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羹尧他虽然和雍正有矛盾,但那是性格上的原因,年对雍正其实很衷心的,他绝不会背叛雍正,年虽然后期权力很大,但没有和八王这股真正反雍正的势力有交集,年对最终的命运是接受的。

第二,很难,即便是他有二十万大军,经略四省军政,军事上来说,毕竟是以一隅而敌全国,粮草兵器全靠内地接济,倘若朝廷调兵平叛,很难僵持,况且如果西北蒙古西南西藏出兵夹击,最好的结局恐怕就是学李广利了。从政治上讲,他没有内外勾结的内应,比如八爷党,加上他为官暴戾且草菅人命,本身又是一个汉人,手下士兵家眷又都在内地,所以

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什么被赐死都没有造反?

年羹尧之所以不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
1、年羹尧造反名不正回言不顺。古代讲究答师出有名,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起兵的话,形同叛逆,被天下拥护正统的人所唾弃。年羹尧作为雍正臣子,在朝廷没有大过失的情况下起兵造反的话,首先立场就站不住脚,军心、民心不得,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2、雍正帝在调任年羹尧之前,就已经开始剪除其势力党羽。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极大削弱了年羹尧手上势力。其后,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3、当时年羹尧并未想到雍正会对他下手。1724年,年羹尧因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被雍正帝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如此荣宠,年羹尧根本没想到自己后来会身败身死。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其后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可说是始料未及。
最后一个原因是两军交战需要粮草,而年羹尧那里是没有粮草的,因为粮草控制在雍正手里。他如果要造反,没有粮草的支撑是没法干大事的,他不敢造反!即使知道皇帝要让自己死,也不敢做造反的这种违逆的事。

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为何宁愿被雍正杀死也没有起兵造反?

清朝康熙晚年,当时九龙夺嫡,几个皇子都想当皇帝,最终雍正当了皇帝。他能当皇帝和几个重臣的支持分不开,他登基之后重用了这几个人,其中就有年羹尧,他让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并且封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统领重兵。后来,雍正因为年羹尧过于嚣张跋扈,加上很多大臣弹劾,雍正最后杀死了他。那么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为何宁愿被雍正杀死也没有起兵造反呢?年羹尧对雍正非常忠诚,他没有想到雍正会杀他,年羹尧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手下的兵不会跟随他造反,年羹尧如果造反,会连累家人,因此他没有选择造反。

一、年羹尧对雍正非常忠诚,他没有想到雍正会杀他,因此他没有准备造反。

年羹尧一直是雍正的支持者,他在雍正登基之前就已经站在了雍正的阵营里面,因此雍正对他非常信任,并且娶了他的妹妹当皇妃,对年羹尧也非常重用。年羹尧从内心对雍正非常忠诚,他没有想过雍正会杀他,因此他没有想过要造反。

二、年羹尧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手下的兵不会跟随他造反,因此造反也没有用。

年羹尧虽然是大将军,但是他手下的兵都是清朝的士兵,而且当时中原百姓已经认可了清朝的统治,他们从内心不希望发生战乱,因此年羹尧就算想要造反,他手下的士兵也不会跟随年羹尧造反,他造反很难成功,因此他没有选择造反。

三、年羹尧如果造反会连累家人,他为了家人安全,没有选择造反。

年羹尧如果造反,他的父亲和哥哥还有家里其他人都会受到牵连,当时这些家眷都在雍正手里,年羹尧因此不愿意连累家人,所以他宁愿被雍正杀死,也没有起兵造反。

年羹尧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不可能造反。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鳌拜敢造反,年羹尧手握重兵为何没造反呢?

年羹尧之所以没有发兵造反是因为雍正皇帝断了他的后路,把年羹尧所在地区的粮道封锁了,没有粮草,年羹尧有军队也不是雍正皇帝的对手,因此年羹尧没有发动兵变。鳌拜当时不仅有兵权,还有粮草供应,所以才敢造反,而年羹尧有兵权却没有粮草,所以没敢造反。雍正皇帝作为“九子夺嫡”事件中的胜出者,其心机和谋略自然是深不可测的,所以面对年羹尧的时候,他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当时雍正皇帝能够登基,年羹尧就是头号功臣,所以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年羹尧一族的风头可真是一时无几。然而,从之前的历朝历代的经验来看,作为新登基的皇帝最忌惮的就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功臣和兵权,作为有兵权的功臣,年羹尧自然是雍正皇帝第一个要解决的人。为了成功扳倒年羹尧,雍正皇帝其实做了很多准备。在雍正皇帝所做的准备中,最能克制年羹尧的就是断粮草。雍正皇帝一边安抚年羹尧,一边偷偷换掉年羹尧所在的川陕地区的官员,如此一来,年羹尧的一举一动不仅会被这些官员告知给雍正皇帝,年羹尧真的要造反的时候,这些官员也会及时断掉年羹尧的粮草供应,让年羹尧有兵也不能用。后来,雍正皇帝把年羹尧召回京城,对他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降职,最后还将他杀掉了。年羹尧面见雍正皇帝后,便被免去了川陕总督的官职,后来雍正皇帝又一点一点把年羹尧的官职和地位全都给免光了。面对雍正皇帝的这些举措,年羹尧虽然一肚子火,但是却不敢发,毕竟没有粮草供应的他,不敢轻易造反,只能任凭雍正皇帝降自己的职位,直到最后被赐死。

年羹尧是清朝功臣,手握几十万大军,年羹尧为什么不造反呢?

中国封建社会下君臣关系一直是朝中的主旋律,忠实也是每一位大臣最基本义务,但是如同孔子所说“君大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君主尽管手上掌有极大权利,但他们也要对大臣维持最基本的尊重,不然势必会自掘坟墓。

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个我国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场上兴起,之后在数十年的光阴中,多种要素使这些国家迈向衰落,也促就下一批幸运的我国问世。时长突然之间,到大清帝国,一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有趣的小故事发生着,与此同时问世着一个接一个杰出人物,如隆科多、年羹尧、和坤,李鸿章等皆众所周知。

在其中年羹尧的知晓度会超过别人,在大型宫廷戏《甄嬛传》中,做为雍正的宠臣,连带着他的妹妹在后宫都是无所忌惮,应对王后时才并没有收敛性。因年羹尧的骁勇善战,雍正并对也是格外的器重,则在不上三十岁年龄时,破格提拔为他封疆大吏,此后影响力一跃千尺高。

年羹尧尽情享受势力所带来的荣誉时,心里也在发生着转变,大约雍正帝给与势力太大,再加上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皇帝,主动和皇室沾亲带戚的年羹尧逐渐更加猖獗。到了最后他被雍正的一道谕旨绝情杖毙,可年羹尧手握着几十万精兵,为什么到死也不敢谋反?根本原因实际上比较简单。

做为大清国一直颇具争执的人物,后世的历史学家,对年羹尧死亡原因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其平定县青海战争,驻守西北,保护了很多老百姓不受伤害,我国不会受到侵害,对江山江山社稷有功功率,不可被雍正无情的杖毙。而有的人却觉得年羹尧好高骛远,嚣张自傲,甚至到了最后都不将皇室当回事,因而雍正的决定是正确的。

做为有着几十万精兵的年羹尧,为什么却不敢在雍正将他杖毙时起兵造反呢?其一:年羹尧对雍正帝忠实耿耿。年羹尧在雍正帝或是皇太子时便跟随他,直至雍正帝上台,期内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就毫不动摇地站在雍正帝背后。

但他却被雍正帝一手破格提拔上去以后,即便保卫祖国,在军事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直是它的终身总体目标。但是数次的战绩赫赫有名,不断取得成功,再加上雍正帝的持续奖励,以至于年羹尧的做事开始变得明目张胆下去,或许是上位者的常见问题,对别人都存在着三分猜疑。

没有安全感的雍正帝也开始方案策划着怎么让年羹尧甘心情愿殉国,同时又能让年羹尧的属下对自身这一君主不容易心寒,因此雍正帝策划了一场大局意识击杀年羹尧。但是不管年羹尧如何的自傲,狂妄自大,他对雍正帝的忠诚被那挑剔的史学家所承认的。

其二则是年羹尧掌管全国各地一半的军力,常言道割据一方说的大概就是年羹尧这种人。理想化一直很丰满,实际却给人多重严厉打击,被朝中供奉起来的部队,一旦年羹尧谋反,就会被停用供奉的钱粮,“粮草先行,兵马未动”,做为根基的钱粮都没有办法供货,若年羹尧没办法快刀斩乱麻,到山穷水尽的一天,就会变成石板上待宰的羔羊,一点抵抗能力也没有,因而凭着钱粮,年羹尧也是没有谋反实力。

其三则是因为年羹尧多次的战争胜利后,在朝堂前地位现在开始超出隆科多。此刻朝中所说高官们逐渐溜须拍马,陆续向年羹尧府第运输财产,在宝贝和甜言蜜语中逐渐迷失方向的年羹尧逐渐恃宠而骄,逐渐不将雍正帝当回事,而且在他内心感觉自己已经和皇上处在同一影响力上。

他开始规定毓文中学众重臣跟他行跪拜礼,而且看到皇上时忽视君臣之礼。慢慢地,不符合的年羹尧逐渐拉帮结派并把收到的宝贝用以扩张部队,君主之侧岂能别人熟睡,亲眼看到一切的雍正帝开始对年羹尧的做事挑毛病。然后在年羹尧身侧的心腹被雍正帝调开四分五散以后,年羹尧又被雍正帝一纸调令调往杭州。

相信雍正帝只是一时生气的年羹尧依旧做事猖狂,并没有按照调令内容去往杭州,看到此景的雍正帝,愤怒地将年羹尧打进牢房,最终,骁勇善战的年羹尧在牢里结束自己的一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皆是伴君如伴虎,君主的心思变幻莫测,谁也无法摸透他们的想法。但在瞬息万变的朝堂前,独善其身的才是最重要的,太过高调的做事,换来的仅有不好的结果,月满则亏,要会为自己留有倒退的余地。

年羹尧已预知自己的结局,为何没反?

年羹尧为什么没法反?

我觉得大概可以总结三个原因,让他根本没有机会有行动。

首先,是因为年羹尧人在川陕,但亲人家眷都在京城。

后来雍正给年羹尧定的九十二条大罪里,第一条就是与敬一道人、邹鲁等谋为不轨。当时养士的风气还有,但养敬一道人这样的“异人”就不一样了,这代表想要妖言惑众图谋不轨。

敬一道人自己说,年羹尧说过想造反的话,但顾虑“老夫子孙在京,甚是挂念。”当然,家眷的牵制历来不是做大事者的真正理由,这条理由只能算是年羹尧的感情牵绊。

第二个原因,就是雍正的政治手段。

雍正是天生的政治家,而且极为勤政,整个“倒年”过程可以说是有计划、有策略,把年羹尧的有利因素一一拆解,堪称是政治包围绞杀的范例。

“倒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秘密防风阶段。这个阶段,公开言论上还没有表达出对年羹尧的负面信息,但在与封疆重臣的一对一密折上,已经开始表达对年羹尧的不满,而且让大臣表态站队。

防风阶段也很有策略,防止出现泄密,要让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首先防风的对象是雍正很看重,而且跟年羹尧没有往来、甚至有过节的人。

比如湖广总督杨宗仁,河道总督齐苏勒,还说年羹尧背后说齐总督的坏话,挑拨两人关系。类似这样瓜葛不深的封疆大吏,也就知道朝里会有大事发生了,自己也会提前站好队。

第二类人比较敏感,主要是年羹尧的亲朋故旧以及他提拔推荐的文武大臣。比如直隶总督李维钧是年羹尧举荐的,安徽巡抚李成龙跟年羹尧有通家世好。

这种试探必须谨慎有策略,雍正很清楚,这类人如果知道靠山要倒,第一反应是自己能不能保全,如果不能保全不如孤注一掷。

所以他在密折里清楚写着怡亲王允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你们可以向他靠拢,也就是给他们找好了退路。

在这之后,就到了第三阶段,公开防风和搜集证据的阶段了。从这开始雍正就在公开的谕旨上对年羹尧进行批评,这在官场明眼人看来风向就很明显了。

这时候,受到密示的大臣已经开始公开或秘密的弹劾年羹尧了,揭发他各种罪状。这也代表着舆论风气已经开始形成。

面对雍正的批评,很多其实就是挑刺,年羹尧只能回复道歉,但在这一来一回之间雍正的尺度拿捏的很好,不原谅也不激怒。

不过这样不断的刺激年羹尧,朝中大臣还是担心会让年羹尧心生异相。不过雍正并不担心,因为在此期间他争取到了“重要少数”的支持。

比如史贻直和伊都立,他们都是年羹尧同年的科举,很受年羹尧重视。另外,更重要的是对川陕地区将领的布局,这是重心中的重心。

雍正第一个拉拢的就是年羹尧集团的头号大将-奋威将军岳钟琪。岳钟琪是年羹尧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以师生相称。但他俩也不是铁板一块,岳钟琪少年得志,而且颇肯自作主张。

在平叛青海初期,岳钟琪就直接上奏雍正希望允许他便宜行事,不必非得跟年羹尧同步。雍正就抓住他这点离间他俩,而且告诉他倒年后不但不会牵连他,还会任他做川陕总督。

此外,川陕的文官也拉拢了不少,比如山西巡抚范时捷,陕西布政使胡期恒,四川巡抚蔡珽。至此,年羹尧几乎被完全包围,没法动弹。

接着进入第三阶段,雍正免去了年羹尧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的职位,调任杭州将军。年羹尧一旦离开川陕,也就对雍正行不成威胁了。 接着内外大臣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向北京,这时可以说大局已定。

总结第二个原因,在这场君臣的政治博弈中,年羹尧算是完败,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年羹尧太弱,而是雍正手段太犀利。

第三个原因,就是康熙朝成功削藩带来的心理定势。

康熙朝的藩王情况比年羹尧更复杂、隐患更大,也被成功削去,这就在所有人心理埋下一个判断,即藩王反不了。

就像明朝崇祯皇帝面对动乱的局面,南下迁都却始终不是一个选择一样,就是因为前有土木堡之变,于谦成功守住了入侵,有了先例那南下就不再是选择了,或者说选择的成本非常高。

也因为清朝有削藩的成功先例,这样年羹尧自己就不觉得造反是个选择,更麻烦的是他身边的人只要不是绝境也不会相信能成功。这种观念的力量听着有点虚,但实际上是最实在的影响。

说到这,可以看出来这场君臣关系的戏剧化结果,很难简单说是因为年羹尧的嚣张跋扈、雍正的猜忌和刻薄寡恩或者是功高盖主、鸟尽弓藏来解释的,就是一场政治上的复杂博弈和演化的结果。

最后年羹尧命运终点的情况还有一件趣事。

在年羹尧被押解入京审讯判罪过程中,除了年羹尧和他一起在川陕共事的儿子年富外,他的其他家人居然都没有受牵连。

包括他的父亲年遐龄、哥哥年希尧,以及他妹妹年贵妃,尤其是在这个当口,年贵妃病重,雍正特意让礼部发了诏谕,年贵妃如果走了,要以皇贵妃的等级行事。

这一系列操作,本来大家都有共识年羹尧是必须死的,这时候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可能也有点晕乎了,皇帝是不是想饶年羹尧一命?

这时候雍正自己写了一件“从古罕闻”的事件,就是“虎入年家”。说是京城最近发生了一件奇异事件,一只老虎从城墙跳入,不伤人、不停留,径直进了年家。

在年家屋顶呆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被闻讯赶来的官兵用枪扎死。这份折子发给了直隶总督蔡珽,就是告诉蔡珽不要犹豫,因为当时民间有传闻说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这下年羹尧再没活路了。

年羹尧拥兵几十万,军威极高,为何到死都不造反,其中有哪三个原因?

一,其实年羹尧是一个非常忠君的臣子,一心只想辅佐皇上安定天下,以领兵打仗保家卫国为毕生目标,虽然因为几次战功显赫有点自命不凡,做事难免嚣张跋扈一些,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背叛雍正。
二,是年羹尧虽然手握兵权可以号令天下,前提条件是替朝廷办事,这样才能有人给你粮草军饷,保证兵强马壮。二三十万的军队一天能吃掉多少粮食那是不可估量。
三,年羹尧为汉官,在满族的朝堂上多少还是受到点排挤的,尤其他仗着对朝廷有功一直是恃才傲物,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这点上他还是很受雍正的认可的,但是官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不是很好了。

年羹尧为什么不反抗

在雍正时期,年羹尧是一个绕不开的角色。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是雍正谴谪时的包衣奴才,算是时代家奴,也正是因为和雍正的关系,受到重用,并一步步飞黄腾达,和另一外雍正的宠臣李卫有点类似。

这两位在雍正王朝里有点哼哈二将的意味,都是雍正的依仗。

但其实,年羹尧属于汉八旗的镶黄旗,他老子可是封疆大吏,他也是通过官方科举通道考中了进士才走上仕途之路的。

说他绕不开其实是他是雍正的心腹大将,在雍正不是皇帝的时候,年羹尧就和胤禛走得很近,在雍正夺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年羹尧站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不能说没有他雍正就做不了皇帝,但至少年羹尧是立了大功的。也是因为这样,年羹尧一路直上,在当时他依仗军功和雍正的宠信,可以说权倾一时。

雍正王朝中,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为什么宁愿被杀也不反抗?

年羹尧之所以失宠获罪不是没有缘由的。

首先他仗着雍正的宠信,有恃无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年羹尧的出场派头是很大的,骑着高头大马,沿途官员要磕头迎接,甚至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

所以年羹尧在朝中口碑极差,很多官员对他是恨之入骨。在形势突变的时候,憋了一口气的众臣掀起了弹劾年羹尧的浪潮。

其次就是结党营私。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

这绝对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毕竟他所在的位置也比较特殊,处于与准噶尔作战的前沿阵地,如果他有异动,不管是否能够成功,这对雍正都是个巨大的打击。

那么,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为什么宁愿被杀也不反抗?

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但他却不傻。

他能有今天,全靠的是雍正的宠信,一点雍正表态的话,那么自己手里还能够掌控多少军队,他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要知道当时老十三还在,人称十三爷为“侠王”,他的身上有一种侠义精神,所以老十三在军中影响很大,要不是身体不好,根本没有年羹尧什么事。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雍正对付年羹尧还是非常有办法的。他直接来了一招釜底抽薪,趁年羹尧不在军中,让图里琛夺了兵权,调离了年羹尧等一众亲信,还让岳钟琪取代了年羹尧的位置。

把年羹尧调到了杭州,使他远离西北,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可以说一纸命令,让年羹尧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真是应了那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样,年羹尧没有一点能力和资本造反了,只能任凭雍正发落了。

不过雍正也是念起旧情,并没对他赶尽杀绝,只是让他自裁了。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年羹尧被杀的最后起因,是他杀了雍正专门为他安排的大臣孙嘉淦(这个跟历史事实有出入),所以引得满朝官员到雍正那里去告状,要求杀掉年羹尧。不得已,雍正将他从抚远大将军降职为杭州将军。但被降了职的年羹尧还是一副大将军的做派,最终惹怒了雍正,给年羹尧定了92条大罪,令其自裁。当年盛气凌人的大将军就此落下人生大幕,可惜可叹!

有人说了,年羹尧在西北拥有几十万重兵,为何没有造反呢?

我在这里以电视剧的剧情作答一下。

首先,年羹尧虽贵为抚远大将军,但多疑的雍正在他身边安排了许多的眼线,这些眼线经常以“密折”的形式向雍正报告军中大事,所以朝廷对西北的军务及人事十分了解。再说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以满人为主,而年羹尧本为一个包衣奴才是个汉人,所以他也不可能指挥军队去造反,况且军中除了年羹尧,还有更效忠皇帝的岳钟琪将军,因此想造反不容易。

其次,虽然年羹尧自从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后因为过于膨胀和雍正有了一些矛盾,但他的内心还是惧怕雍正的,因为他的步步高升是雍正赐予的,所以对雍正还是衷心的。退一步讲,如果年羹尧真的对雍正有异心的话,他早就跟“八爷党”的人合作了,那样的话,雍正可能早就退位了,但他没有这么做。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年羹尧根本没有想到雍正会这么对待他,他以为杀掉了一个孙嘉淦仅是一件小事,他完全忘了孙嘉诚在朝内的威望,他完全完了当初雍正为什么会安排孙嘉淦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目的就是要给他一个警醒,让他看到孙嘉淦就如看到皇帝一般。因此,当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雍正十分失望和生气,暗中替换了年羹尧身边有军权的亲信,即使年羹尧想造反也没法实现了。

年羹尧杀人无数,杀死孙嘉诚后为什么没造反?

在胤禛夺嫡时期,年羹尧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他最重要的得力助手,为雍正立下了很大的功。比如,年羹尧除了帮助四阿哥完成筹款赈灾的事情外,还帮助其追回欠款等等,在这些事情中,他始终勇气可嘉,沉着稳重,胆大心细,雍正对他非常欣赏。


在胤禛上位以后,他对年羹尧也是非常重用,在他身上寄予非常重大的期望,还任命他为西大将军,主要处理西北的政务。而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很快他就取得了西北军事的全面胜利,为皇上消除了一个心腹之患,雍正对他也更为赞赏及疼爱了,之后年羹尧主要掌握西北领地的军兵,他也成为了皇上身边的红人。


但是好景不长,年羹尧就慢慢"飘"了,仗着自己为皇上立下的大功以及皇上的宠爱而跋扈不已,目空一切,甚至认为雍正都要让他三分,更何况是一些王公贵族和大臣呢!慢慢得雍正对他已经开始不耐烦,认为他太膨胀根本没有把皇上和皇权放在眼里,便对年羹尧产生了隔阂,也渐渐对他不再信任。


后来皇上就派孙嘉诚到西北,用来监视年羹尧,年羹尧自然不满,心中也明白了皇上对他不得不再信任,而他也看孙嘉诚不顺眼就私自把孙嘉诚杀了。也就是这样,雍正彻底跟他翻脸了,也起了想杀了他的念头。而年羹尧也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而皇上也可能不再放过他。可是为什么他手握兵权却没有选择造反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年羹尧的士兵人员参差不齐,各怀鬼胎,当大家都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大家都能齐心协力,能为将军所用,可是一旦将军要造反,这些部队可能就要面临分裂了,因为有一些军营的骨干就是八阿哥和十三阿哥的旧故,在祖宗的江山面前他们还是站在雍正这一边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羹尧没钱没力。军营的粮饷和物质都是向朝廷要的,如果向雍正要钱肯定回受到怀疑,在穷苦的大西北又能去哪里去筹款呢?

第三个原因就是十三爷将了他一军。十三爷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轻易调走了他的兵权,让他无兵可用,此时的他已经对雍正完全没有威胁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年羹尧被皇上一贬再贬,无论他有没有造反的心,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他都没有资本造反。