生的时间表,让众多学生气愤不已。在公布此时间表后,学校领导再次忽视学生座谈会的存在,向全校发出公告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决定从5月23日开始学生宿舍在周日至周四晚上休息时间(23:00至次日6:00)断网。”此通知一出,相当多的学生非常迷茫,都在问哪来的广泛征求啊。学校制订的学生代表座谈会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现在却自己违背了这一制度,所以,此举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得不服从,但是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基本降低到最低点。
(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1、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xx学院发展至今,目前,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其主要原因有主、客两个方面。主观上, 一方面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普遍学历偏低, 而且工作轮换大,专业幅度大,很多都是从基层提拔,并不定是教学管理专业,管理必定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我校领导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没有足够的重视,行政性强, 从而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缺乏一支有生机的、有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客观上,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事情杂乱, 头绪繁多, 教学管理人员终日忙于事务, 缺乏理论培训, 许多管理者虽有经验而少理论知识, 教学管理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也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高校学术与政治不分离,即基本上行政管理学术研究,这对学生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障碍。
2、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了解不管任何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xx学院在教学管理制度不足方面,本人观察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一线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大,招聘人才方面长期外向型。这几年因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大量引进省外人才,利用较高福利和工资吸引人才,因为长此以往,导致在本校工作的老职工的福利有所减少,包括以前对有较高职称的干部和老师可以照顾家属的政策取消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的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吸引人才的长期进驻。因为这样导致了大部分引进的老师目的并非是在嘉大长期驻留,而是以嘉大为进驻广东珠三角的跳板和本校人才往外流失严重现象的出现;二是一些老师课外任务过重,无力进行科研教学,一些老师专心科研,忽视了本身作为教师的任务,并没有把知识真正地传授给学生。纵观我们物理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成绩还可以,但是物理学院的学生却没有怎么得到教师的培养,不仅仅学生收获的省级科研奖微乎其微,甚至连物理学基本的原理都没有弄懂。
(三)学生创新能力弱
1、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高度集中。
本校虽然有相当多的师范专业,但是依然属于综合性大学,而本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项目重点都放在师范技能专业上,从而忽视了科研学术的项目。
2、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偏离创新。
本校以及各二级学院开始把考硕士研究生的名额看成了一个指标,监督学生学习,强迫学生学习,把应试教育进一步地深化,致使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更没有教师去辅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学校新颁布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和断网的通知就尤为突出。作为一间大学开始像中学一样,限制学生的兴趣和压制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没有新的创新力注入,学校只会在下坡路。
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你有什么看法?
相信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都听过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忍过这段时间进入大学,大家就轻松了“,但事实上这句话就是一个骗局,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也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非常的忙,但并不是在学习上非常的忙,而是在一些学校活动或者是学校社团之间非常的忙碌。虽然说大学教育比较轻松了,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接下来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大学教育中,学习已经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对于大学的幻想是非常美好的,他们希望在大学里无忧无虑的学习,每天能够睡到自然醒,但事实上大学生活也并不是非常的美好,学生们在大一的时候会被学姐学长们忽悠进入一些大学社团或者学生会当中,然后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任务以及事情,会让大家忙不完,也会让人觉得非常的疲惫,有的人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平常都没有怎么学习,但是却觉得每天都很忙。所以大学里的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任务太多了,以至于学生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补充自己的专业性知识,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没有太大好处的。小编觉得学校里应该招一些不必要的学生会去除掉,因为占用学生们的时间太多了,而且退学生会的时候也是比较的麻烦。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过于轻松大学里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都非常的轻松,除了辅导员在一些必要的时间询问学生们的意见,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不会严格的监督,而且一些主课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也是比较放松的,他们不在乎学生们听不听,只在乎自己讲不讲得完,并且一节课可能会讲述十几页说的内容。有些同学一节课没来,导致自己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所以大学老师应该对学生们的教育管理的严格一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大学教育,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就是目前大学的教育整体过于松散,只是简单地把该说的都说了,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目前整个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特别的形式主义化,老师和学校的领导几乎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整天最忙的事情就是开会,而这些会议仅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说些不好听的,就是为了证明学校威严所存在而开的会。我认为这种形式是非常不好的,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目前的大学缺少创新培养吧,很多大学其实都有创新性科目的存在,并且也加入了很多创新的竞赛,但是这并没有使得这个大学里面的学生去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是忙于形式,注重结果,并非锻炼自己的真正的创新思想,这就是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
第三点就是教育分配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师资源并不是很强,老师们都过于注重调研,而非讲课内容,只要能够在业绩上有所进展,那就可以了,因为这关乎到他们以后的评职称问题,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我认识许多大学生孩子,他们给我反应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每天都去上课,但不知道老师到底教的是什么,不知道他们所教的能用在哪里。我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也是目前最应该改善的事情。
大学的教育像一个自由市场,你如果选择读书,那你就一定能够有所起色,但是如果你不学习,大学老师是不可能像高中老师那样管你的。这是优点也是弊端,它可以帮助学生们分发图强,但是就这几年的整体趋势来看,很多学生就此被退学或者降级,这是非常严峻的一个局势。所以国家教育应该着重加强对大学教育的严格管理。
中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你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国内的教材都把学生当“天才”。
大部分的教科书里会出现这一类词:定义、意义、影响、作用、特点、优势、劣势、区别、主观、客观、宏观、微观……看完你会觉得自己貌似懂了,又觉得只不过是空谈理论和道理。而这些理论都是编书的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话,甚至是自己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可能他自己都不明白他到底说了什么?却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美其名曰:只有先懂理论才可以实践,我不否认对于一些像医学类的科目确实如此,但是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文科类的,背这么多理论你只会对这门课有“误解”。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实践”类的教材出现,当你激动的打开书以为看完就可以立马上手,然而发现只不过就多了些案例而已。主编把案例给你陈述一遍,你等着看详细的分析,结果等来的却是:“通过这个案例,你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你是XX,又会怎么处理呢?”,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互动讨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就叫“实践”?
还有一类所谓的“干货“教材,中间把一些精髓全省略了,或者跳了N个步骤,我都不知道结果怎么来的……
国外的教材是把学生当“傻子”。
拿策划类的教材来说,书中会有适当的理论,最重要的是,里面会有整个策划流程,详细到连确认场地时邮件怎么发,还会教你怎么做进程表,如何做预算,如何签合同……注意哦,它不是像我们写的要注意哪些事项,防止报价出现问题,而是具体到直接来张报价表,是真实的数字。
所以不要怪我们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国外的孩子会思考动手能力强,这是大人们太懒了,或者说对“实践”有什么误解,又或者他们过于保护自己,把自己掌握的东西保留了,不想分享出来。
我记忆力不好,所以看书经常会往前翻。前几年我看艺术史的教材,发现一个很妙的事情。书中出现连带的文字或画,它都会有批注,提示你第几页出现过,当时我就感叹了,天呐!编者也太好了吧。
那么,最终的差距在哪儿呢?
就是很多人没有判断好教材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好的教材。
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一个行业真正的高水平是什么样的,毕竟他们觉得教材上的案例就是最经典的。
你怎么看待大学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本问题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严重不足,教师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作为大学,是科技兴国的中坚力量,没有为国奉献精神,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好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
现在的大学存在两个大问题。
所招来的学员未必是适合学习某个专业的人才坯子。
大学各专业应该把所需的专业知识组合(中学学科)预先公布,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有一个明确的专业指引。比如物理专业,所需的知识组合可能是:物理优秀、数学良好、有哲学思辨能力。知识组合以外的学科,有高中毕业就可以了,无需再考。
大学各专业,也只在所公布的考试组合中选拔人才坯子。与这配套的最好是改革高考方式,取消必考科目,由考生自报三四门科目参加高考。这样的高考组合可能有几百种,恰好将人才坯子进行了分类,每类人才只与自己的同类竞争,有利于各种人才脱颖而出。
只有这样选拔来的人才,才会有学习与钻研动力。现在的招生如同在分数中抓阄。各专业必须学到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档次,那他所学的知识就还是几十年前甚至是百年前的东西。何来尖端人才?
在以上的基础上,才是如何端正学风等一系列措施。没有以上基础,所有的措施都是无源之水,好看不中用。现在的大学只为了自己虚名和利益,去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和所谓的大学世界排名,却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责任。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科研并重,学费太低不珍惜,行政体制太官僚。主要还是教与学的问题。大学所学到的课程,到了社会用不上,几乎还得从头起步,跟着师傅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学起;一部分学生以为到了大学会比较轻松,六十分万岁的也不少,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
你如何看待大学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由喜欢、兴趣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学习热情。考试让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只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表明,聪明的学生在有成绩的学校学习更积极,而迟钝的学生在没有成绩的学校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这样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很多成年人回忆起自己的小学生活时,忘不了的是老师的表扬或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长久不能忘记的是老师的轻视或嘲讽。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被认为是好孩子,得高分就有奖励;如果你考不好,你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如抄袭、撒谎、过度攻击等。
教学改革受到限制。由于教育考试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考试理念、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不一定涵盖科学素养的很多方面。我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考虑第二种思路:整合评价内容,形成和明确评价活动的子目标,即根据这种科学的学习活动和当地及当前学生的素质特点,你在评价活动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建议教师合理整合评价内容,用目标分解法考虑评价的重点和目标。对于某个科学的评价活动,我们可以先列出这个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认知领域的目标,再列出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目标。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看看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哪个目标,比如这个活动是一个新闻?本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关注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要有导向。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情感目标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从而发展和提高评价活动的导向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